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文化被问询,明星资本化的盛宴还能吃多久?

万家文化被问询,明星资本化的盛宴还能吃多久?
2016年12月30日 10:54 格隆汇

作者:奶茶特大杯

这两天笔者的朋友圈里,刷得最多的不是《摆渡人》有多烂,也不是王菲演唱会门票风波,而是西藏龙薇文化传媒买下了A股公司万家文化1.85亿股的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29.13%,总价30.6亿人民币,一举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巧的是,龙薇文化的实际持有者和前面提到的两者都有点儿关系——赵薇。

赵薇这次成为万家文化的大股东,吸引眼球的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这次收购万家文化的资金将会分四次支付,现已经支付了2.5亿的第一笔款项,第二笔12亿会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后30个工作日内支付,剩下的两笔则会在完成股权过户后支付。而这次30亿资金,全为赵薇自己自有或自筹,特别豪气;第二个是通过此次动作,有“娱乐圈巴菲特”之称的赵薇的商业帝国版图再添一城。

如果剧本发展顺利,本来就是这么一个节奏。

但是现在的剧本显然都不会这么善罢甘休。12月30日晚,万家文化收到上交所问询函,要求说明和披露其中最主要的几个:

1、龙薇传媒成立时间11月2日,收购万家文化12月23日,龙薇传媒是否专为此次收购设立。

2、前期赵薇拟通过另一家公司参与非公开发行被终止,此次股权转让与非公开发行方案终止是否存在关联,是否在非公开发行方案终止前已谈判股权转让事项?

3、注册资金200万,收购资金总额30.6亿,说明自有资金、自筹资金比例,对象、筹资方式及成本。

4、说明收购资金来源安排方案,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的影响和判断依据,出具收购资金来源的合规性说明。

5、是否与“阿里系”企业或个人存在关联,是否与“阿里系”相关企业就后续资产注入存在计划或安排。

白话翻译一下就是:你心里的小九九我已经知道了,龙薇公司就是为收购成立的吧?前段时间通过非公开发行进入的方案是一出戏吧,股权转让在这之前就谈拢了吧?这些个收购资金哪里来的,一致行动人都是谁呀,签的啥协议?收购完这个公司打算怎么搞?大家都知道跟阿里系走的近,后面跟阿里系准备了什么故事?

此问询函一出,可说是刀刀致命。原本这几年在投资界混得风生水起的赵薇,很可能在这一次的收购要就要吃瘪了。

“股神”赵薇是怎么炼成的?

如果我们来回顾一下赵薇这些年做过的主要投资,就会发现她基本上每次出手都又狠又准,怎么都能赚到钱。其中最早使她“股神”的光芒盖过“小燕子”的投资要属唐德影视,她在2011年4月唐德影视增资扩股时投入77.64万元,持股117万股,当时每股价格为2.3元,后者于15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在创业板上成功挂牌。上市至今,唐德影视经历过两次转增,看后复权的股价的话现在股价142元,若以这个价格计算,赵薇持股的市值已经飙升到1.66亿元,投资收益高达214倍。

当然,“股神”不是天生的,早在2003年赵薇跟着哥哥投资重庆路桥,份额之大排第五大股东,并且随后逐年增持,但这只股票几年来一直在低位盘旋,虽然在2007年上半年股价涨了近五倍,但是在07年第一季报里前十大股东已经没有赵薇的身影,所以她究竟是在上涨之前就低位出货了呢,还是没出货,只是第十大流通股东的持股数比她高所以把她从股东名单上挤了下去?这件事情不得而知,只是她当时对外界哭诉:“我炒股还不是发了,是哭了,我绝对是个地道的受伤股民。”

那曾经“受伤的股民”是如何变成如今的“股神”的?归纳起来其实就一项:“跟对了人”。众所周知,赵薇的朋友圈非常强大,不仅有王菲、李连杰这样的天王天后级人物,还有像任志强、王健林妻子林宁等等“大佬级”人物。当然,最重要的还有那位低调的“家里人”——黄有龙。黄有龙先生的江湖传言有很多,本人在房地产、金融投资管理、建材营销、酒店等行业均有涉猎,资产遍布中国,手握云锋金融(0376.HK)、金宝宝控股(1239.HK)和顺龙控股(0361.HK)等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人脉之广可想而知。

受益于此,赵薇结识了“阿里系”的大佬级人物,跟着小伙伴愉快地炒起了股,愈发地风生水起。

所以说,上面怀疑赵薇这次收购与“阿里系”有关系,也不算是平白冤枉了她。看看这两年赵股神的动作,或多或少都和阿里有关系:2014年12月,赵薇夫妇以每股1.6港币的均价买下逾19.3亿股阿里影业9.18%的股份,一跃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15年4月连续两天以每股均价3.9港元的价格减持2.56亿股,又在今年10月5日以每股1.571港币再度减持,两次减持合计套现18亿港元;2015年,圆通速递引入阿里创投的云锋的投资,后来圆通的成功上市,阿里创投之后富盈多达数十亿元,而阿里创投和云锋的背后股东为马云和赵薇;还有,15年10月10日赵薇和虞锋分别花2106万港元,以每股0.39港元的价格买下中国创意控股(8368.HK)5400万股,占股4.5%,8天之后中国创意就成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开盘价格4.4,赵薇投入的2000万资本瞬间涨了十倍, 之后股价最高曾飙升到8块多,但由于占股补刀5%,故不知赵薇是否在这段时间对其进行了减持。之后赵薇被曝出正好11天前,她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云峰娱乐集团”,股东只有她一人,但其注册地址和中国创意控股的一模一样,“云峰”和“云锋”的惊人相似性,耐人寻味。

所以说,赵薇这几年在股市上的投资,基本一踩一个准,她也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想要在股市里赚钱,你可以谦虚地说自己对投资不是很在行,但你一定要认识至少一个特别厉害的大佬。

悄然盛行的明星资本化浪潮

随着赵薇在股市中大放异彩,“明星资本化”这个词语这几年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但它的兴起可以追述到更早:大概就是从2011年开始,明星资本化开始悄然盛行。

为什么是2011年?原因大体有两个,一个是冯小刚2010年的两部电影《非诚勿扰2》和《唐山大地震》两部影片获得了超过10亿的票房,让各路资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第二个是政策上的支持,中国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得比重要达到5%,从而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于是乎,各路影视公司开始卯足了劲IPO,也就是这个时候,明星们开始了积极的入股或者干脆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希望借助资本市场把自己的价值放大并提前兑现。

这其中,除了IPO时也是“星光熠熠”的唐德影视,把明星资本化玩儿得最凶的莫过于华谊兄弟。华谊兄弟作为A股影视概念第一股,当时在IPO时,冯小刚、张纪中、黄晓明、任泉和李冰冰等均参加入股。以黄晓明为例,第二批入股的他成本价位3元/股,华谊兄弟发行价位28.58元,上市后股价还是一路攀升,使得黄晓明身价瞬间破亿,比起他拍一部电影网传800万的片酬,这个收益显然来得快多了。 

上市之后的华谊兄弟又先后花重金去收购演艺人员刚成立不久的“空壳”公司,“绑定”影视人才,比如2013年9月份华谊兄弟以人民币2.52亿元的股权转让参股浙江常升,溢价率达36倍。浙江常升的实际控制人为张国立,当时公司成立仅3个月;两年之后,于2015年又分别花了7.56亿和10.5亿买下包括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的东阳浩瀚和冯小刚的东阳美拉。

在港股,明星资本化的例子同样不少。除了前文提到的赵薇,还有宁浩、徐峥借壳21控股(01003.HK)在香港上市,后改名为欢喜传媒,今年来先后向王家卫、陈可辛、顾长卫等大导演或发新股或配股;谢霆锋炒起股来也是非常勤奋,先后入股汉传媒(0491.HK)、特步国际(1368.HK)和数字王国(0547.HK);香港著名的喜剧演员黄百鸣之前是天马影视(1326.HK)的大老板,不久前他把自己手上7.76亿股(占公司股权29.9%)的股权卖给了鑫科材料(600255.SH),套现近2亿;李连杰夫妇于2015年7月10日以每股0.1港元“买壳”,买入远东控股(0036.HK)约115.35亿股,成为其最大股东,但是最后告吹。现在远东控股的股价为0.87元,如果当时入股成功,李连杰夫妇的投资已经翻了近9倍;还有周星驰的创业板公司比高集团(08220.HK),都是近年来明星们炒股的例子。

看上面的例子,会发现明星资本化绝对是一个来钱特别快的方式,而且几乎每发必中。但是,投资这档事没有绝对赚钱的保证,不管你是一线明星还是天皇大帝都有可能栽跟头。正所谓有人欢喜就肯定有人愁,这边厢我们看到赵薇、范冰冰、黄晓明等享受到了明星资本化的甜头,就很可能忽略有人那边厢可能正偷偷抹眼泪呢。比如2011年吴秀波又是自掏腰包又是举债入股幸福蓝海,结果幸福蓝海至今仍在排队上市,看上去吴秀波套现的日子还遥遥无期;而杨幂和孙耀琦作为欢瑞世纪第二批的入股明星,入股价已经和创投持平,本来费尽心思借壳泰亚股份,结果还是引起非议,泰亚股份最终主动宣布终止重组,欢瑞世纪的上市梦又碎;还有孙俪持有的202万股海润影视,原本14年时也是打算借壳上市,如果成功,孙俪的股权可变现2亿,但是到了15年5月,海润影视的借壳计划也失败,2亿账面价值落空。

渐难成行的明星资本化

最近,上头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明星资本化浪潮的倾向。先是今年暴风集团收购吴奇隆刘诗诗夫妻的稻草熊影业被证监会叫停,之后唐德影视拟天价收购范冰冰名下一空壳公司51%股份,也引来了深交所的关注函,最终唐德影视主动停止此项收购,改为和范冰冰分别出资共同成立新公司的形式合作。现在赵薇收购万家文化也收到了同样的问询函,看来想要顺利进行,还得费尽一番周折,很可能最后还会沦为泡影。

也难怪,明星资本化盛行,反映的是中国这些年来影视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宽松的货币环境也进一步刺激吸引了大量的热钱涌入这个产业。但是,单是看看近几年中国票房的增长,就会知道这个增长速度到底有多可怕,今年初由《叶问3》引发的假票房和票补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存在,而且越演越烈,最近电视剧也传出买收视率的新闻。迅速膨胀,就会激生泡沫,明星片酬天价,IP天价,由明星入股的上市公司天价。通过收购空壳公司把未来的成本变成收入,粉饰自己的财务,再通过资本市场上市盈率将倍数放大,以求获取更大的资本这一套,大家都越来越熟练。但是太注重资本游戏,导致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天价,做出来的作品却越来越廉价。今年的电影票房就是给这种现象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就像票房保底,赌得太狠,终归是要被教育一番的。

虽然十七届六中全会说了要让文化产业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绝对不是想看到这样充满泡沫,随时可能坍塌的支柱。

所以以后影视公司并购重组会怎么走?现在看上面的意思,肯定是希望,各行各业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本分。比如做电影的就好好做电影,不要总是搞出一些“一星”作品来,还要爸爸替你喊不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