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Uber合并,谣言,还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滴滴Uber合并,谣言,还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2016年07月25日 14:01 格隆汇

作者:格隆汇·径山有路

昨天下午,从彭博传出消息,说是多家机构投资者正在推动Uber与滴滴签订一项合作协议。投资者还提出将Uber中国并入滴滴,而Uber成为滴滴小股东这一方案。

不过这个消息马上被双方否认。滴滴官方回应表示,“我们并无类似计划,也不对市场流言做过多评论”。优步中国高级副总裁柳甄则发布朋友圈回应称,合并一事“纯属谣言,增长很快,我们很忙,无暇回复”。

 事情果真如此吗?很忙我信,抢市场必须忙,烧钱也会忙。

 但合并是谣言,呵呵,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滴滴Uber,烧钱比赛看不到头

虽然双方都予以否认,并都宣称目前业务进展顺利,但是只要是个用过他们APP的人都非常清楚,滴滴和Uber在中国的日子都不好过——烧的不是纸,是钱啊。

 双方的商业模式,都是通过强力的补贴(烧钱)来抢占市场份额。就拿我所在的深圳为例,从我家到深交所约4公里的路程,Uber只需要5元不到,滴滴拼车的话则是0元——你没看错,是0元。

 另外在其他时间,不是滴滴补贴就是Uber补贴。而如果正常打出租的话,一般需要15-20元。而且相信99.9%的用户都和我一样,每次出门前都会比较下两个平台的价格,用户几乎没有粘度。另外滴滴Uber不仅对用户进行补贴,还会对司机进行补贴,毕竟只有乘客没有司机是玩不下去的,为了提高司机的积极性,做够多少单会进行奖励,高峰期也会进行奖励等等。

 所以可以想象,在如此激烈的烧钱大战中,哪个CEO还能面不改色心不跳,那是神。

Uber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曾经表示过,Uber在国外早就盈利了,但是中国区每年的亏损超过10亿美金。这个也是为什么Uber要和滴滴合并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如果Uber要谋求上市,必须控制中国区的亏损来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另外对对滴滴来说,一年也要花费几十亿美金用于各种补贴,凡是这两个平台都进驻的城市,双方的死磕导致双方都无法盈利。但是一方一旦减少补贴,市场份额又会被对方迅速蚕食。

 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谁都不肯让步,只能靠一轮轮的融资来苦苦支撑。

 这是一种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除非双方最后合作,否则就只有打到一方死去,另一方也奄奄一息为止。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滴滴与Uber的烧钱比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Uber没进中国前,滴滴就是这么惨烈地打出来的。

 滴滴出行的前身是腾讯背景“滴滴打车”和阿里背景的“快的打车”,当时也是因为相互之间的无休止竞争,最后神奇合并——考虑到腾讯与阿里的竞争关系,两者的合并再次证明了那句英国人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于滴滴和快的的创业者来说,没有比这种玩法更爽的了:你就负责烧钱!

 苦就苦了两者的投资者。滴滴出行这一路下来,目前估值270多亿美金,但前后总共融资额超过100亿美金——所有投资人都在等待“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那天:所有竞争对手都死了,再不用烧钱了,立即提价。

Uber烧钱的效率也丝毫不低。2014年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市场份额从0增至了三分之一,但至今也融资超过了20亿美金,并且不断获得母公司的支持,用国外的盈利补贴中国。Uber刚完成G轮融资,融资额高达60亿美金,估值600多亿美金。

烧钱,不是和钱有仇,而是冲着未来更多的钱。

恨是因为爱,用过陌陌的同志,你应该懂的。

滴滴Uber在相互竞争的同时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监管问题

在中国,从事出租车类似业务是需要拿出租车运营资格证,而且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但是在滴滴Uber出现之后,因为不需要资格证,又省下了中间出租车公司等众多成本,再加上补贴,导致现在出租车行业下了油锅,非常难做,各地也常常爆发出租车罢工等事件。

而作为监管层也十分为难,如果对滴滴优步一刀切,会被认为是地方保护主义,打压创新。但如果不进行监管,乘客也面临非安全问题,对现有出租车群体也是灭顶之灾。

自去年10月交通运输部公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正式新政内容迟迟未公布。但据传新政对网约车的整体管理思路与之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出入不大,滴滴出行、Uber方面也参与了政策内容的制定,对于即将出台的新政内容很清楚,对自己平台影响几何,各平台负责人也心知肚明。即将出台的专车新政内容可能包括车辆必须统一监管,私家车做专车必须挂在专车公司,且一辆车只能挂靠一家平台;私家车需要改变为“营运资质”,报废年限更改为最多12年;专车司机要重新取得“营运人员资格证”,并且交纳更多的“营运税”。

丛积极的一方面看,新政将会明确网络打车市场的规则,对参与方能更好的实施战略布局,不用畏手畏脚,就怕触碰了不知道哪条线。对乘客来说安全性也会大大提升。但是从消极的一方看,新规和现有出租车监管并无多大区别,未来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价格很可能向现有出租车看齐,专车司机和平台能不能赚钱就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剪不断理还乱的柳家

滴滴的中国负责人叫柳青,Uber中国的负责人叫柳甄,一个是柳传志的女儿,一个是柳传志的侄女,柳甄是柳青的堂妹,而柳传志旗下的联想控股则是神州租车的二股东,在神州专车中也持有股份。所以中国打车市场,除了乐视的易到,其他都和柳传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难怪有网友吐槽,滴滴Uber合并是人家自家人闹着玩,大家还是洗洗睡吧。所以相信滴滴和Uber在背后一直有频繁的接触,虽然这次双方否认了谣言,但未来如果真的合并了,或者有什么合作,大家也别大惊小怪。

今天又恰逢神州优车在新三板挂牌,涨幅高达13%,总市值也攀升至418亿元,成为新三板实业板块市值最大公司。神州优车深度聚焦出行和汽车产业链,旗下包括神州租车、神州专车、神州买卖车和神州闪贷四大板块业务。神州优车也是神州专车运营主体公司。神州专车于2015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运营,自推出以来严格按照交通部网约车监管指导精神发展,以“专业车辆、专业司机”的B2C模式提供安全、舒适和标准化的高品质专车服务,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构建了一个高效便捷的车辆共享平台。

总而言之,Uber、滴滴双方靠融资来支撑的业务,明显是个无底洞,一天不握手言和,一天就要狂烧钱。股东们肯定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滴滴Uber合并的传闻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间,一个更合适的价格,如此而已。

就如同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与美军,停战前反而是打得最凶的:因为谈判时的要价筹码,是你打下了多大天下。

客观说,他们真“在一起”了,对于投资者,确定是利好,但对于我们用户,则一定是噩耗的开始:你会发现,原来10块钱能解决的出行,突然就变成了60元。

而且不还价。

所以,我发自肺腑希望:两者的合并,永远是谣言!

欢迎登陆『格隆汇』官网www.gelonghui.com

或下载『格隆汇』APP,获取更多精彩资讯,与作者直接交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