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对峙后,印度再次向中国“提条件”

军事对峙后,印度再次向中国“提条件”
2017年09月10日 18:18 天天说钱

【作者:刘晓博。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天天说钱(ID:liuxb0929),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

在军事对峙和“厦门高峰会”之后,印度再次向中国提出了要求。

据“环球时报”援引“印度教徒报”的报道:

本周六,印度商务部长普拉布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期间与中国商务部长钟山举行会谈,呼吁更多的中国公司对印度进行投资,并“提供包括经济特区在内的促进性措施”。

也就是说,印度又开始向中国“招商引资”了,而且有“优惠条件”,甚至可以考虑为中国企业设立“经济特区”。

要知道,在洞朗军事对峙的后期,印度做了两件事让中国企业印象深刻:

1、对近百种中国商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

2、因为一笔“陈年旧账”向李嘉诚开出罚单,要征收“税+利息+罚金”一共接近400亿港元。而此前,印度最高法院曾做出过判决,李嘉诚不用向印度政府交税。

正因为印度政府不靠谱,所以中印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一直不温不火。

作为两个人口都超过13亿的“特大国家”,中印之间的贸易在2016年只有702亿美元,同比还出现了2%的跌幅;而中国跟韩国(人口5100万)之间的贸易额,在2016年达到了2214亿美元,是中印贸易额的3倍多。

至于中印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少得可怜。中国的统计数据是:中国已经累计向印度投资了40.7亿美元,印度向中国投资了6.5亿美元。

这是啥概念?中国两年前曾向巴基斯坦承诺,要为“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460亿美元,这几乎是中国对印度累计总投资额的11.5倍。

仅仅2016年这一年,中国的海外投资额就达1700亿美元,投资遍布164个国家,中国对美国的投资额达456亿美元,印度只分到了10亿美元。

看着“腰缠万贯”的中国不断向全球撒钱,印度仿佛闻到了肉的香味,也迫切地希望分一碗。

我此前在专栏里提到过:中国和印度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确存在互补性。

1978年到2014年,中国处于“产能、资金引进来的时期”。通过改革开放,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为了迎接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进出,中国不断扩建港口,全球10大港口里有,至少有7个席位被中国占据。

2014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创造了3.99万亿美元的最高纪录,然后开始走低。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到来了——中国的产能、资金开始过剩,需要更大的天地。

这还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大国崛起的第二个阶段。二战之前,每当有大国进入这个阶段,必然带来战争,因为市场和殖民地都要重新瓜分。二战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在“联合国+WTO+美国世界警察”的体系下,大国崛起只能通过和平方式,通过开拓海外市场、跟其他国家合作的渠道来完成。

而印度目前的发展阶段,恰恰相当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莫迪当政之后的“废钞”和“税改”,才开始把印度从经济制度上统一为一个国家、一个市场。这时候的印度,急需要外来投资。

谁有能力对印度大规模投资?看当今天下,唯有美国和中国了。美国力量强大,但由于需要维持全球秩序,很多钱花在了军费开支上,连自己的基础设施都更新缓慢。这时候,最大的“金主”非中国莫属。

而中国,也的确需要抓印度的机会。

目前中国对印度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手机、互联网等领域。其中,马云投资了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Paytm;腾讯则投资了印度最大电商公司Flipkart。美国媒体甚至认为,中美的互联网巨头正在瓜分印度市场,方式是参股、控股印度有前途的互联网企业。

在目前的中印贸易中,每发生1块钱的交易,大约8毛钱是印度在买中国商品,只有大约2毛钱是中国在购买印度商品。印度希望以此为条件,要求中国增加对印度的投资。

2014年9月,中国领导人访问印度时曾跟印度达成协议,中方将在未来五年内在印度实现各类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项目的投资,总价值达200亿美元。

中国还宣布在印度建设两个工业园区,一个位于古吉拉特邦,一个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

古吉拉特邦,正是印度总理莫迪的“龙兴之地”,莫迪是2014年5月当选印度总理的。

展望未来,中国增加对印度的投资是必然的。而随着中印经济利益日渐紧密,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将不断降低。中印之间的竞争,将在合作中进行。

“龙象之争”注定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两国都不敢掉以轻心。只要不爆发战争,这种竞争就是有价值的,能最终成为两国人民的福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