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消费升级、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

理性与非理性:消费升级、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
2017年12月04日 09:22 苏宁金融研究院

11月28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史上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南京联合举办“《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报告》发布暨中国消费升级研讨会”,在给自己送上一份2周年生辰礼的同时,也与学术界嘉宾一起研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产业机遇。其中,南京大学-牛津大学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李心丹教授关于《理性与非理性:消费升级、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主旨演讲引发关注。

以下是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理性与非理性:消费升级、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

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居民消费升级正式步入快车道,相应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了改变。

在此背景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苏宁金融研究院适时发布了《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报告》。此研究成果在消费升级的区域差异研究方面具有独创性。同时,它依托苏宁集团大数据平台的优势,结合官方宏观和行业统计数据,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维度对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结构及质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量化评估,真实地展现了全国整体及区域的居民消费升级态势。

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其中,经济基础不断增强,结构持续优化;宏观层面居民消费升级形势向好;实物类与服务类消费升级态势稳健;线上零售蓬勃发展,消费业态不断进步。

普惠金融中的成本与风险

回到我自己长期研究的专业(包括消费金融)。我认为,消费升级对消费金融来说既是很大的机会,也存在着很多挑战。

消费金融的特征就是额度小、面广,同时具有深刻的普惠金融特征。但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在消费金融领域,银行、各类小贷公司、网贷公司等金融机构都获得了大量利润,却同时也声称自己在践行普惠金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普惠金融的本质定义。

联合国早在2005年就对普惠金融进行了定义,即:

“有真实需求的所有人,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方便地和有尊严地获取全面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我认为这个定义给的非常好。另外,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很多,它构成了一个生老病死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所有人高质量、有尊严地获得这些金融需求。

普惠金融存在了这么长时间,一直面临着困难。其中核心是两个要素:一个是成本,一个是风险。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来自于信息不对称。

成本问题主要是因为上述的普惠金融特征,即“分散、面广、规模小”。因而,很多小型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仍然是大型企业。我本人长期为农村信用社服务,一直试图将大型银行的业务实践引入到农商行中,在尝试中我发现众多农商行在服务农业领域时因为上述“分散、面广、规模小”的原因,仍然存在成本问题,他们宁愿服务大型企业,而不愿接受分散的小规模农业企业。从江苏省的信贷系统来看,除了宿迁市的贷款覆盖率较高(超过30%),其他地区基本上仅有5%左右。

另外就是风险,或者说是普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个体消费者来讲,哪些需求是他(她)的真正需求?是否存在着消费理性和非理性的问题?这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

利用金融科技应对消费金融痛点

针对普惠金融的上述很多痛点,当前的金融科技是可以应对的。

金融的供给不是盲目的,而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但在现实中,很多金融机构并非分析客户的金融需求,进而设计一套方案来满足你的需求,而是以自己为中心,盲目地完成业绩。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过去金融科技的缺失造成。事实上,以客户为中心,并细分客户,再加上金融科技,便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因此,Know Your Customer,细分消费需求、构建好客户体验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应对非理性消费需求引发的金融需求,是大势所趋。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工商银行总行出资两千万,在南京大学建立了一个工商银行创新实验室。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大学生实业银行,即“大学生未来银行”,大概下个月就开业了。它的特点在哪里呢?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目标客户是大学生,要把裸条等校园贷赶出校园。该银行另外一个特点是除了银监合规方面的限制(如持证上岗等监管要求),其他主要管理工作均由学生负责。

现在,利用金融科技,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都获得了很好的盈利,同时也能够保持较低的不良率。总结来看,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应用在降成本、提高可获得性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来看,数据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破地域限制。依托于互联网、网络和通信服务、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突破了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用户得到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二是积累多维度客户数据。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化的交易平台进行支付、转账、投资等服务,由此产生的交易数据,可以为相关的征信机构提供征信依据,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是增加金融供给。民间资金可以通过P2P 网贷平台、众筹平台等普惠金融机构,在基于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实现“面对面”融资。

四是降低运营成本。大数据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不需要物理网点,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也可以获得金融服务,成本支出明显下降。

另外,自G20峰会上中国首先提出数字金融,其便在逐渐实现数字技术与线下的紧密融合。目前的模式有很多,包括苏宁金融模式、网商模式、微众模式,其中苏宁金融模式是其中取得成绩最显著的之一。

非理性、普惠金融与大数据风控

科技金融、互联网、移动支付等便利性可以降低成本,解决了成本问题,但风险如何控制?这是一个千年难题。

在数据时代,大数据改变风险管理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降低风险成本。提供差异化的评分模型,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估,从而在审批环节和贷后客户管理中实现精准风控。

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依靠自身产业生态圈的流量数据进行风险控制,但这其中的法律和合规问题则需要人们进一步探究。

对于数字金融,我认为只有较少的人可能成功,其中包括苏宁、阿里这样的电商企业。他们是基于自身互联网生态圈开展金融业务,所以信用判断具有可行性。

不过,虽然我们看到了美好的前景,但还是需要我们理性的去思考一些问题。例如,这些企业如果跨出了自己的生态圈,面对传统金融的巨大用户规模和垄断优势,该如何扩展金融业务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基于非理性行为决策的大数据风控规则突破了传统风控评分机制的可能性:价值观、道德观、心智都是决策流程的输入数据,在计算公式上可以对应不同的权重和处理机制。有人好名,有人好利;虽有不同,但人总有看重的东西。这样在业务开展中就可以结合地域、文化等因素,打造差异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为此,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引入普惠金融领域,并通过大数据技术予以实现。例如,某城商行在当地提供的信用贷款,流程中要求长辈贷款的情况下必须由子女进行签字;背景是当地非常重视这种家族荣辱,故而可以应用道德观属性作为风控管理的重要依据。

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反过来可以推动消费升级,可以做些什么?我认为有几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消费金融应该建立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它应该让每个人有尊严的去获得金融服务;

第二,在普惠金融的指导下还要考虑商业伦理的运营发展体系;

第三,普惠金融倒逼各类机构去了解市场、了解客户,研究市场规律和消费发展趋势;

第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降低运营成本,管好信用风险,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化可持续发展,助推消费升级。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李心丹 南京大学一牛津大学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演讲稿整理: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