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与“深港通”,政策推动下的两地互联互通

“自由行”与“深港通”,政策推动下的两地互联互通
2017年01月08日 13:25 格隆汇

作者:格隆汇·田品

假期是个好东西,不用看盘静下来可以思考些事情,一个幸福的发呆假期往往可以激发无限灵感,最近突然在复盘香港自由行政策的实施和发展脉络,深感为政之难,经济政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分蛋糕的艺术,分蛋糕的分法既有分存量蛋糕,又有做大分增量蛋糕的分法,一个好的政策往往是推进参与者做大蛋糕再分蛋糕,绝大多数受政策影响的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理性经济人,几乎不存在身在其中还能客观公允的权衡利弊的,往往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最大化的发声(屁股决定脑袋),最后再通过发声人群力量平衡调整达到新的政策平衡,一个政策甩下去,政策周期的影响,需要远见与魄力,如若受民意裹挟,往往会错配长短期利益,所以不是政策影响人群而尝试着去评价一个政策的功过是多余而无用的。

历史的进程永远都是融合、冲突、进化的,固步自封是开历史的倒车,然而如若站在一个互联互通的角度上来看,自由行,深港通两者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两个经济政策都极大的推动了两地的融合(互联互通)。

一、争议自由行

聚焦现在充满争议的香港自由行政策,回到故事开始之初,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香港经济,随后2003年SARS事件(非典)更加是雪上加霜,整个香港经济到达了冰点,加上23条立法在政治上的影响,随后7.1大规模游行,无论从那个角度,中港双方ZF都希望香港经济能有起色,缓解下疲弱的经济和激化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受SARS事件重创的香港旅游业也就顺理成章的来到了突破的时机。

这里就要插播一个梁振英2012年竞选特首时,曾多次讲过的一个故事:那天(2013年),搭乘早机前往北京的梁振英一下机,便直奔市中心开会,因为他必须尽快落实,以便坐当晚班机回港,好让董建华就自由行的最后细节拍板——他说,当时一进入会议室,那位负责人劈头给了他一个问题:「你们可要想好了,这道门一旦打开便很难关上,日后若是很多内地游客去香港,你们要考虑香港在治安、设施等方面的承受能力!」

梁振英当时的回答是:「我对香港的法治、对香港的纪律部队有信心。」(PS:这flag立得漂亮)

2003年6月29日,中国大陆与香港签署《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港澳个人游随即于7月28日开始实施。如果站在那样一个历史节点,就会发现这个事情的推进有其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考虑,随后,旅游业作为一个有巨大的社会外部性的行业,事情的发展一如经典的旅游学界模型:

旅游学界一个理论叫做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即旅游承载力,即当地居民对旅游会经历由:欢欣——冷漠——恼怒——对抗,这么一个阶段,现在很多社科基金都在请学者研究自己本地的居民处于以上哪个阶段及以后如何引导。这些是经典的旅游学理论,有套路、章法可循的,在这个维度上,有套路有先例也未见政策的调整,毫无疑问,是分管部门无能...

自由行的政策推进也是从试点、扩大、全面推进这样的复制路径:

2003年7月28日,第一期港澳个人游对广东省4个指定城市(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的居民率先开始实施。

2004年7月,经过另外5次的逐步开放措施,开放城市总数达到32座,所包括的总人口数约为1.5亿。当中开通范围逐渐扩大至北京及上海两座直辖市,以及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及广东省全省。

2005年11月,港澳个人游扩展至成都、济南、沈阳及大连4座中国西部和北部中心城市,令开放城市总数增至38座,所包括的总人口数约为两亿人。

2006年4月20日,港澳个人游落实由5月起申延至6座中国省会城市:江西南昌市、湖南长沙、广西南宁、海南海口、贵州贵阳及云南昆明。

2007年1月1日,扩展至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吉林长春、安徽合肥及湖北武汉。5座城市逾3千万人,人均收入约1万。开放城市总数达到49个。至此,中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除了哈尔滨、青岛、西安、太原、兰州、西宁、银川、拉萨、呼和浩特及乌鲁木齐等城市外全部开通。

2009年4月1日开始,深圳户籍居民可以申请“一年多行”签注,即在有效期一年内,可以无限制地往返香港,每次逗留香港不逾一周。但在2015年4月13日,取消“一签多行”签注,改为“一周一行”签注

随着政策的推进,开通城市越来越多后,强劲的人流极大的改变了香港的游客结构,同时,那些年人民币升值周期带来的买买买模式也改变了旅游配套设施。

 

(蓝柱为访港旅客总数;紫线为访港内旅客总数;绿线为其他访港游客总数)

这个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香港旅游业这些年来的变化,2003年是个重要的分界点,此前内地游客逐步上涨,非内地旅客保持平稳,SARS事件重创香港旅游后,开放自由行,内地旅客比例由占20%开始,年年暴涨,现在已经达到香港旅客总数的80%左右。反而其他国家的旅客总数只是微微上涨。旅客的结构变化已经改变了香港旅客的模式,由以国外旅客为主客源,变成了由国内客源为主客源。客观的讲,如果国内客源短期内急剧减少,会对旅游业造成极大打击,因为旅游业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不适应以国外旅客为主的模式,同时,国内客源庞大体量剧减所造成的空缺,短期甚至长期都找不到可以填补的来源国家。同时内地旅客的人均消费高于总平均消费,这个坑对于旅游业来讲,有点难填...所以如果内地旅客客源严重减少,对经济和零售业必有显着的影响。

如若细看上面内地游客增长图,会发现,2003年后,2009年又是另一个小调整的拐点,2009年后加速上涨,一来有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二来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汇率。

 

2009年汇改之后,人民币维持强势了好多年,这极大的释放了赴港购物的需求,同时汇率差也带动了水货的需求,最简单的参考系就是淘宝港版水货iphone的销量,至于说食品安全衍生的水货需求,价格的变化会调整需求的,同时海淘的兴起也一定程度的分流了这部分高端的购物需求,目前这个趋势下,可预见的明后年淘宝再无港版水货(无利率差),这部分购物游的需求会自然的被市场调节掉,分流到汇率上更有优势的日韩去,其实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此前,中央也乐见这部分外汇流到香港,算大帐,起码也还是留在自己家里,总比流到日韩好。

纯市场之手已经调整内地游客赴港旅游的背景下,关于自由行的争议又加速了这个进程,看2016年的数据,内地游客人数在下降(-7.8%),而非内地游客略有上涨(3%),在2009年后重要的驱动力(汇率)逆转的情况下,可以预见,这个趋势还会维持。

 

旅游对香港的重要性没有什么可争论。其实从旅游方面来讲香港居民对于游客的反感是必然的。但从之前到现在没考虑好的是一个度的问题。这点台湾就很聪明,从开放自由行开始就限定每日入台旅游人数。这样会确保当地居民的态度是缓慢的调整,不会迅速的走上像香港的冲突阶段,一定程度上也是给当地旅游承载力一个慢慢适应过程。

但是只有融合才能发展,一切关起门来的言论和观点都是不切实际的。融合的过程中有问题,那就调整,达到新的平衡,在这个下行的旅游周期才是ZF拿出规划魄力的时候,调整结构去规划旅游区,合理分流缓解游客与居民的冲突,同时,强劲购买力退潮后,这一大波自由行“定制”零售、百货、旅游基层从业人员的失业率冲击也有所准备,要不,可预见,ZF又要被挨骂了。

抛开港澳自由行这些年的争议来看经济账,这些年强劲的自由行带动了旅游业,零售业,酒店业,博彩业的发展,在这个大的政策周期里面,投资这些股票,大概率是赚钱的,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寻找政策周期下的大机会才是赚大趋势的钱,在这个政策周期显着已经到达了尾声,轻言拐点,静候新政策周期的确立。

抛开经济、民生这两个焦点视角,如果把焦点放在两地文化、市民加深相互了解的角度来讲,每年几千万的内地客流的互动中,两地居民都会对对方有更深刻的了解,宏观上来讲,冲突也是一种交流,最怕的是楚河汉界,老死不相往来,一如小两口不怕吵架,最怕冷战,最起码,香港居民不会认为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

在这个维度,自由行有其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冷热深港通

香港四大支柱产业是: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贸易和物流随着国内的持续开放,国内港口的承接能力逐步上升,变相的香港港口中枢的效应下降了;旅游业的政策红利期已经显著的不可逆的到了尾声,接下来接棒经济发展动力的也就只有与普通市民无关的大金融业了。

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香港在金融领域的价值是短期内无法替代的,上海要做的是人民币定价中心,即使步子迈得再大,短期内全面开放接轨国际游戏规则是不现实的,在偌大的长城上开个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香港是自古以来就开好的长城南大门,而且是可控的离岸美元中心,在有所保留的开放的情况下,香港是个非常好的马甲,或者说是飞地,一如30年前,国外资本进入大陆时,需要香港粉饰一翻,穿个马甲再进入大陆,现在是中国资本走向全球时穿的是更容易让人理解的香港马甲,一座桥梁的价值是连通,只是当年车流向里开,现在车流向外开。

可以看到最近的一系列外汇政策的组合拳,仿佛要关门的架势,但是与之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跨境并购,A股最近很多方案的花式创新让人侧目,资本往外走这个趋势是不以政策为转移的,在这样的角度上去思考之前一系列政策,就会发现,这是两地大的金融政策周期的阶段性结果。

2007年8月,中国ZF规划“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市场试点方案”,拟在天津市推出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港股的措施,即“港股直通车”,但由于客观条件尚不成熟而中止。

2011年后,多次传出中国可能推出QDII2(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试点,准许境内个人投资者直接购买境外股票、债券等等金融资产,但也一直未能定案。

2014年4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将着重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并称此后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同日中午,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沪港开展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其计划总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参与港股通个人投资者资金账户余额应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港股通正式启动需6个月准备时间。

2014年10月,香港发生占中事件。疑受此事件影响,原先于10月26日举行的沪港通开通彩排仪式被取消,正式开通时间亦遭延迟。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APEC峰会接见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时,拍板定案沪港通开通。2014年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宣布,批准沪港通于11月17日正式启动。

2015年,A股波澜壮阔的大行情,连带着港股也迎来了复活节大行情,随后AH两地都是一地鸡毛,股灾过后忙抓人,百废待兴,注册制,深港通,一取消,一延期...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ZF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适时启动深港通”

2016年8月,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

2016年11月25日晚,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公告指出深港通将于12月5日正式开通。

整个政策的推进大的方向还是加强两地金融上的互联互通,从2007年第一轮大牛市到2015年第二轮大牛市,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整个趋势还是坚定的推进,其政策推进节奏一如自由行,从试点,到扩张,再到全面铺开,从一开始的开放公司上市,到后来的大户,再到后来的50万、多标的,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推进,将来50万的门槛一定会下移,亦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推进,将来还会有后手,可曾想过传说中的H股全流通?

资金是没有立场的,能赚钱就行,可以想象,两地在信息上的融合会更快,退一万步讲,起码两地的投资者多少都会看对面的财报了,一边会感慨披露的详细,另一边则会惊讶于古文的逻辑,融合的趋势是必然的,然而加强互动必然会带来各种类型的冲击甚至冲突,两地市场的运行逻辑的差异就不用再赘述,可以预见,将来会出现的第一个显着的非市场结果就是:香港券商的手续费会受中资体系的冲击大幅下降,以前银行体系做不成的事情,看券商体系能不能做到了。

沪、深港通的架构设计是外汇轧差交割,是在不冲击外汇储备下的资本外流的特色通道,是可与目前内地打新制度设计一比的充满大智慧的设计,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越强,就越倒逼加快新政策的推进。

自由行政策功过十余载,从享受政策红利到对抗政策包袱,一个完整政策周期走完了,带来了无数的机会,而两地金融方面的互联互通才棋至中盘,而这一波政策红利又有多少机会?

结语:

两地互联互通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必然持续深化,不管态度如何,政策红利就在那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