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之政府补贴:是帮这个行业?还是害了这个行业?

新能源汽车之政府补贴:是帮这个行业?还是害了这个行业?
2016年09月12日 13:47 格隆汇

作者:格隆汇·Jessie

一、

一个普遍的观念是,自由市场无法大力支持存在正外部性的行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他们很难把这一外部性纳入其决策当中去。因此,ZF的干预和投资必不可少。新能源汽车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由于它头上笼罩的环保光环,美国、欧洲以及中国等国家的ZF都有相关的政策来支持新能源的发展。

如果以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来定义这个市场的发展状况,中国应该欢呼的: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累计生产37.9万辆,同比增长4倍。从2009年至2015年,中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49.7万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中占比超过30%。太平洋彼岸的美国2015年销售12.304万台,累计销售40万辆左右。可见无论是单年量还是累计量,中国排名均全球第一。

然而,一份通报的公布,这一欢呼似乎要画个问号。

9月8日财政部发布公告,今年新能源骗补调查对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涉及2013-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5家典型骗补案例被予以曝光,分别是: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河南少林客车,涉及金额达10亿之多。

而就在财政部这份通报公布的同时,一张更详细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核查结果”在新能源企业的微信群里流传开来。如果这份名单属实,涉及资金规模可能达到百亿规模。

这些企业是怎么骗补的呢?根据这份详细名单,骗补有三种情况,分别是“有牌无车”、“有车无电”及“标识不符”,除了这些骗补外,处罚名单中还有“车辆闲置”的企业。车辆闲置是指把新能源汽车卖给关联企业而非终端用户,或者即使卖给终端用户但获取补贴后是闲置的,车辆闲置总计涉及金额42.826亿元。

这些骗补手段,说白了,主要就是虚增销售量来获得补助资金。如果过去的销量是虚增的,中国在全球排名第一的位置看起来有些尴尬。

如果再细思虚增销量的背后,恐怕更让人难安。新能源汽车补贴有着明确的政策规定,从申报、认证再到拿到补贴金额,一系列的政策流程非常严格,伪造上传上千辆车的原始生产销售凭证,生产合格证并能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上好牌照,这得涉及多少个部门,只要有一个部门稍微考证一下,就能知道这是在造假。然而,并没有!

用规模来衡量一个行业,是因为规模的背后往往代表了一个行业的成熟程度。而如果中国所谓的第一销量是通过这些见不得人的方式得来的,那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究竟能怀有多大期待呢?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

二、

不少学者指责中国ZF的新能源政策,称其将像光伏产业政策那样,扭曲市场激励,落个一地鸡毛的下场。对此,中国ZF倒是可以振振有词的:你没看到其他国家ZF也在搞吗?奥巴马上台后就在美国搞了个绿色能源革命。

都是对新能源的扶持,中国ZF就背黑锅显然是不公平的。不过,既然都是扶持,先来看下中国与美国的扶持政策再做判断。 

美国ZF是怎么补贴的呢?简单地讲,就是免税+退钱。详细点来说,在联邦ZF层面上,可以给予新能源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作为税收抵扣额度(Investment Tax Credit),并且允许其部分设备使用寿命是30年的在6年内折旧完毕,因为折旧在税单里是可以减税的,其实这项本质也还是减税,从而减小资金成本。

在州ZF层面上,投资新能源会按照投资额度进行一定比例的现金返还,物业税和销售税能有一定减免。

显然,美国ZF是十分支持新能源的。也正是因为政策天平的倾斜,所以在2015年之前新能源企业成了整个华尔街的香饽饽,在油价暴跌之前,这些企业根本不愁融资。 

那中国ZF又是怎么补贴的呢?关于新能源汽车政策的补贴有两个通知:四部委2013年9月13日发布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财建【2013】551号)及2014年1月28日发布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11号)。2015年的补助在这两个通知上有稍微调整,具体标准如下:

地方ZF基本按照中央标准1:1进行配套补贴,比如上海的补贴标准:

这意味着,上海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如果生产一辆长10米的纯电动客车,光补贴就可以拿到100万元,这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激励可想而知了。

可以看出,两边ZF的扶持政策都对新能源行业具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但从扶持的焦点来看,两边ZF的政策具有本质的区别:一边鼓励的是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另一边鼓励的是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美国ZF通过关税+退钱把一些企业“骗”到这一前景不确定的行业,鼓励它们去投资摸索。至于它们能不能走出来,让市场需求去决定吧。自由市场无力支持具有外部性行业的发展,但它一定可以挑出卓越的企业。 

对美国的新能源企业而言,拿到ZF的补助仅仅是开始,如何吸引市场需求才是关键。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它们必须去解决市场需求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几个怀疑点:续航里程、安全性、电池寿命、充电配套设施等。解决不了这些痛点的企业即使拿到了补助也最终要把自己的投资老本贴进去(所以不要随便被ZF骗进去),最终杀出来的企业必定是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这些技术最终推动了一个行业质的突破。 

换而言之,美国的扶持政策旨在培养出卓越的企业来推动行业的发展,达成其绿色能源革命的初衷。

那鼓励新能源汽车销售的中国扶持政策呢?由于大部分补助是需要相应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才能获得,所以对中国新能源企业而言,快速投产推向市场才是最重要的,拿到ZF的补助是结束而不是开始,是进入这一行业的奖励,而不是进入这一行业的鼓励。奖励是没有风险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企业挤破脑袋也要挤进这一行业。生产一辆长达10米的纯电动客车,就可以获得100万的补助,谁有钱不抢。

新能源汽车是需要技术研发的,这违背了快速投产的经营思维。没有技术来解决市场需求的痛点:续航里程、安全性、电池寿命、充电配套设施等,那要么就虚增销售量——骗补,要么就卖给对切身需求无感的终端——公交客车,何况,公交客车还是补助最多的。至于怎么拿到公交客车的订单,呵呵哒。

换而言之,中国的扶持政策旨在推高市场的需求,至于需求怎么出来,就是各家企业八仙过海了,总之,行业的规模倒是可以迅速起来的,冲个世界第一不在话下。当初的光伏,现下的新能源汽车,莫不如此。

三、

老实说,中国ZF也是苦口婆心。ZF担心它的人民没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没法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所以ZF要担起责任培养人民对环保的需求。于是ZF帮人民选择了光伏产业,选择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了让人民去接受新能源产业,ZF通过各种补助鼓励企业去把新能源汽车销售给它的人民。

然而,这些企业居然欺骗了ZF,他们没有把新能源汽车卖给它的人民,而是要么销售的车是无中生有,要么车卖给了关联方闲置不用。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在获取车辆补贴后,将车辆改装成传统燃油车后销售农村市场(改装成本约3万~5万元)。

不仅仅企业骗了ZF,ZF的工作人员同样骗了它:那些伪造的材料经手这么多部门,却没有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现。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如果中国ZF没能力躲过这么多的欺骗,它究竟是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能力选择一个正确的产业呢?

从市场的销量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客户是各地市的公交系统,而非普通民众。看起来,ZF想培养人民对环保的需求并不成功。原因很简单,人民无法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是ZF致命的自负所导致的一厢情愿的想法。

谁不想在干干净净的蓝天下生活呢?只是,如果环保的代价是跑几下歇火,或者生命威胁,那一个正常的人自然不会为环保掏腰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不在于环保的宣扬,而在其他:续航里程、安全性、电池寿命等。当这些痛点解决了,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不需要ZF的鼓励,自己就来了。

而这些痛点的解决,需要企业在自由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不断改善技术才可以达到,鼓励买买买的扶持政策适得其反。

结语

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能达到50万辆,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能占到汽车销量的5%,2015年则会进一步增加到10%。必须得说,这样的预期是过于乐观了。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第一是各项优惠政策再加各家企业各显神通的结果,真正的市场需求并无实质性的突破。

市场需求的实质性突破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它需要新能源企业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为了生存不断研发获得。目前的扶持政策拔高了不真实的市场需求,扭曲了市场激励。企业的关注点不是技术研发,而是快速投产。即使看上去最卓越的企业,也难抵住诱惑而自甘堕落(流传的详细名单中,天津比亚迪赫然在列)。

一旦扶持政策退出,由于市场需求未获得突破,新能源汽车行业恐怕步光伏后尘,一地鸡毛。而如果扶持政策一直不退出,为了这所谓的环保而浪费这么多资源,真的环保吗?

欢迎登陆『格隆汇』官网www.gelonghui.com

或下载『格隆汇』APP,获取更多精彩资讯,与作者直接交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