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岭:如何预防“灰犀牛风险”

张蕴岭:如何预防“灰犀牛风险”
2017年07月02日 21:15 盘古智库

导读

最近,我读一本书,书名叫《灰犀牛》(The Gray Rhino)(中译本,作者米歇尔·渥克,400页,还是需要花些时间读完)。

许多名人为该书写了书评,评价都很高。比如,既是外交家,又是学者的马凯硕写道,这部作品是政府官员和私人机构人士必读之作,因为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哈佛大学教授巴泽曼写道,作者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了当下的社会危机,这些危机本就迫在眉睫、间不容息,但不幸的是,我们竟然对其视而不见。著名专家科哈纳写道,该书让人们从个人生存到全球领域,重新思考与审视我们的生活……为何大家们对此书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读后才体会到,是因为作者独到的分析和说理,不仅给人以启发,更让人联想深思,无论是官员,企业家,还是个人,都有如何防御和避免“灰犀牛风险”的必要。

近年来,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黑天鹅事件”,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塔勒布的一本《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本来,世上的天鹅多为白色,因此,看到白天鹅是常事,而黑色的天鹅稀少,看到很不容易,因此,出现黑天鹅是属于小概率。不过,如今,事态变幻无常,“黑天鹅事件”增多了。美国的特朗普、菲律宾的杜特尔特、法国的马克龙当选总统,还有英国脱欧等,都出乎人们的预料,因此,“黑天鹅事件”提醒人们,一则,必须对那些小概率事件给予重视,二则,原属小概率的事情,也可能成为“新常态”。

“灰犀牛事件”讲的则是另一种道理,是讲大概率。灰犀牛体型庞大,人们很容易看到,防其攻击并不难,但如果缺乏准备,等灰犀牛冲过来,再躲闪就已经来不及了,就会发生悲剧。作者以此来说明“灰犀牛风险”问题。他认为,现实中,“灰犀牛风险”都是有预兆的,问题出在人们对预兆的反应:有的视而不见,习以为常;有的视而不惊,无所作为;也有的视而掩饰,粉饰太平。其结果,当大事件突如其来发生时,就会措手不及,导致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现实中,在很多情况下,也可能是几种反应叠加,更让“灰犀牛风险”酿成大祸。

作者深刻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按照作者的观察,金融危机并非没有预兆,也不是没有预警。如2007年的《全球风险预测报告》就把资产价格会发生崩盘的风险列为第一位。该报告发表后看似没有引起重视,实际上是美联储、大投资集团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而加以掩饰。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近年来最为典型的一个是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公司不仅无视事前的危险信号,而且在事故发生后还尽力掩饰,原因是担心公司遭受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我们可以把现实中的“灰犀牛风险”分为三类:第一类,影响巨大的事件,这一类当属生态环境、气候变化问题了。如今,各种现象已表明,地球环境在发生巨大变化,最重要的是气候变暖,例证也很清楚——南北极冰层快速融化。面对这样的事实,人们还在争论不休,更甚者是消极对待,好不容易通过的防止气候变暖的“巴黎协定”,可能会因美国特朗普总统态度消极(已宣布美国退出该协定)而得不到落实。导致当前这样状况的原因,也许有科学门派之争,但更可能是政治家为了政治利益而采取自以为是的政策。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无视未来,因为,毕竟“灰犀牛”还没有到来,而且真的到来时也难以对他(们)进行追究。第二类,影响很大的事件,就像前面所说的金融危机,还有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等等,因为无视、掩饰、措施不力、缺乏共识等原因,而最终导致严重后果。第三类是危及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这一类存在于各个方面,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有的是因为积少成多,积多成大;有些是因为不接受教训,让悲剧重来;还有的是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一旦聚拢起来,可能就会演变成“灰犀牛风险”,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城市的设计不合理,一个交叉路口设计不合理,会造成交通堵塞,或者交通事故,多个领域的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得十分惊人。据研究,美国因城市设计不合理,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4000亿美元。我想,不仅仅是美国,我国的情况可能更甚。

其实,预防“灰犀牛风险”的道理不难懂,也不乏理论智慧。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不知道灰犀牛式危机什么时候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确定知道的是,忽视它们的存在是不明智的。■

首发于《世界知识》2017年第12期

主编邮箱:xinshuping@pangoal.cn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