中国已设定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只有极少人注意到

中国已设定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只有极少人注意到
2017年11月29日 10:04 苏宁金融研究院

11月28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史上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南京联合发布《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报告》,在给自己送上一份2周年生辰礼的同时,也与学术界嘉宾一起研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产业机遇。其中,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先生关于《如何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主旨演讲引发关注。

以下是演讲实录: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为什么选这个题目?现代金融体系是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目标。此目标为我们指明了金融界的努力方向,社会各界也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今天便围绕这个主题和大家谈一点体会。

一、经济转型、产业体系与现代金融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一些表述需要进行更细致的解读。其中,我认为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的内容大家比较熟,讨论的也比较多,即“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转型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我们的目标定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我相信,经济界有必要围绕着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这部分内容阐述了一个总体概念:我们的经济开始转型,并开始迎接新时代,也即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第二部分的内容则与金融领域有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委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一段内容主要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首次提出了现代金融体系。此前,学术界和很多地方政府把这个概念叫做新金融。十九大报告发布后,我想,金融应该与新经济相对应;即:经济更多的是现代化经济,金融更多的是现代金融。

第二个要点,我是把上述四个概念结合在一起,称之为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实际上谈论的就是今后整个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四大要素,即实体经济、科技、金融和人力资本。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变体,在这个多变体中要特别注意这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便是产业体系。

第三个要点,是指我们的目标,即构建市场经济有效,微观经济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这些内容是首次提出,因此意味深长。“有度”是指政府不能替代微观机制去配置资源,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创造环境,让市场去配置资源。其实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有宏观调控过多的问题。该表述在过去宏观经济领域里很少被提到,这次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这部分内容中关于金融的上述三个目标是极为重要的,即:构建市场经济有效、微观经济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第三部分内容是指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的提法始终贯穿于我们关于未来经济体制的表述之中,并成为了一个终极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标准,是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体会好这个变化,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变化的重要性。今年,国际上主流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降中国主权的信用评级,主要原因便是中国债务问题。但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研究,这些机构对中国的降级似乎存在数据处理的问题。比如,他们对我国相关的数据存在理解偏差,主要包括两类数据:一类是地方政府债务,根据中国的法律,很多地方债务平台是企业债务,他们将其错算成了政府债务,致使他们的债务数据整整比我们的估算数据高了17个百分点。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现代化与现代金融

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现代化经济体系。

首先,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是产权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多处提到产权,包括农村土地产权。产权制度问题解决了之后我们就有一个好的基础,能够保证要素的自由流动。

其次是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劳动生产率较低,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的重要表现就是用浪费的方式生产产品。目前中国的现状是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但较难跨过效率的关口。

第三是产业结构。我们要向全球中高端价格链迈进,争取做到高端服务业占主导。

第四,发展动力。我们的目标是,到2050年收入水平要达到人均GDP四万美元。近期国家领导人适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的要求。

第五,对环保的要求。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要是绿色的。

接下来,我们讨论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对应的现代金融也有这样几个要求。

第一,现代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并且服务于每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得坚持这一点。其中,普惠金融确实是重要的方面。

第二是结构优化。其中,有两个结构特别重要,即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合理分工、联动互补、协调发展,而并非仅仅是我们一贯强调的商业性金融。

第三是市场导向。金融的主体作用是引导资源配置,依靠什么引导。答案是依靠信号,也即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利率、汇率和收益率曲线,利率反映国内货币需求和资金价格,而汇率包括国内外资金配置,而收益率曲线则包含了各类金融活动之间的风险、各种资产价格走势等全方位的信息。

第四是有效监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架构,使得金融业发展有章可循。这个市场是靠别人,政府的功能和作用是让他们有章可循,同时提供好的监管,而不是实质性管制。而好的监管就是提供环境,让市场主体既要有效管理风险,又要保护消费者利益,又不妨碍自身的自由经营。

第五,开放性经济体系建设。中国既然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当然就要表达中国的声音,要告诉世界中国的诉求,我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所谓规则、所谓的最佳实践。我们要有中国的声音,要在全球的治理中有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诉求。因而我们需要开展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不断用最新科技改造金融运行的基础。这个目标,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三、金融业挑战、创新创业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我们要了解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挑战,当我们谈论转型、新时代,就必须建设好现代金融体系,因为当前的金融环境正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以下这三点是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于金融业发展方向的概括。

第一,外延式扩张模式已至末路。金融和实体经济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当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金融会以更好的速度扩张。当经济在逐渐下行的时候,金融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收缩。在实体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金融业面临缩水的长期风险。所以质量优先、效率至上、内涵式发展有必要成为发展的新模式。

第二,发展环境将彻底改变。“金融业制度性利差明显,一度存在坐地收钱的思维。”这个描述是非常严厉的,但这个表述也体现了很深的道理。金融业是一个特许经营行业,制度性准入门槛导致了现行金融机构存在制度性利差,可以坐地收钱。如果说过去可以垄断金融资源,那么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已经垄断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而且传统金融业的盈利已出现一定的问题。因而,这种制度性优势会随经济新常态长期持续而一去不复返。

第三,目前的金融业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金融工作会议关于结构失衡给出了一个全面的表述,也即三个失衡:实体经济失衡,金融业失衡,以及实体经济运营和金融运行之间的循环不畅问题。金融的问题从来不只是金融的问题,而是与实体经济中所产生的问题息息相关。

面对这种情况,金融业怎么办?要做的事非常多,我讲三点:

第一,要转变理念,我们过去追求经济价值,现在要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不能只赚钱,还要服务。金融业是个特许经营行业,制度给予了盈利的空间,所以金融机构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本轮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业持续扩张,民众的满意程度在持续下降。首要原因就是造成的不公平现象。随着公平、平等、可持续问题凸显,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第三,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平等是我们的重要诉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确定,逐渐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统一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当我们进入新时代,便“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金融业也要努力做到“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要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建立普惠金融体系。要回归人民导向,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扶贫事业,要开发更多满足群众医疗、养老、教育培训等方面需求的金融产品。要创造适应创新型产业、符合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同时,我们的金融产品要全力支持创新创业。“双创”是我们“性命攸关”的大事,但金融支持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进行金融创新。关于这个方面,我们苏宁金融正在走这条道路,做得颇有起色。

四、金融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与以人为本

如果不做改变和创新,就不能解决成本问题、效率问题和进入门槛问题。举例来说,对于普惠金融,若遵循现在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是很难盈利的。再比如,中小微企业、双创等方面都受到现有金融体系的束缚。因而,必须有金融的革命才能真正的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金融的革命就是用科技改变传统金融。

传统上,金融就是“嫌贫爱富”的。其实准确地说,是传统的科技条件为金融业造成了成本与效率的限制,传统的金融条件构建的成本和效益的框架,事实上让金融机构无法既盈利,又服务收入较低人群。同时,商业可持续的要求和现有成本收益的架构下,金融机构普惠收入较低人群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然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这个前提条件。它史无前例的迭代速度,使得使用新技术的各种服务行业(特别是金融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普及化、规模化。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成为可能,甚至那些收入较低的人群同样可以得到金融服务。

另外,移动互联网也在深刻地改变金融通达用户的成本和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不需要信任的信任”,其要点是通过这样一套算法,不需要信任或互相了解,便能够建立信任,这些技术就是现代金融展开的前提条件。这样的金融创新不只是降低成本,而且使得人们得到了信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样的技术深度融合,迎接金融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通过大规模的数据金融科技才能带来的。 

首先,这些金融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和创新起到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当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例子。其中一个重要领域便是支付,举例来说,美国的首单支付费率高达3%,而中国的支付费率已经降到了千分之六甚至更低。我国移动支付已经做到非常安全的程度,传统银行卡的资损率是万分之二,数字金融则仅有百万分之几的水平。各种技术可以追溯每个人的支付、信用足迹,为每个人建立信用数据库,如此,金融的前提就存在了。数字技术不只是支付的便利,而且是史无前例地提升了积累信用的速度。

其次,G20峰会期间,我国作为东道国,确立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主导思想,并设定了数字普惠金融的高级原则,目前仍只有极少人注意到这一事项,而这一事件恰恰是人们所应关注的。总而言之,数字的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优先选择。

第三,线上线下在将来必将得到统一,线上线下已经融入成为一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面难分彼此。

总之,数字普惠金融是以人为本,并最终回归到人。

当前金融业所做的努力就是在突破条块分割,从产品为本的B2C发展到以人为本的C2B。从金融生态行业来说,重要的不是每个机构开展全面业务,而是以用户为核心合作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混业的有机合作将成为行业的普遍趋势。未来的金融并非传统金融的天下,也并非金融科技的天下,而应当是C2B,即用户的天下。换言之,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以及整个的金融服务业,终于把金融背后“人”的因素揭示出来,可以为人来服务了。大量例子告诉我们,现代金融空间巨大,而且可能产生双赢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要和苏宁金融一起来尝试共同开发这类C2B的项目,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向前发展。

(演讲稿整理: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陶金、李忠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