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东:东北振兴要实现改革的“四个到位”

梁启东:东北振兴要实现改革的“四个到位”
2017年08月17日 18:45 盘古智库

引子

东北经济近年来出现下滑和失速,有很多原因。既有资源性衰退,又有结构性衰退,也有体制性衰退;既有表层原因,又有深层原因;既有需求侧因素,又有供给侧因素。这其中,深层的原因、体制性的原因是最需要深入剖析的。

东北经济近年来出现下滑和失速,有很多原因。既有资源性衰退,又有结构性衰退,也有体制性衰退;既有表层原因,又有深层原因;既有需求侧因素,又有供给侧因素。这其中,深层的原因、体制性的原因是最需要深入剖析的。

从供给和需求关系角度看,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市场需求急剧萎缩,造成了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在辽宁的调查显示,在产能利用不足的企业中,28.2%的企业认为“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近年来,东北三省出口、投资下滑严重,企业普遍面临产品需求不足的困境。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应对危机,东北地区过度依赖投资拉动,造成投资过度、产能扩张过度。具体的行业来看,产能过剩较为突出的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金链供应紧张,造成了企业巨大的资金压力,尤其是银行收紧银根,“一刀切”地压缩信贷额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甚至部分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对东北地区经济影响十分显著。本世纪初开始,全球大宗产品市场进入一个“超级周期”:石油价格由47美元/桶升至147美元/桶,铁矿石价格由连续六年涨价600%,有色金属等几乎所有大宗产品价格都“飞涨”。强劲的国际市场需求给国内许多重化工业企业带来错误的信号,扩大产能成为主要选择。2011、2012年,本轮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结束,世界经济政治局势进入新一轮动荡期,原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下跌,这种波动直接影响了东北原材料工业的运行。作为中国重工业最密集的区域,东北经济对大宗商品价格最为敏感,由于外部需求不振及投资增速下降导致增速持续下滑,以往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深层次问题再次显现,所以前几年扩张起来的产能就进入了过剩。当游泳池的水抽干了后,就发现谁在“裸泳”了。

那么我们从体制机制的角度看东北,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呢?我觉得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存在“四个不到位”。

一是市场化改革不到位。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看似生产力问题,实际背后是生产关系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我们可以剖析以下产能过剩现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周期波动中生产能力相对需求过剩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市场机制可自动调节,从而实现 市场出清。但从我国产能过剩的历史情况看,产能过剩长期、反复存在,显然已经超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存在根本性的体制弊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多年,但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较为缓慢,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市场尚未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定价机制,工业用地价格长期被人为压低,平均仅为房地产建设用地价格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水、电、气等资源品价格未能真实反映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劳动力价格尤其制造行业劳动力价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强政府、弱市场,大政府、小社会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二是政府转变职能不到位。

产业结构失衡既是市场失灵,也是政府失灵,但本质上是政府失灵。东北传统产业之所以过剩,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政府过多主导市场的必然结果。媒体调查,当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体,名义上是企业,但地方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常常成为事实上的结构调整主体。出于政绩导向,地方政府习惯于插手企业微观管理,东北给外界的印象是“政府主导的市场,不是企业家的市场”。结果就出现了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许多本来不该由政府干的事,政府抓得紧紧的;而有些本来该由政府干的事,政府又由于没有精力和财力,干得不够或是没有干。所以一些企业家说:“东北大地缺乏市场基因。”政府成为凌驾于市场之上“全职管家”,习惯于插手企业微观管理。比如,笔者曾经接触的这两年在一些市、县(区)的“十三五”规划中,还在规划百亿集群之类,而且规划中大量地点企业和具体项目的名字,甚至规划某某企业2020年的产值指标。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

由于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不充分,企业盲目决策,盲目扩张产能,使得东北国有企业成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这不仅表现在产能上,还表现在对投入产出效益的研判上,更多情况下都是不计成本、不讲代价。往往投资成本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投资回报期、回报率等又远差于其他所有制企业。钢铁、有色、船舶、工程机械、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也都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投资失控、效率不高、投资成本巨大所致。且其一旦建成达产,由于形成沉淀成本和路径依赖,要想把产能压下来或者转产,尤其是关闭破产,基本就没可能。特别是“央企现象”影响,更强化了投资拉动模式,固化了产业重型结构。东北的央企数量众多。辽宁有央企及所属企业1751户,资产达2万亿元,占辽宁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的47%,在岗职工约70万人。吉林2013年央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的90%多,黑龙江央企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也在60%以上。在地方政府眼里,央企并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宝贵的经济资源,甚至是强大的政治资源。因此,都会千方百计吸引央企项目落地。央企加大投资固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大项目一旦形成,就形成了产业形态,就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投资越多,对央企投资就越来越依赖,结构越来越尾大不调,低效率的投资早晚会对地方经济带来麻烦和问题。央企大都属于重化工业,越是上大项目,当地的产业结构就越加偏于重化工业,形成一种特殊的“路径依赖”。央企一旦出现亏损,不仅拉动地方经济总量下滑,还少了一大块难以填补的税收“窟窿”,形成一个城市经济的“塌陷”。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大投资、大开发,既给地方政府积累了高额的政府性债务,也形成了相当大的产能过剩。本轮产能过剩,与这前几年部分领域过度投资有直接关系,这其中很多“功劳”是央企的。

四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到位。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使得东北地区至今市场化程度不够,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社会资源多数在国企掌控之下。由于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对经济的有效“补充”。尽管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已超过占经济总量都过50%,辽宁更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9%,但无论是体量还是质量和东南沿海相比,民营经济都不高。2014年,全国五百强民营企业中,东北三省只有14户,其中辽宁9户,吉林省仅一户,黑龙江4户;2015年东北地区仅10户,其中辽宁6户,吉林1户,黑龙江3户。而浙江有138家企业入围,连续17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中杭州市55家企业入围。仅一个萧山区19家企业入围;江苏有91家企业上榜,仅南通就有17家企业入围;山东有53家企业入选,连曾近的贫困地区临沂就有6家企业上榜,与辽宁持平。2016年全国五百强民营企业中,东北三省只有9户,其中辽宁7户,吉林、黑龙江两省仅剩一户。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一目了然。

东北振兴,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环境,首先要在上述四个方面实现“四个到位”。■

来源于”启东视野”新浪博客。

主编邮箱:xinshuping@pangoal.cn

梁启东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辽宁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沈阳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沈阳市政协常委。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辽宁省情,主要研究领域为沈阳经济区。著有《中国城区发展战略研究》《对话金融危机》《加入WTO与辽宁经济》等专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