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世界和中国收获了什么?

G20峰会:世界和中国收获了什么?
2016年09月20日 18:45 盘古智库

导读

在盘古智库“G20与全球治理:中国角色与贡献”论坛中,针对现场记者的提问,资深学者们对全球治理与国内治理的关系、G20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大选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中国如何进一步提高国际话语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解读嘉宾

许维鸿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何兴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研究员

蔡   拓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

查道炯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张海滨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庞中英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普惠金融”是不是中国在G20期间提出的创新药方?

北京周报:我的第一个疑问是,“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算不算是G20期间中国向世界提供药方中的一个创新?就像经济学家反复提及的多年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孟加拉国的尤努斯。

第二个疑问,刚才有老师提到马云的全球电子商务平台eWTP(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即世界电子贸易平台),我本人是抵制假冒产品的,但咱们政府对马云阿里巴巴的支持,似乎和业界、学界、消费者对他的微辞走在两条不同的路径上。所以还是想请问学界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知易行难

许维鸿

我在这里也算是打一下广告,我们可以上网去查一下“龙志普”,他在宁夏做普惠金融,非常成功,但国内报道非常少。大家一定要到宁夏去看看中国的“尤努斯”。我们中国学尤努斯的也很多,但99%都是四不像。为什么?因为孟加拉国有孟加拉股的特色,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可持续地学尤努斯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最成功的就是上面我所提及的龙志普,现在可能已达2亿多,国家开发银行也给予它很大的支持,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也进入了。龙志普的实践证明,普惠金融是好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条件比较复杂的地方,通过金融手段进行金融扶贫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来接地气地做一些金融,其实是知易而行难的。你们可以去回民家中看看,如何让这些钱让回民去养羊、养牛,而不是去炒房,这是比较难的。

以及有一点,记者朋友得注意: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也有这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也没有一套完全成型的体系去解答这一问题,包括孟加拉国的穷人银行。就拿龙志普公司举个例子,他当初只有5000个客户,每个客户借款上限是3万,但三年之后他的客户就只有3000个了。因为变富之后,有些客户就瞧不上这3万了,毕竟农信社一贷就可以贷5万、15万。所以说,扶贫扶贫把贫扶没了,金融机构也就消失了。包括我们在南疆推的农村资金调配中心也正面临这样的问题——扶贫扶着扶着,农民富了以后就看不上你的钱了,那政策性贷款就变成商业性贷款了,扶着扶着就把自己的命给“革”了。所以现在他正向宁夏南部、甘肃南部拓展新的市场,但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得面对完全不同的宗教、宗族、产业情况、农村情况,所以既想扶贫,又想接地气,还想着职业发展,这是很难的。

再往前延展,中小企业是千差万别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靠商业银行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或者说你越想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越可能进入死循环。唯一可以借鉴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高风险高收益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融资方案,但它所配套的是创业板,或者说像纳斯达克这样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是中国没有PE,又没有VC,也没有多层次市场的法律框架体系和融资体系,银行是不可能直接给中小企业融资的。也就是说,银行机构是不可能把钱以同样的利率贷给中小企业的。至于现在利率市场化,包括股债结合的融资方式,我们学都没学好,又何谈“创新”呢?可以说,这一块儿,我们还做的不行。

至于马云的eWTP,可以说,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有点“供应链金融”的意思,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样的问题——企业只有在马云的供应链体系上,马云才会贷款给它,至于那些不在他供应链体系上的企业,马云是不会贷款给它的。可以说,我们的互联网发展到最后很有可能会变成寡头垄断。金融最怕的就是“寡头垄断”。如果供应链金融也一家独大的话,那它议价的能力是在有钱者那一方的,中小企业贷款会更难一些。所以按经济学的规律来讲,我们只有培育马云的竞争对手,才能解决供应链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否则一家独大会更麻烦。

中国在G20上提出“普惠金融”,意在完善之

何兴强

第一点,从G20议程的角度来讲,将“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放至议程中确实是一个创举与创新。但正如许老师所说,普惠金融存在诸多问题。我们之所以在G20这个平台把它提出来,是希望更多的国家参与进来,从而不断改善它。

第二点,我们也都了解天猫、淘宝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可以说,如果eWTP这个平台真的建立起来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信用评估体系去维护它,那么它也是很难走下去的。

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是什么?

香港中评社:现在中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这次G20峰会又是一次诸多国家共同探讨全球性治理的峰会,那么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讲,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全球治理与国内治理需要相互统筹

蔡拓

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有何关系?中国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国家治理至关重要。可以说,如今真正制约中国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的正是国内治理。所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内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非常重要!我认为,只有搞好国家治理,才能在观念上、机制上推进全球治理。如果没有一个观念上的现代化,那我们对“全球治理”、对所倡导的共同价值是不太认同的。我们的决策体系和行政执行体系也都需要现代化,因为这体现了我们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健全和完善。只有如此,中国在国际上发声才会有吸引力,也才能真正引领全球治理。可以说,“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是现在的两个大局,而这两个大局是相互制约的,必须加以统筹,可现在这两个大局却是相互割裂的状态,国内问题没有被给予充分的重视。

“治理”是一个反复探索的过程 

查道炯

“治理”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它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governance)。这个词最先被用来解释国际性和公共政策是出现在1993年世界银行一份关于非洲发展的报告里(good governance),指的是在非洲,有国家、有政府没有做好该做的事。至于“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这个词首次出现在在学术杂志里,也差不多是在90年代初。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没有一个很科学的定义。但在我理解看来,它是一种探索,一种基于对现实不满的探索,它是没有模型的,得依靠一个机制、一个政府去反复探索。如果要用一个词去形容的话,那就是“过程”。可以说,无论是国内治理,还是所谓的全球治理,在我看来,都是一个过程。我不太赞成国内的一种说法——全球治理就是所谓的“拆庙”和“建庙”之间的选择——如果不利于我,我就捣乱;有利于我,我就牵头来建。亚投行是所谓的“建”,拆庙就是消极作为(具体表现为有意不通过一些决议、抗议等)。什么叫治理?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我们大概得很好地琢磨一下。

第二个关于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的问题,我最近得到一个很好的启发:现世行副行长,也是之前的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他来北大座谈的时候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他说其实他们自己评价不同国家的政策变化,也有一个新的标准——历史上确实曾有一个标杆,利用这个标杆去衡量各国政府;但现在的标准是将现实与政府自己提出的改革蓝图进行对照(其中目标兑现率最高的是中国),而不再是由外界提个标杆,对照这个国家有没有做到。我想,这种理解也不纯是学术,甚至说是空谈。就比如关于这次G20峰会,之前有种预估,地方媒体也放出声音来——要让中国承诺去产能达1.4万亿吨。可这个事情最终没做到。为什么?其中就包括在寻求自己的治理的过程中,中国看到了这个步骤的不容易,不能说完全接受。总之这个话题很复杂,不是非白即黑,国内、国外,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或者穷国、富国。

中国究竟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新兴大国?

香港中评社:刚刚有老师提及,现在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已经不一致了,那么在逐步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既是一个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的大国,还拥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那在全球秩序中,中国到底把自己摆在一个怎样的地位呢?未来,中国是会像美国一样谋求新的世界霸权,还是像以往一样遵循世界主义传统,倡导“全世界人民大团结”?又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呢?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大国的双重单位

蔡拓

我做一下简单回应——中国对自己的定位到底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大国。这是一个一直以来都被广泛讨论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是一种双重定位——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双重单位。但仅从参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讲,我更主张现在我们是新兴大国,而不要过多强调“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至于“发展中国家”这个定位,则是用来明确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提醒我们不要翘尾巴,提醒我们还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指数还是很低的,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讲我们是发达国家。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定位是对的。而在经济上,我们的体量过大,冲击力也太大。从冲击力这个角度讲,我们就是一个“新兴大国”,要对国际社会尽到责任。这种定位才是正确的。总而言之,仅就国际关系领域而言,我主张我们得承认自己是新兴大国的身份。现在两者就有种矛盾:当我们谈及制度的设计、话语权的时候,我们的自我定位就是“新兴大国”;当让我们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的时候,我们就又强调与我们“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相适应。

中国未来的愿景和角色仍在塑造中

张海滨

从学术界、智库甚至全球的角度来讲,其实这两个问题问得越深越不清楚。我觉得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不确定性”。

中国为什么参与全球治理?就是为了营造有助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良好国际环境。这是习总书记讲的。以上原因是国家利益层面,但我觉得从更高的层面来讲,还可以再加一个目标,那就是——对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觉得下一个问题则是无解。如果我们问中国以后发展起来了,取代美国当世界老大了,中国还会不会使用美国的那种方式?你说我不会成为美国,不会像1500年以来用武力征服获取的霸权一样;你说我们是“王道”,他们是“霸道”,可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因为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人们只是想象与设想。应该说,我们可以思考,但我觉得现实意义不大,甚至我们也说服不了别人。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都在急剧变化,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未来的愿景和角色还是在塑造中的。未来会告诉我们答案。现在任何百分之百地肯定中国未来将干什么的说法,我认为都是不科学,是不合理的,也是有风险的。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庞中英

我简单说两点。第一点,习主席在这次的峰会上提到“酒肉朋友靠利,真朋友则要以心相交”。可以说这个话很好,媒体们应该大做文章!现在的世界秩序是美国口中的“liberal order”,“liberal”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可这也包括在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我们中国就是要把现在的“western liberal order”,变成“global liberal order”。它不是美国的,也不是中国的,而是全世界的。这一点就是我们与美国相冲突的。

第二点,我们可以看看新加坡和韩国是如何加入气候协定的——它们是以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的身份加入的。李光耀有一本书《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他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宣布新加坡是发达国家了,但到哥本哈根会议、巴黎气候大会的时候,新加坡却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气候协定。韩国也是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不要当冤大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G20杭州峰会是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财新:于部长刚刚在演讲中提及,这次G20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是中国走向世界,也是世界走向中国。那这对中国在世界中角色的扮演是否有实质性的影响呢?或者说这对中国、对世界是否有实质性的影响呢?

希望世界进一步走近中国

庞中英

于部长提到“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我不想接于部长的话题说,我想说的是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其实就是让世界走进中国,包括刚才查道炯老师提到的外资法和自贸区。当然,我们还是希望世界进一步走进中国。

如今有一个口号是“中国走出去”(going global),可“走出去”就没那么容易了。我们个人到巴西、到美国这些地方,找家旅行社就可以了,不需要“一带一路”吧?可问题是,巴西市场和美国市场向中国开放又有多少呢?中国让别人对中国开放,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很艰巨的工程,至少需要三十年才能完成。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

蔡拓

对于于部长刚才的说法,我觉得是有点“中国中心论”的味道。其实我不是特别赞成这么说。我觉得,我们过去习惯于立足中国去看世界,可现在我们应该开始更多地强调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如果“世界走向中国”是从这个角度来讲,那就是对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在刚刚崛起的情况下,中国人要有这个视野,我们要防止潜在中国中心论。

G20会取代G7吗?

财新:G20致力于做好21世纪大国之间的协调,但我们知道,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大国协调方面,已有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存在。那G7和G20有怎样的区别?G20是想PK掉G7吗?

发达国家有意继续保持G7

何兴强

我简单回应一下这个问题。中国当初之所以选择加入G20,而不是G7(中国确实收到了G7暗示性的邀请),是因为中国对自己的定位是发展中国家,而G7是富人俱乐部,因此中国觉得G20更适合自己加入。一开始,美国等其他国家确实有用G20代替G7这样的想法,可在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发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策和宏观协调方面可能有更多的分歧,因此觉得继续保留G7以维持西方国家之间的协调还是有很大的必要。

中国如何应对能源问题挑战?

记者:在八九十年代,美国是一个主要能源消费国,但现在美国要变成石油出口国了。由此,中国很有可能被推到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国的地位,那么中国跟能源出口国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可能是会发生冲突的。这样一种关系该如何去处理?美国当初是通过一些干涉内政或者在中东挑起战争的手段,中国呢?

能源问题上,中国应考虑自主开发

查道炯

我想强调的是,不要把能源等同于油气和石油,而且关于石油方面,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供应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关系。如果说中国必须学习美国过去的一种做法的话,那就是如何把自己国内的每一寸土地好好地勘探一遍,看看能不能自己生产。为什么?因为美国在中东的成本是很大的,除了基本的军事成本以外,还有对自己老百姓的自信。英国之所以脱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国民认为这一仗打得不值。我们还没有到大规模的人民解放军伤残士兵从海外归来,然后国家给予供养一辈子的程度与条件。美国军费的1/3是养军队,其中的60%是养受伤的士兵,可以说非常的高,其余的1/3开发武器,另外的1/3养活海外的基地。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此外,国内的开发上游如何让外资参与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另外,这么多年以来,中国在西北地区建了风电与光电,但是弃风率、弃光率却很高,有了设备却不用。

总之,能源问题主要应该考虑如何自主开发,如何减少对外依赖,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地缘政治。

美国大选会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记者:请问能不能分析一下美国大选的结果具体会对金融市场有哪些影响呢?就比如民主党获胜的话,美联储加息方面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美国大选对金融市场影响尚不可知

许维鸿

我说点外行话。我觉得无论是希拉里,还是特朗普,这两人都没有展现出清晰的传统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经济方面的“套路”。以我对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理解来看,在经济方面,希拉里似乎更像共和党,特朗普更像民主党。至少从经济方面来说,这次的美国大选,我们还不清楚。因此,面对这种“迷局”,我宁可选择持有或者不交易,也不会过早来布局。

至于能源方面,财经之外的人看区域博弈、地缘政治,财经内的我们是看边际变化的。对于油价的变化,变量较存量更重要。事实上,变化最大的边际变化就是中国贡献的。可以说,特朗普或者希拉里上台,油价的变化更值得我们期待。因为第二届奥巴马政府无论是开采液化气的活动,还是通过油价解决一些政治问题,其实是美国经济最基础的变化根源。毕竟,它从进口的赤字原油国家变为贸易盈余,对本国的GDP肯定是有好处的。我们谈了很长时间“结构性改革”“结构性变化”,但国际经济未必有那么复杂,看价格变化可以看出很多门道来。

能源型国家如何制定结构改革标准?

记者:何老师刚刚提及中国在G20上提到的结构改革,可以自己建立一些全球的标准。现在国际上面临结构改革的多是能源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非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我想问问,在制定结构改革标准的时候,具体是怎么考虑的?

各国需在G20框架下做“联合石油数据”

何兴强

结构改革的48个指导原则,9个重点领域和12个指导方针可以等公报出来之后查一下。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能源消费国,理应在国际能源市场有很大的发言权。但问题在于中国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国际能源治理中去。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要增加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这能左右国际能源市场;二是将上海石油期货交易中心真正建立起来,这样才能影响国际油气价格;三是各国在G20框架下联合做“联合石油数据”以保证全球油气价格的透明性,保证市场的稳定和可预期。

中国如何进一步提高全球话语权?

环球时报:大家谈了很多高大上的问题,我来问一个小问题:奥巴马总统的飞机抵达杭州之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西方媒体一个说法,东方媒体一个说法。在舆论的反映上,我们感觉到,虽说我们中国在全球的普遍话语权有所增加,但落实到小细节上,我们往往没有西方媒体反应那么快。所以在这个方面,从媒体和政府角度讲,我们应该有哪些提高呢?毕竟,这样的事情以后也极有可能再次发生。谢谢。

中国应建立辐射全球的话语平台和机制

张海滨

我看到报道也觉得如此,可我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所以我只能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美国的媒体首先发声,爆料这件事,那为什么中国不爆料?因为中国的传统是“圆满”。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在当下肯定不愿意挑起“不和”,而更愿意息事宁人,把事情压下来,从而营造一种圆满的会议氛围。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印象很深的两个例子:一是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时候,媒体宣称发展起来的中国变得傲慢,想要挑战现有的老大和秩序;二是去年的巴黎气候大会的时候,美国宣称“我们美国才是真正的领导,因为我们成功把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的中国拉进来了,没有美国,中国不会减排”。事实上,从减排的力度来讲,中国比美国要大得多,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正在扮演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可是,经过美国大使在法国通过媒体这般演绎,我们却又无奈地成为了所谓的“追随者”。我觉得这种叙事方式和话语权很值得我们深思与推敲。我们还得思考——我们的话语平台在何处!美国一发“爆料”,一发“新闻”,那平台就是纽约时报、CNN全球,全球都在看。我们中国呢?平台就很受限,就比如国内的新华社,外国人没有关注我们这些平台的。所以,我们现在根本的劣势就在于我们连辐射全球的话语平台和机制都没有。可以说,建立这种平台和机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盘古智库近期热点文章回顾,点击“关键字”即可查看原文:

“萨德”入韩 | 环太军演 |

土耳其流血政变 | 造城运动 |

中国债务 | 希拉里VS特朗普 |

海洋霸主美国 | 中国的南海诉求 |

汇改周年盘点 | 深港合作快车道 |

韩议员访华遭批 | 带刺的金达莱 |

万科股权变局 | 中国海洋强国之路 |

中日“走出去” | 房价进入减速上涨期 |

美国对华政策主流思维 | 中美关系韧性 |

美国进步主义衰竭? | 中美关系“新常态” |

反腐重点 | 对内君子、对外痞子的强国逻辑 |

世界体系论下的东盟共同体 | 俄土关系正常化 |

对南海仲裁说不 | 大国崛起失败的经验与启示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