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诺奖得主赛勒:股市中赢家的诅咒

2017诺奖得主赛勒:股市中赢家的诅咒
2017年10月15日 11:20 聪明投资者

前言

2017诺奖得主赛勒做过实验,把纽交所3-5年表现最好和最差的35只股票分别做组合,结果发现, 3年后,输家组合跑赢了赢家组合。

为什么存在“赢家的诅咒”?人类有哪些“不理性”行为?这些如何帮助投资?

昨天听完新老诺奖得主关于股市房价泡沫的对话后(点击阅读),不妨听六里轻松聊聊赛勒许多有意思的发现。

你去便利店买一份20块的盒饭,结果店员告诉你,边上一家店在搞活动,完全一样的盒饭只需要10块,只不过需要多走5分钟路程。你会不会愿意去?

同样的,当你去商场买一件383元的衣服,结果店员告诉你,在边上另外一家要走5分钟路程的商场专柜在搞活动,只需要373元就可以拿下,你会不会愿意去?

对于前者,大家都愿意走5分钟去省10块钱,但对于后者同样的10块钱,很多人选择了否。这就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赛勒教授、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的领域——行为经济学。

简单说,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但赛勒认为,并不是。而是普通人,都会存在某种偏见,所做出的决定与经济学家假设的标准理性模型相去甚远。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引入研究体系,着眼于人类行为的“不理性”部分,解释并解决个体和群体在日常经济中的行为问题。

这也天然注定了这一学派的实用性,美国这一帮经济学家就喜欢研究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小到学校老师如何分办公室,大到电视真人秀竞猜类节目、美国橄榄球联盟选秀策略,再到如何促进人们为养老多储蓄。

更牛B的是,1998年起,赛勒和另一位行为经济学家富勒,合伙开了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寻找那些因投资者行为偏见导致的错误定价的机会。

六里特地到这家公司官网上浏览了一番,赛勒获诺奖的消息已赫然出现了首页醒目位置。该公司发行了包括小盘股基金在内的多只产品,从能查到的业绩来看,相当强劲。

比如其中一只1998年12月28日成立的基金,如果你在成立之时投入1万元,到2017年9月30日,已增值至9.32万。

用赛勒自己的话说,到现在公司还在营业,这说明他的理论和方法在股市这个实战场得到了证明。知行合一,这才是真牛B。

著名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思评价赛勒说,投资者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掌握金融学、会计学和经济学,还要了解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由此衍生出的行为投资学,都不是纯理论。

它们都研究实际问题,研究人类的弱点,研究这些弱点如何导致人们的实际行为与理论预期行为相背离。目的就是学习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性的决定。

赛勒正是这一学派的重要开拓者,罗伯特•席勒说,过去的30年中,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重要的革命,理查德•赛勒正是这场革命的中心人物。

之前国内出版过赛勒的三本专著,《赢家的诅咒》、《助推》、《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出版时间最近,也多少包含之前两本书的内容,比如股市中的赢家诅咒,助推方法等,这次就拿它来聊一聊。

赢家的诅咒

所谓赢家的诅咒,最早指的是,在拍卖场中竞拍的赢者可能会亏损。

暗含的一个意思,是指某项资产在受到追捧后,会被高估,而当你以一个极高的价格买入后,你就很难赚到钱,甚至亏钱。

比如茅台是家好公司,但如果是你在2008年以60倍市盈率买了它,那你就会忍受亏损整整7年的煎熬。

赛勒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把纽交所3-5年表现最好的前35只股票和表现最差的后35只股票,分别做一个组合,对比它们未来的走势。

结果发现,当时间拉长到一定阶段,比如3年后,输家组合跑赢了赢家组合。在5年后,输家组合的收益高出大盘约30%,而赢家组合跑输大盘10%。

这里的原因也很好分析。

一方面是存在股市的过度反应,输家组合由于之前市场对其过度悲观,其价格跌得过低了。反过来说,赢家组合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均值回归这一法则在发挥作用,股票的估值无论是偏高还是偏低,最终都会向均值靠拢。不仅仅是在股市,在自然界,在遗传学同样遵循着这一法则。

一个天才爸爸的基因,无法完全被下一代继承,高个子的父母会生出高个子的孩子,但多半会比父母矮点,两米多的青少年运动员并不常见。

还有经济学家去测试了短期均值回归的策略,比如买入一周前落后于市场涨幅的所有股票,然后卖空等价的领先市场个股,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每六个月收益高达39%。

按照这一理论的延伸,自然就能得出低PE和低PB的股票长期能战胜成长股的结论。可以通过购买相对便宜的股票,同时避免购买相对昂贵的股票,来战胜大盘,这也是传统价值投资人在干的事。

比如今年市场钢铁股,煤炭股,银行股的飙升,不管背后是供给侧改革还是其他原因,至少在结果上,这个策略是相当成功的。

赛勒五条

现年72岁的赛勒,生活得多姿多彩,和英国政府合作公共政策项目,将行为经济学真正导入到社会生活,还抽空去电影《大空头》当中客串了一把。

2002年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说,赛勒不仅是行为经济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幽默的人。

当他被问及:你会怎么花费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老爷子还开起了玩笑:“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这位宣称要非理性乱花钱的经济学家,实际上研究了一辈子经济生活中的反常行为,并且总结出了几条实用的策略。

一、心理帐户 

也就是你是怎么看待钱的。这里面涉及到沉没成本,损失厌恶等概念。

你会不会冒着大风雪去看球赛?按照传统经济学原理,看球赛的乐趣与大风雪的危险二者相比,理性的人都应该待在家里。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你100块买了张门票但没去,在你的心理帐户中这将被认定为损失了100块。

很多人都愿意冒着风雪去看球赛。但实际上,这100是沉没成本,不应该再影响到你后续的决策。

又比如,对已到的产品而言,使用的次数越多,你就会觉得这笔交易越划算。但如果你买了双鞋,却穿着不舒服,你会怎么办?

答案取决于这双鞋花了你多少钱,花得越多,你就会忍受越长时间的不适。但其实,这也是不理性的行为。

美国著名的超市好市多就应用了这一策略,去他家购物的必须要交一笔会费成为会员,而消费者交了钱后,似乎就有我去得越多,买得越多,我就越合算的心理。

而行为经济学提醒人们要学会忽略“沉没成本”(花出去的钱)。

二、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涉及到意志力,背后就是消费的即时偏好。对一般人来说,即时消费比未来的消费更具价值。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自我控制描绘成激情与公正的旁观者之间的挣扎或冲突。

“我们十年以后享受到的快乐,同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的快乐相比,其对我们的吸引力极为微小。”

正因如此,延迟享受,这对年轻人尤其重要,许多成功人士都告诫年轻人,要学会延迟消费,将你的钱更多用来投资,而不是成为一名月光族。

三、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会引起市盈率效应:投资者对股价未来增长过度乐观,市盈率高的股票价格会过高;而因为投资者过度悲观,市盈率低的股票价格会过低。接下来就两者又会向均值回归。

赛勒成立的这家资管公司寻找的就是两类机会,一是对坏消息的过度反应,二是对好消息的反应不足。

四、禀赋效应 

你拥有的东西属于你的禀赋,与那些你即将拥有的东西相比,你更看重已经拥有的东西。

赛勒讲了个真实的故事,现在的经济学家迪安,在当年还在芝加哥大学读MBA时,正巧有一次乔丹所在的芝加哥公牛队对阵奇才队,他有个大学同学在奇才队工作,给了迪安两张门票。

而迪安一个神学院的朋友也得到了两张免费门票。研究生一般在经济上不是很宽裕,他们二人也是如此。

两人都认为,“是把票卖了还是去看比赛”,这个决定很容易做。

神学院的朋友就邀请别人跟他一起去看,而且看得很高兴,迪安则想办法把票卖了出去,赚了几百美元。

迪安和他神学院的朋友都认为对方的行为很愚蠢,迪安无法理解,他的朋友怎么会认为自己看得起那场比赛,而他朋友则无法理解,为什么迪安意识不到那两张票是免费的。

神学院的朋友是典型的禀赋效应,我有的不愿意卖,而迪安显然是个搞经济的。

五、助推 

正是因为发现和研究了诸多反常现象,赛勒认为,人类仍然需要帮助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好的决策,要允许国家和其他机构“推动”人们做决策。

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

如果你在小便池的中间位置加一个苍蝇图案,这会让尿液溅出的情况减少80%。

如果你在某人死后问他亲人是否器官捐献,这会显得很不好。但是如果你在某人换驾照时问他,你是否同意自己死后器官捐献,很多人就会同意,而且成本很低。我们需要进行提示性选择。

赛勒之前一直建议,将参加养老金计划改为默认选项,而不用填写一大堆表格来申请。在这一方法最终试行后,参加养老金计划的人员出现了翻倍的增长。

赛勒一直秉承的观点,就是对于普通人,没有投资知识的,还是选择储蓄、基金吧。他在最近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普通人还是不要直接买股票了。

这里应用得基本都是心理学方面的成果。因为涉及推动人们决策,说得好就叫助推,说得不好,那就是操纵。

所以这里有两点很要紧,一是决策的科学性;第二点更重要,即选择的自由。

赛勒金句摘录

1、如果你想鼓励某人做某事,一定要让事情简化。

2、说服某人去行动的条件:你要有充分理由认为这个行动有受益者。受众群体必须认同,希望改变。成本尽可能低。

3、奖励学生的最好方法:表现好的学生减少作业量,要比给好成绩的鼓励更大。

奖励老师的最好办法:奖金在学期一开始就发,但在学期末如果学生成绩不达标,奖金需返还。

4、比起判断泡沫何时破裂,发现我们是否处于泡沫之中其实更容易。

5、损失带来的痛苦大约是收益带来的快乐的两倍。

6、庄家的钱效应:当你赢钱的时候,你更可能冒风险去尝试赚钱机会,反正已经赚钱了,再冒点风险没什么。

7、虽然市场很残酷,但它并不能让你变得理性。除了少数情况,人们不理性的做事也不会致命。

8、后见之明的偏见:奥巴马打败了希拉里之后,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早知道结果是这样。公司CEO批评失败的项目,认为自己早就知道这个项目风险很高。

9、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想从经验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做两件事: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