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控股权首度放开 外资投行又活跃了起来!

金融机构控股权首度放开 外资投行又活跃了起来!
2017年11月16日 13:32 环球老虎财经

沉寂了有5年之久的外资投行,如今又活跃了起来。这次外资投行的活跃,不仅伴随着政策层关于金融机构控股权的放开,还有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合资券商成立及在Waiting list上等待。中国金融市场之于外资投行来说,始终充满了诱惑——从2002年到2017年他们在过去的15年里从中国市场赚走的利润超过了1000亿;当然他们也教会了中国本土券商如何写承销书这样基础却重要的投行实务。

沉寂了有5年之久的外资投行,如今又活跃了起来。11月15日,高盛本月第二次给贵州茅台上调估值至881元,第一次上调估值是在11月1日,给茅台的估值由648.42元上调至745.69元;不仅如此,花旗也开始给中国平安估值,将目标价调至95元……

这些外资QDII机构的旧爱又重新回到了这些外资投行的视野中。当然这一切得益于最近日渐宽松的关于外资可控股金融机构的政策环境,于是,这些外资机构又蠢蠢欲动了!

  • 外资又现!

作为外资进入A股的主要渠道之一,今年以来QFII加仓势头明显。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30日,共有287家机构获得QFII资格,总获配额度944.94亿美元。据国金证券统计,QFII今年第三季度持股市值为1342.7亿元,比二季度末的1144.66亿元增加198.05亿元,持仓增幅17.30%。

同时,10月底以来,QFII密集调研了A股上市公司。根据Wind的数据统计发现,截至11月9日,10月以来共有27个QFII调研了41家上市公司,调研次数为57次。其中52次调研均发生在10月20日之后。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QFII最偏爱的行业前五名分别是食品饮料、银行、医药、材料和运输。而在这些行业中,尤其偏爱行业的龙头企业。

(图片来源:国际金融报)

(图片来源:国际金融报)

 事实上,自今年4月以来,多家外资投行就开始罕见得齐齐唱多中国股市。9月份,著名的空头高盛表示,继续看涨中国股市,并且罗列出四大理由。11月以来,高盛连续两次上调贵州茅台的估值。

这半年以来,外资投行频频为中国股票估值,除了高盛在一个月内两次调高贵州茅台的估值至881元;花旗银行也频频看多中国平安,表示看好中国平安的核心业务执行能力;摩根士丹利上调对瑞升科技的估值……

一切迹象都表明,外资投行们在A股开始活跃起来了。

  • 外资投行的几次分水岭

追溯起外资投行在中国市场活跃的时间,可以倒回至2002年。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外资银行可以以正常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自从进入到中国市场,外资投行就不断的寻求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纷纷在中国增设中国研究部和聘请更多的中国研究人员。有上市公司的高管表示,外资投行的做的报告确实更为专业,并且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这也使外资投行获得了越来越多中国上市公司的认可。

与此同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允许外资参股。第一例发生在交通银行,2004年汇丰集团以144.61亿元入股交通银行获得19.9%的股份,也是当时外资银行参股内地商业银行金额最大的一笔交易。随后,中行、建行纷纷被外资投行入股。

除了银行系,瑞银(UBS)、摩根斯坦利、高盛、花旗等都活跃在二级市场,也正是因为这些外资投行的入股,保荐了很多中国国企在香港上市,同时也赚取了很多中国企业大笔承销费。

可以说,2002年-2007年,是外资投行在中国高歌猛进的5年。

但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股市暴跌,外资投行开始淡出中国市场。由于二级市场长达一年的连连下跌,投资机构纷纷开始将投资视线趋前,一级市场开始胎动。

但是相比起中资PE投资的Pre-ipo项目,外资PE更加专注于早期项目,在诸多互联网公司上开始布局,事后证明,外资金融机构在这一时期的布局在中国市场上赚的盆满钵满。

2009年,中国股市正式推出了创业板,绝大部分企业不再去海外上市而选择A股,国内投行大展手脚。在创业板推出之后,国内券商投行业务大好,而外资券商在争取创业板承销方面,与国内投行比,毫无优势。

2011年,中国实施了4万亿救市计划,A股指数翻倍。由于政策性的制度释放导致的股市红利,大肆在市场加速器的作用下发挥。之后的两三年里,中国市场各种概念轮番炒作,影视、游戏、并购、各类投资概念的映射股,都出现了较高的涨幅,

这些A股的独特现象是外资机构无法理解的。在外资研究股票市场的框架中,很少给予政府政策过多的估值,他们更多的是看企业本身的盈利,但在中国,政策导向性的市场却愈来愈明显,这超出了外资投行的研究范围。外资看好的那些所谓盈利不错的股票,却不达外资预期。

在随后2015年半年短暂的牛市里和随后的千股跌停、熔断等重大资本市场的大事件中,外资似乎始终都处在“懵逼”状态中。

他们既无法理解,当全体中国人民无所不用其极的加杠杆,可以让A股指数在半年里涨一倍的盛况,更无法理解,在随后的一周里,就开始了连续几天千股跌停的残局。更不能相信,熔断政策实施的第一天,市场就真的熔断了。

一切对外资券商来说,都显得如此不可控,亦不可理喻。

如果说2008年只是外资投行在中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么在之后的2011年到2016年这5年里,则是外资投行无法想象的低谷岁月。

  • 外资控股51%的大事件

不过,这一切在2017年发生了转折。

2017年,外资钟爱的大盘股开始表现,中国平安、贵州茅台、海康威视、格力电器、中国国旅……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涨幅。似乎,熟悉的一切又回来了。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资的环境开始更加开放。目前,获批的合资券商,主要有高盛高华证券、瑞银证券、东方花旗证券、中德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申港证券、华菁证券,还有未开业的东亚前海证券、汇丰前海证券。此外,还有18家合资券商在等待名单中。

11月10日,财政部更是开始了进一步的金融开放。一是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二是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三是3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5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外资可以在中国控股一家金融机构了。这对我们来说是质的飞跃。”一家筹备合资券商的负责人表示。

这一次,对外资投行来说,春天来得有点突然,也有些意外的惊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