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山里的思考:关于农村的命运与未来

行走在大山里的思考:关于农村的命运与未来
2016年07月12日 10:22 格隆汇

作者:格隆汇·归乡

格隆序:这篇序可能有点长,但真的是有感而发。

“归乡”是一个家国情怀极浓,而且努力践行的铮铮汉子。他的家乡在西南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在上学前,他甚至听不懂汉语。就靠一股拼劲,最后考到了北京读大学,毕业后竟然还在中国最大互联网媒体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他曾是格隆汇的主编,格隆汇那么多优质原创文章,全是经他的手一篇一篇整理出来的。有一天,他说要回家乡。我问为什么,他说想回去为家乡做点事。我沉默良久,同意了:因为我知道拦不住,他的内心从来没放下过那片土地。他说过很多次,说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太苦了,太穷了,他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他说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路径:通过互联网,把农民辛辛苦苦种的优质水果卖出去。

几乎没有人理解他这种放弃大城市高薪,却跑回穷山沟里做电商的想法。但我理解:他根本不是为了挣钱,而是用自己见过的世面和知识,帮山里的乡亲们一把。这让格隆想起在藏区的好友卓嘎央宗:她也在北京读了四年大学,并去印度留学三年,之后毅然决然回到了藏东左贡那个连像样的医疗卫生所都没有一间的家乡教书:她说想让家乡的孩子,通过她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卓嘎央宗是这样的人,“归乡”也是。格隆在此呼吁,格隆汇的会员朋友添加归乡的个人微信:maosu8690,从他那里买点大山里农民种植的无任何污染的优质水果(樱桃、芒果、石榴、板栗、杨梅),向家乡致敬,向中国这块土地上辛勤耕种的农民致敬。

是为序!

我离开深圳,回到四川攀枝花农村已经半年多了。

去年刚回到家的时候,黄灯博士的一篇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刷爆朋友圈,接着“上海女白领逃离江西农村年夜饭”闹剧刷屏,接踵而来的大批《春节返乡日记》把农村问题又扒了一遍,最后得出的结论惊人的一致:农村在衰落,乡村在消亡,故乡已然回不去了。

涉及到农村问题,很多已经离开故乡多年的人,总是习惯用这种痛心疾首的方式来诉说关于对农村的看法。只是,农村问题真的有这么严重吗?农村除了衰落,难道没有一些变化让他们改变看法嚒?或者说,除了唱衰,就不能为“衰落”的农村做点什么嚒?

回到老家的这段时间,虽然也对网上这些文章提到的农村问题有切身的一些体会,毕竟大环境如此,即使地处偏远的西南小山村,一样没能逃脱这种趋势:人口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里多留守老人和孩子、乡村教育凋零等等。

但是,一些积极的细微变化也正在农村发生,虽然还像星火,未曾燎原,但是正是这些点滴的变化让我对农村的未来不那么绝望,这些变化也让想在农村做点事变得更加可能。

这篇文章以感性认知为主,没有详细的数据作为分析,多数是我在老家攀枝花的农村以及我现在所奔波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周边的农村见闻为蓝本,所以认知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不足之处,请大家包涵。

秋收后的美丽家乡

我们村子在金沙江畔的大山上,隔江对望会理县,再往下是云南省

农村衰落: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

那落笔,我就从我的老家开始说起吧。

我的老家隶属于攀枝花市的一个彝族聚居村落,这里离云南省边界线大概20公里,到云南甚至比下攀枝花还方便,这里隔着金沙江和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相望。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经过的一个驿站。

全村300户左右人家,2000多口人,90%都是彝族。

之前村里有个乡镇水泥厂,100多员工消化了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的绝大多数,其他劳动力通过打石头、烧石灰也基本消化,所以,在08年以前,村子里面的劳动力很少大规模外出打工,随着08年前后淘汰落后产能,这个水泥厂倒闭,烧石灰等活动被取缔后,村子里面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增多。这些外出务工者,多数从事的职业都是临时性的,比如:保安、服务员、电子厂流水线工人等等。

现在走在村子里,碰上的人多数是40岁以上的。40岁以下的壮年劳动力在村子里的比例已经不到20%。

前几年,村里搞开发,村里最肥沃的土地,被流转成了葡萄基地。每年每亩5/600元的价格,很低廉。虽然不少村民不愿意,但是胳膊拗不过大腿,大家先后都签了合同——在资本和商品大潮对农村的侵蚀中,缺乏保护的农民唯有顺从与接受,这是悲哀的现实。

这是我回家后不久正好遇上雪天,在葡萄基地拍摄的。

约占整个村子可供种植土地一半的土地被流转之后,不少人家只剩一些贫瘠的坡地、或者是新开的生地了,除了一部分村民承包下葡萄园的工作之外(大概20多个人),其他不少村民已经没有什么地可以耕作了。

生活还要继续,老人留在家里打理剩下的田地,孩子外出打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另外,村里人口缩减得很厉害。我们因为是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都可以生二胎,和我同龄(85)的人,在2008年前后迎来结婚潮,生育完一胎之后,在2014、2015年可以生育二胎,不过我认识的朋友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也没有打算要第二个,同样是因为养不起。

人口缩减的最明显证据是上学适龄儿童锐减。当初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小总共有100多孩子,在96/97年的高峰期甚至有200多个孩子,而现在,总共不到40人。所以,乡村小学的投入各方面都成了问题。

这个问题在别的地方一样突出,有些地方村子小一点的,几乎没有办法招到学生,学校被废弃在所难免。

我在大凉山州会理去看石榴的时候,路过会理县凤营乡三道坪村的时候,看到一个已经被废弃已久的小学,门口已经长满青草,看着已经破损的教学楼,可以看出这里曾经规模还不算小,不少村民的文化启蒙应该都是在这个已经遗弃的学校完成。

随着村里的厂关门,土地被流转后,村民其实对未来还是很迷茫的。最明显的就是很多人没事可干了,就聚众赌博,吃喝成风。曾经有一段时间,村子中心的几家店铺里面,每天都是人满为患,很多人就在这里打麻将、炸金花,而在腊月到春节这段时间,基本都是在做客和吃喝中度过。去年有个电影在我们村里拍摄,来自外地的一个演员看到村里的吃喝情况,直接震惊了:这样吃法,在他们地方会吃垮掉的。

说到这些问题,其实心情还是有点沉重的。毕竟家乡给人的感觉是有点颓废的。

星星之火:“互联网+”正在重塑农村

起初,我回到家里并不是很确定能在农村做些啥,离家离土多年的我,对于农村完全是个陌生人了。 

不过在家里的那段时间,真的是觉得变化太多了。

首先,网络通了。家里安装网络电视,顺便开通宽带,这和外面的世界联系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就算在山里,3G、4G信号都可以覆盖,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6月底,我们从西昌出发去盐源县和泸沽湖的路上,大巴车在山谷间穿行,还可以用手机微信发小视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其次,是物流方便了。到镇上已经有申通、韵达之类的快递网点。

再次,攀枝花已经催生出了一批营业额超过百万的小电商了。

而正是这些力量的聚合,开始重塑着农村的生态,农村正在加速分化。

我的记忆中,在20多年前,一到夏至前后,满山满地都是忙着犁田耙地,旱地种玉米、种水稻的人。从我们村,到攀枝花,一路都是同样的景象,很少有差异化。

10多年前,第一次有了分化,有些人开始规模种植了果树,有些人开始种植烟草。

而现在,就像你看到的,我们村很多土地都成了葡萄地,而更广的范围来说,经济作物成了农民的主业。而且,这种分化在电商的重塑下,正在加速。

从攀枝花一路上来,你看到的再也不会是成片成片的稻谷和玉米,而是成片成片的芒果树、石榴树、板栗树、杨梅树。

很难想象,在金沙江的峡谷地带,攀枝花的农民种植了几十万亩的芒果,每年产出的芒果几十万吨!

攀枝花阿署达地区的一片芒果园

作为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已经在不少村镇开设了服务网点。而京东也不甘落后。另外,不少县城纷纷建立了电商孵化中心,帮助本地人进行电商方面的创业。

同样的情况也在攀枝花临近的凉山州发生。

对于凉山州,绝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还是这个:

大凉山确实条件很艰苦,我随朋友下去考察石榴园的时候,很多地方路那个叫人心惊胆战,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在凉山,不管是哪里,放眼望去,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地无三里平真是这里最好的写照。凉山农村人口脱贫的工作还有很多艰巨的事情要去做。

而即使这样的地方,却分化出了全国最大的石榴基地。

会理万亩石榴基地,农民的希望

去年,我在深圳买到会理石榴的时候还是有些吃惊的,毕竟我当时知道会理就在我们村的江对面,我对那里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对面山坡上大片大片的开荒地。

现在会理的石榴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每年产量数亿斤。会理县ZF也投资数百万,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帮助会理的石榴等特产,通过园区的商家,能对接到网上。虽然这边电商的规模还不成气候,力量还是很弱小,不过一旦萌芽,后面可能迎来快速的发展。

凉山州会理县电子商务园

电商+农户,让曾经游离在市场边缘、被动接受市场的农户,更加方便的对接到市场中,同时,经过电商和互联网的洗礼,农户又进一步加强专业和品质的提升,在一个正向反馈中,农村的生态正在被加速重塑。

正是这个浪潮,让农村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我们看到,这几年,很多地方淘宝村的涌现,甚至改变了很多贫困县、贫困村的面貌。

这会星火燎原吗?我觉得概率很大。唱衰农村的声音,可以暂时stop 了。

结语:农村有问题 但是新的希望正在孕育中

下面这张图是我在去看石榴园途中拍下的,山地上水不容易保存,村民或单独或合伙挖了这些塘子,蒙上防水膜,用来浇灌长在坡地上的石榴。为了应对干旱,这里的农民甚至愿意花将近10万打一个水塘。一路上这样的池子不下十个。这些池子浇灌着长在坡地上的石榴。

山里果农为解决灌溉问题在山上打的水塘

生长在山坡上的石榴

一路走来,真的很被大山里的果农感动。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这里的农民愿意花这样的精力和代价来做这些事情呢?也许就是为了一份温饱?也许是为了下一代能有个奔头?也许是大山孕育了这里的人们这种愚公一样的精神?

但这不正是蕴含在我们民族血液里面的基因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弯一下腰,之后继续负重前行。

我相信这种分化正在促成农村的再次复活。也许在这个大趋势过程中,偶尔会有迷失,但是真不应该悲观。

只是,我对外出农民工未来的命运还是隐隐有一种担忧:在农村开始分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变得越来越像产业工人,管理果园、种植经济作物、销售产品,都需要专业的知识,本地的农民可以顺势就融入了这个潮流,而外出的农民工,会失去融入这个潮流的可能,如果在城市又没有办法立足了,未来,农村的故乡于他们,真的是回不去的故乡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格隆再次在此呼吁,格隆汇的会员朋友添加作者“归乡”的个人微信:maosu8690,从他那里买点大山农民种出的无污染优质水果(樱桃、芒果、石榴、板栗、杨梅),向农村致敬,向中国这块土地上辛勤耕种的农民致敬。)

欢迎登陆『格隆汇』官网www.gelonghui.com

或下载『格隆汇』APP,获取更多精彩资讯,与作者直接交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