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企业家靠什么打天下?企业家是死人堆爬出来将军

真正企业家靠什么打天下?企业家是死人堆爬出来将军
2017年08月22日 08:57 汇说FTsay

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在林男看来,无外乎这几种类型:

历经多少商业周期,潮起潮落,率千万人始终朝着一个城墙口冲锋,持续引领行业,比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驾驭各种复杂关系,在各种艰难曲折中赢得人心,始终把企业当命,把做一个诚实、强大的好人当命,比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

疯狂得恰到好处,总能给团队注入灵魂,把一个个天方夜谭变成现实,比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有过人人羡慕的辉煌,也跌落过人生谷底,不管什么阶段,什么年龄,都全心全意把事情做到最好,比如烟草大王、褚橙之父褚时健;

直击商业本质,短短几年内推动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商界的进化,比如小米创始人雷军;

……

很多人以为,他们成功靠的是商业模式的先进,或者抓住所谓时代风口,但在我看来,他们把企业从无做到有,从小做到大,从一个创业念头的萌生,到引领千军万马开辟新天地,靠的是某些更深厚的,更源于人性深处更为本质的东西。

本期《钥匙》这12位真正企业家的小故事,都是林男亲眼目睹或当面求证过的,更是文中主人公毕生修炼出来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马云,但我相信,只要您领悟其中任何一个故事并结合自身实践,都足以让你更好地领导他人,领导自己。

柳传志:《谁在说》

▲ 柳传志 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

2015年联想控股上市前,我和柳传志聊天。柳总说起他有一个习惯,每天中午只要有时间,就会守在电视机前看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谁在说》。

《谁在说》是一档呈现如何解决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的节目。在我印象中,那是退休老头老太太的偏爱,柳总那么忙,为什么要看这样一档家长里短的节目?

柳总的回答是:“一塌糊涂的情况下,我最爱看一方如何说服另一方。

当年柳总71岁,71岁的“柳老头”还抓住一切机会坚持自我训练。作为带队伍、沟通功力最深厚的企业家之一,柳总这个小细节让人领悟。

马云:眼神

▲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2009年我在北京采访马云。一到现场,阿里王帅告诉我,马总行程有变,采访没戏了。我不甘心,堵在马云演讲结束后的下台路线,硬是和他在一棵大杨树下站着聊了十几分钟。后来主编告诉我:马云说上次采访我的那个小伙子挺不错,真执着。心里美了一下,回过神来懂了,原来马云是托人带话鼓励一位年轻人。

那次采访和马云混了个脸熟。之后每次见到马云,不管离多远,只要看到我,他都会递过来一个眼神,好像久别重逢的哥们,就算他未必记得我的名字,也让我懂得,眼神也是一种领导力。

雷军:紧紧一搂

▲ 雷军 小米科技创始人

今年3月,北京长安俱乐部,正和岛两会沙龙。雷军在一个房间里谈事,我和他助理站在外面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半小时后,门开了,雷军去洗手间,这位哥们忙凑上去给雷军汇报事情,没想到雷军一把紧紧搂住助理肩膀,雷军1米8的个子,高出助理大半个头,侧过头认真听助理讲话,然后一高一矮,就这么一直搂着走向洗手间,宛如兄弟。

聪明、要强如雷布斯,对普通同事“紧紧一搂”,让我重新认识雷军,重新认识领导力。

褚时健:亲自用手捻鸡粪

▲ 褚时健 褚橙创始人、云南玉溪红塔集团原董事长

2015年夏天,我们上哀牢山见到褚时健,造酒、制糖、产烟、种橙子,为什么干什么褚时健都能干到最好?褚老的云南话不太好懂,我想起了黄铁鹰老师《褚橙你学不会》一书中提到的那个细节:

好几家农户和褚时健都在同一家养鸡场买鸡粪,大多数人都是直接拎着袋子,过称,交钱,可褚时健不一样,他会把鸡粪倒出来,然后放在手掌上捏一捏,看看水分多少,看看有没有掺过多的锯末,然后据此跟卖鸡粪的讨价还价。

“鸡粪那个臭啊!我是根本做不到的。”当看到褚老用手捻鸡粪肥时,有位同行震惊了:“你们能想象吗?一个80多岁,有着那样经历的人,把一袋子臭鸡粪倒在地上,用手抓起了捻,褚老眼睛又不太好,还要凑到脸前看!”

俞敏洪:每天积攒“进步积分”

▲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

俞敏洪喜欢记日记。但他不是记每天做了什么,而是记录每天把多少时间用在进步上。

俞敏洪会回顾一天的经历,根据收获大小打星。什么情况下会得到比较多的星呢?比如读完一本书,写了一篇自认为比较出色的文章,没有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比如跟人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新东方的工作,如果不是像在哈佛商学院讨论新东方案例这样从中学到很多全新东西的事,他一般不列入“进步”范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天都比前一天更好,这,才叫精进。

刘永行:连麻婆豆腐都门清

▲ 刘永行 东方希望集团创始人

2016年底,东方希望山西晋中基地食堂午餐,一盘麻婆豆腐端上桌。刘永行问当地同事:“怎么这么多油?”

原来,刘永行跟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的师傅学过这道菜,看出当天做得不正宗:“麻婆豆腐不需要这么多油,应该用打油汤,而且不需要炒。”

几位同事说:“好,派晋中师傅到三门峡学艺去。”

没想到刘永行说:“不,你们不知道是哪位师傅,那位师傅如果走了你们也不知道。但我可以教你,我已经掌握了,我向三门峡和呼伦贝尔的两位师傅都学过这道菜,而且我买了川菜菜谱查证,网上也是这样做的,选材是偏嫩一点的中豆腐,切小块后用不能开的水煮20分钟,让豆腐半悬半浮,煮好的汤,膏水是黄的,有腥味,有不易消化的糖类,不能要……”

在这些年重工业的一片“苦海”中,东方希望凭什么持续保持高利润,成为全球行业效率最高的公司,“治大国如烹小鲜”,一盘麻婆豆腐的故事,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我问刘永行:“您为什么要学做麻婆豆腐?”

刘永行哈哈大笑:“为什么人家做得那么好,有些餐馆就很难吃?这中间有奥妙的,我想把根本原因搞清楚。麻婆豆腐都学得会,还有什么东西学不会呢?”

沈文荣:运动鞋

▲ 沈文荣 沙钢集团董事长

2008年全国两会,我到沈文荣驻地采访这位“钢铁沙皇”。我们在沙发上落座,沈文荣穿一身大号西装,就在沈文荣跷起二郎腿时,嘿,西裤下沈文荣竟穿了一双国产品牌运动鞋,鞋底鞋面都磨出道道儿了。

仗着年轻,我问沈文荣:“穿西服,您怎么配了双运动鞋?”

没想到钢铁沙皇伸出手,连鞋带也不解,直接把鞋拔下来,举到我面前,粗声大嗓地说:“每天早上7点,雷打不动,我要到厂区转一大圈,穿皮鞋怎么受得了,就靠这双运动鞋!”

宁高宁:小瓶盖

▲ 宁高宁 中化集团党组书记兼董事长

2014年,正和岛采访当时还是中粮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这位大央企掌门人拿起手边一瓶矿泉水说:“今天中国人谈意识形态、道德理念比较多,而且都喜欢当领导,给你讲原则,你去办。谁又能在夜深人静睡不着觉时坐下来,把小小瓶盖写清楚呢?该用多厚的瓶子?商标怎么贴上去不掉下来?瓶盖能不能改小,质量不下降情况下,如果能降低1分钱,一年就省下一千万利润,做不做得到?……”

宁总说:“单凭作报告没用的,你没有文化系统、激励系统、战略系统、执行系统、研发系统,哪个人负责哪个系统,如果不能把大系统、小系统套起来,就运转不起来。” 

是啊,人们都喜欢当领导、讲原则,谁能在夜深人静时坐下来,把小小瓶盖写清楚呢?

王中军:“几句话有用就赚啦!”

▲ 王中军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

2009年采访王中军,他说自己读书不多,商业智慧主要靠自己悟,再就是从论坛上、朋友聊天中被“点破”。印象最深一句话,他说上顶尖商学院的课,一天里能抓住几句对自己有帮助的话就赚啦,听累了,去走廊里喝点咖啡,把自己弄那么累干嘛?

真是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东华老师曾问我:林男,你接触那么多优秀企业家,你觉得他们共同的奥妙何在?接着他自问自答:驾驭本质的能力。我理解这个能力,也是化繁为简的能力。

罗红:如何教育女儿

▲ 罗红 好利来集团董事长

无论在好利来、黑天鹅,“中国蛋糕王”罗红只要一进门,往往一眼就被员工认出来,热情地和罗红打招呼:“总裁好!”如果当时员工不是正在照顾顾客,罗红会张开双臂拥抱每一位员工。

罗红女儿4岁时,有一次女儿从瑞士旅游回来,罗红当晚从机场接上女儿,直奔一家好利来店,打烊后买下店内剩下的所有的半熟芝士,第二天早上,带女儿到施工中的罗红摄影艺术馆,手递手,每个工人一只半熟芝士。

徐少春:一次勇敢的英文演讲

▲ 徐少春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创始人

2016年春天,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徐少春(春哥)与合作伙伴首发一款产品。既然在海外,春哥在发布会上准备用并不擅长的英文演讲。我们住在同一栋别墅,每天早上天没亮,楼上就传出春哥磕磕绊绊的英文声。

终于到了发布会当天,可现场几乎全是中国人,跨过千山万水来到汉诺威,如果我是春哥,心里得多凉啊,这时春哥同事把中文演讲稿打印出来给他:“春哥,用中文讲算了”,这时春哥说了一句话:“就算只有一个老外,我也要用英文演讲!”之后,他手握苹果手机,用并不流利的、湖南味的英语激情洋溢地完成了演讲。

贾国龙:坚决不买第二套房子

▲ 贾国龙 西贝餐饮董事长

近来研究西贝,我经常想一件小事。除了2003年在香山脚下买了一处三层联体别墅,这么多年贾国龙一家没再买过第二套房,给儿子也没买,儿子很长时间在三里屯和同学合租一套140平米的房子。

我们聊过这事。贾国龙说:“也是给内部做示范。我们是做实业的,不是做投资的,房子留一套,收拾好,好好住,多出来的钱投到西贝,投在人力资源、品牌建设上,增强西贝的竞争力多好啊。”

我还觉得不可思议:“可十几年北京房价翻了有10倍吧。”

贾国龙:“林男你算算,10年里西贝营收或者按市值换算翻了多少倍?西贝的未来竞争力翻了多少倍?”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今年是西贝创业第29年,按营收算,刚刚成为中式正餐、炒菜领域的第一名。

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描写过去的激荡的三十年:道德底线被轻易穿越,心灵焦虑无处不在。无论时间的更迭,还是时代的变迁,已然物是人非,唯一不变得是“市场”这一角色。企业家们在这场游戏中,好似身披盔甲的英雄,不知疲倦地战斗在前线,不论是谁,都不曾放弃追逐、攀爬。正是如此这般的企业家精神,才造就了更强大的企业,唤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狮子,让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

柳传志在联想全体大会上嚎啕大哭

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联想“柳倪之争”,然后我还写了一篇卷首语,《谁心疼柳传志?》。我也在那个过程中,听说柳总在那场纠纷结束的时候,在联想的全体大会上嚎啕大哭。一个企业家,像柳传志那么坚强的一个人,他居然能够面对全体员工嚎啕大哭,做一个企业家多么的不容易。所以后来我有一句话,我说所有真正的企业家,都相当于战争年代无数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将军元帅。

只有造就强大的企业 才能造就强大的中国

“92派”其实就是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一个新的市场经济春天,那时候鼓励体制内的精英下海,让商界整体的商业者和管理者,整体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包括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像陈东升,像冯仑,就是一大批是这样的人。只有造就强大的企业,才能造就强大的中国,所有成功的企业家,内心都结满了厚厚的茧子。

我觉得我在33岁的时候开始独掌一个平台,《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现在回想起来比较骄傲的事情就是最早的时候我们搞了一个研究失败系列,就是改革开放早期有很多成功的名人企业家,但突然有一天很多企业开始大厦崩塌,我们通过研究他们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失败,让更多的企业家得到警示。

史玉柱是能把广告奇效发挥到极致的人

史玉柱,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商业天才,而且史玉柱可能是在中国做广告,把广告奇效发挥到极致的人。后来出问题其实也是中国人难以免俗的一个原因,就是领导一重视,然后超越规律,巨人大厦越盖越高,这个地基都不能支撑它的高度,同时现金链也断裂。但史玉柱后来能够东山再起,创造一个神话。但是我觉得这跟他对人性的理解,对商业本质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牟其中不是一个商人

其实牟其中严格说就不是一个商人,牟其中的眼界,牟其中的战略能力是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后来他早年的一些说法,后来大家都不相信,所以包括他什么几百个车皮换回4架图154飞机。当时我还参加过他们的飞机贸易的总结会,当时的情况下,用几千万现金,游走于“四部一委”之间,打通各个环境,然后把他看到的那些东西在商业上把它落地,也算是创造了一个神话。

历史进步的代价 落在具体的人身上就是悲剧

因为当年这种保健品在中国确实也是大行其道。三株,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人家是精心策划的。那个事情的诱因,就是有一个老人家在医院里实际上报过七次病危,喝了三株走了。但是跟喝三株有没有关系,可能很难说清楚。本来就是一个随时可能走的一个老人。但是一篇小文章就把这件事无限放大,同时进入无数媒体,三株完全没有危机公关的能力,所以跟吴老爷子吴炳新,他把这个事上升到保护民族企业的高度。消费者谁管你这个,你要是根基非常深厚,非常稳健的话也不会因为一个突发事件突然之间就倒塌了。

摸着石头过河,那谁来摸?谁来趟?那雷响了炸谁?就是这些人,他们在前面趟雷,他们在前面开路。

历史进步的代价,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或者一群具体的人身上,其实他确实是个悲剧。

褚时健在人们心中仍然是英雄

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以褚时建为代表的59岁现象,然后用国家给的一点资源,为国家创造巨大的财富,但自己的价值根本就得不到应有的承认,然后,一不小心用不恰当的方式违规了,然后家破人亡,刀下留人就算是不错了。其实人们心中是有一杆称的。像这样的人,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一个英雄。

国企改制,大批下岗。那个时候阵痛非常大,因为那时候说,我是国有企业的员工,那就意味着这一辈子就金饭豌,这一辈子就有靠了,乃至于我上一辈退了,子女还可以接班。而后来金饭碗突然变成泥饭碗,甚至说这个饭碗突然破了,如果民营企业不能够崛起的话,实际上国有企业这个改革它实际上是没有能力接盘的。整个社会那么大面积的失业,这个社会肯定会出现大问题。

90年代企业家中有人会像星宿一样永不陨落

实际上90年代,应该说是中国企业家整体上向全世界学习,因为中国原来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整体进步,整体追赶,甚至个别超越的这样的一个阶段。

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我们活着,但是我们代表的价值超越这个时代,留给历史,经得起时间磨损,我觉得这一代企业家里面有不少人他都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甚至有一些人会像天上的星宿一样挂在那,不会陨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