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立:人才短缺是数字转型实现难的主要原因

张礼立:人才短缺是数字转型实现难的主要原因
2017年08月31日 18:15 盘古智库

引子

我们的企业是否正在错失诸如物联网(IoT)或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潜在好处?主要的原因是否是因为企业缺乏对于有意义的项目的规划与理解的人才与技能?

数字转型的人才关键点

智能互联产品是传统制造企业与软件开发能力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要求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具备新的技能、新的工作方式和文化。

智能互联产品产生了重要的、全新的人力资源要求与挑战。最紧急的是补充新的技术人才,其中许多都有很大的需求。以机械工程师为主体的工程部门必须引进软件开发、系统工程、产品云、大数据分析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才。

从人均技术解决方案的研究来看,虽然大多数IT决策者都认识到数字转型的力量,但很少有人相信他们拥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来占得先机。从一些研究机构的调研数据来看,七成以上的企业领导会认为物联网(IoT)与他们的业务相关,但又有差不多的人认为他们无法又或者非常难利用这些技术,因为他们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实在是无从下手。同样,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认为,大数据可以带来价值,但半数以上的受访CIO表示,缺乏相关的人才,特别是融合性,具有架构性的人才。

人才从合流到交易的过程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这些不同行业的背后是不同边界的知识和能力的边界化。今天使专业部门间彼此完全隔离是由于现在的教育培养人才系统和方式,结合了过去几十年来的习惯性开发流程,然后通过几代市场的考验后被巩固和加强下来。要实现中国制造融合人才的全面能力,我们需要从跨界知识环境,再教育以及管理团队重构去调整和规划。

中国制造2025人才实现的第一个核心是需要我们在大学里,甚至是高中阶段,给年轻学子一个跨知识领域的环境。融合的知识课程范围应该包括概率统计、离散信号及系统、高级算法、嵌入式系统设计或工业软件工程,计算机分布式系统、信息融合、智能技术系统、网络安全和可用性工程的课程。

做事和管理最终是一种交易。制造企业还需要新的福利模式来吸引并激励人才。灵活的工作制度、代办服务、轮休以及允许员工自由支配时间从事副业等制度,已成为高科技公司的标配,而制造企业越来越需要这些新的福利制度。管理团队知识结构多元化和跨界化后,如何可以做到大家尽快进入“状态”实现“交易”是大家所需要关心的。交心,要交流,交流先要合流。所以,未来企业强有力的管理班子除了知识能力跨界融合之外,管理层必须先要合流,合流实现同流,同流才可以交流,通过交流实现交心,最后实现不断的创新交易。

有内涵的技能

智能互联产品的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都需要新的技术人才,特别是融合人才并且具有快速学习交叉学科能力的人才。制造企业的技能需求已经从机械工程能力转向软件工程能力,从销售产品到销售服务,从修理产品到管理产品的运行时间,然而相关人才在市场中供不应求,因此发掘适合的人才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制造企业需要聘用懂互联网的管理者、App工程师、用户界面开发专家、系统集成专家,以及最重要的数据科学家——他们能建立并运行数据的自动分析程序,帮助企业将数据化为行动。业务和数据分析工作正进化为一种新的职业,这些专家既要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又不失业务敏感度,他们能将数据分析产生的洞察传递给业务和信息部门的决策者。

数字化转型的这三个关注点都需要融合性人才。以施耐德电气为例,企业将其美国总部迁到了波士顿,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美国波士顿和硅谷这样的高科技中心建立分支或研究机构不失为制造业企业的一步高招。毕竟,很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与新兴科技公司的距离都比较远,融合性新型人才更为稀缺。在硅谷等地区不但有一流的学术中心,也汇集了先进的制造企业、软硬件的开发人才以及各类智能互联产品的生产商。

以上海临港智能制造中心为例,临港地区定位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是上海"四个中心"和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我国,上海在工业基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城市建设已经处于一个顶尖的位置,需要城市智慧化,伴随着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智慧城市离不开工业大数据的帮助。

《上海临港地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到2018年,要在临港打造3到5个工业互联网示范样板工厂,开展10个工业互联网典型试点项目,搭建2个配套服务平台,培育一批能够提供自主、安全、可控的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以此为基础,到2020年,临港将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临港对现有中航商发、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中船三井、三一集团、外高桥海洋工程等骨干企业进行排摸,遴选若干家条件成熟企业试点建设工业互联网样板工厂,推广符合未来工业互联网发展方向的新型应用模式。这一系列的试点体现了其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建立和逐步实现临港模式。

这种制造业企业与科技企业的融合协同将加快学习进程,改进人才质量。此外,这些企业还需要新的招聘模式,例如与当地大学建立实习生项目,或者与领先的技术提供方合作,从它们那里借来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临港提供人才“一站式”服务,让制造企业与海事大学、海洋大学、电机学院、建桥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信息化互联网公司全面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充分保障了企业的人才建设。

与传统制造企业相比,制造智能互联产品需要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更多的协作。此外,不同工作方式、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员工需要融合到一起,这对传统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举例来说,软件开发的“时钟”要快于传统制造业的开发节奏。HR部门需要重新思考组织结构、人力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许多方面。

无论是经济的寒冬还是酷暑, 跨界资源融合愈演愈烈。我们要以理性的态度迎接这一潮流,不断探索恰当的应对方法。■

首发于“观察立”微信公众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