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碰瓷成常态,但“二选一”真的和天猫有关吗?

京东碰瓷成常态,但“二选一”真的和天猫有关吗?
2017年07月13日 19:31 科学的fan

7月12日,京东、唯品会发布联合声明,抵制某电商平台强迫商家二选一。不难想到矛头所向正是天猫,而天猫也在当日下午发出声明,一场电商版三国演义正上演。

“二选一”是京东惯用的碰瓷手段

每隔一段时间,京东都会跳出来对外说,天猫又开始让商家二选一了。但不同于以往,这次京东拉来了唯品会助战。这让我想起不久前“京东要和唯品会合并”的传闻,现在看来双方估计是离好事不远了吧。

在京东和唯品会发布的联合声明中,直接指出某电商平台利用其市场垄断地位,以各种方式要求商家签署所谓的“独家”合作,并从京东和唯品会等平台退出,虽然在这份声明中并未说明是针对哪家电商平台,但就地球人都知道京东在说谁。

而在声明发布一个小时后,天猫就发布了一份公告,称这些品牌选择独家销售是自己的选择,并非天猫强迫。而“某些电商公司”一旦遇到竞争,就把“二选一”当做有效的碰瓷手段。对公众、市场甚至主管部门进行误导、混淆和情绪煽动。

其实从三四年前开始,京东就一直在向公众输出“天猫逼商家二选一”的信息,但从不少商家和品牌的反馈上看,京东不仅是“二选一”的发明者,要求品牌进行独家合作、强制降价甚至锁定商家后台等现象更是在大促中屡见不鲜。

早在京东与当当大战时,当当方面就曾表示,“多家数码家电类供应商向当当网反映,某大型数码家电网购商城对同时向当当网供货的供应商要求,在当当网的售价不能低于该网购商城,否则停止供应商的所有结款。”

2012年双11期间,彼时的京东就涉嫌强迫阿芙精油降价促销,遭拒后单方面锁死其京东店铺后台,阿芙交涉无效后被迫宣布撤店。2015年双十一前夕,面对阿里巴巴与商家签署的合作协议,京东为迫使商家必须在京东平台做促销,情急之下竟选择关闭部分商家旗舰店,逼迫合作伙伴“二选一”,受害者包括休闲鞋品牌“木林森”、零食品牌“三只松鼠”等。

可以说每一年京东都会上演一场“二选一”的闹剧,最后终于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2015年,工商总局终于发布《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电商平台不得“限制、排斥平台内的网络集中促销经营者参加其他第三方交易平台组织的促销活动”,即平台不能逼迫商家“二选一”。

但有意思的是,今年京东618却又开始锁后台了。今年618期间,包括伊芙丽、lily商务时装、鄂尔多斯等品牌在官方认证微博中表示,“6·18”期间遇到京东后台锁定,商品库存及页面无法操作。裂帛、格格家两家服装品牌也因此关闭京东旗舰店。

事实上就在双方发布互怼声明的当天,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有投资者向承德露露提问,为何自7月以来露露经典产品在京东上好几天无货。承德露露回应,京东商城举办优惠活动,未征得公司同意就大幅降价,造成市场混乱,所以暂停供货。

独家合作协议真的等同于强制“二选一”吗?

天猫究竟有没有要求商家“二选一”?这是这次争议的焦点所在。天猫在回应中表示,越来越多的品牌把天猫作为商业运营的唯一阵地和独家平台,但这是商家对平台的自主选择。而某些电商公司打着平台名义,却锁定商家后台、越过商家改动商品信息,这才是扼杀品牌主权的行为。

很显然这是天猫对京东的反击,但问题来了,独家合作构成不正当竞争了吗?其实商家和平台签订独家合作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在进行其他平台的排他后,平台会给予更多的资源进行推广和扶持。平台获得了独家的商品,而商家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至于不和其他平台合作的损失,商家其实都有衡量标准。

众所周知,现在的电商生意不好做,品牌想要从电商平台脱颖而出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流量和营收则会将资源倾斜给优质的商家,造成强者越强的架势。从这个角度来看,独家合作和所谓的“二选一”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平台对优质商家的倾斜,后者则是平台对商家的绑架。

事实上,京东在其强项手机3C领域,一直都在和品牌商进行独家合作。去年,360手机与京东签署了“定量供货”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京东将在2016年度销售至少400万台360手机。今年618旗舰,锤子坚果Pro也是在京东独家销售,并且下架了在天猫旗舰店的新品。

而随着电商平台之间竞争的加剧,今年手机厂商与京东之间签署的战略合作从“定量供货”演变为“独家首发/独家销售”,合作期限也从1年延长至3年。京东和3C品牌的独家合作,这其实是天猫这次被卷入的风波可以说如出一辙。如果真要说独家合作是强迫商家“二选一”,那京东无疑是集大成者。

也难怪天猫感到委屈,“我们也必须认清某些电商公司打着平台的名义,做着假平台的事:锁定商家后台直接改动商家商品的价格、越过商家改动商品的库存数、强制促销、拉长账期拖欠货款,甚至将品牌作为碰瓷战术的人肉炸弹,无疑是在扼杀品牌的主权。被这种霸道深深伤害忍无可忍的商家案例此起彼伏比比皆是,这是不可混淆的事实。”

让商家赚到钱才是平台真正应该做的

其实京东擅长碰瓷,这并不是只针对天猫一家,在京东发展的每个重要历程中遇到的对手其实都曾被京东碰瓷过:当当、易迅、苏宁还有国美。这些口水战在热闹几天后,往往会陷入平静中,企业的竞争最终还要落回到综合实力的比拼。

回到这次的口水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把天猫作为商业运营的惟一阵地和独家平台,而抛弃京东,其实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很多品牌在京东上赚不到钱,京东的盈利重压下对商家压迫的过于紧迫,再加上京东既有的3C基因,使得其他品类的商家成绩不好。前京东商城公共关系部总监闫跃龙在一篇文章中表示,「天猫从服饰起家,或者更早点说,淘宝是以服饰起家,以女性用户为核心,用户早已经形成去天猫买服饰的习惯,大牌厂商形成了去天猫的习惯,京东要想改写,难!」

现在电商开店成本和实体店铺慢慢开始相差无几了,对于网店经营者来说,除了推广费用、佣金外,各种潜在成本也在增加,包括仓储费用、物流费用、售后服务等。因为这些现实的问题出现,天猫提出了赋能商家: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帮助商家拥抱“新零售”,提升竞争力。

去年天猫推进了四大规则赋能商家:向商家提供打通线上线下的“三通”,即会员通、商品通、服务通;将整合阿里的泛媒体平台,向商家提供中国最好的全渠道营销工具;将提供更强大的无线商家运营工具;将开辟农村、全球、企业采购三大新市场给到品牌及商家。这些其实才是平台应该做的。

而京东却一直没有好好反思商家为何要离开,真的只是简单的所谓“二选一”吗?对商家来说,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平台能不能帮助赚到钱,谁给商家的资源更多,谁能帮商家卖出更多的商品,他们自然会选择拥抱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