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年化投资收益率5.27%,资金运用监管五大取向

保险业年化投资收益率5.27%,资金运用监管五大取向
2017年09月15日 21:35 保险了没

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任春生9月15日在“大类资产配置国际论坛”上发表致辞时介绍,截至2017年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为14.5万亿元。主要配置结构为:

银行存款1.96万亿元,占比13.6%;

各类债券5.04万亿元,占比34.8%;

股票1.07万亿元,占比7.4%;

证券投资基金0.81万亿元,占比5.6%;

长期股权投资1.36万亿元,占比9.4%;

基础设施投资计划1.2万亿元,占比8.5%;

保险资产管理产品7242亿元,占比5%;

信托等金融产品1.45万亿元,占比10%。

任春生表示,近一个时期,保监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保险业姓保”,使保险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不忘初心、回归本源、做强主业,切实防控风险。下一步,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有五大取向:第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第二,坚持严监管、补短板、防风险。第三,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第四,坚持服务保险主业。第五,坚持改革创新。

以下为致辞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由中国人寿金融保险研究中心和人寿资产共同举办的“大类资产配置国际论坛”。首先,我代表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本次论坛以“大类资产配置”为主题,邀请了国际知名投资管理机构专家,分享全球经济、投资展望和大类资产配置等新动态和新观点,这将为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我也想借此机会,就近年来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情况及下一步监管取向,谈几点个人思考和体会。

一、当前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基本情况

国际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投资收益的90%以上都是由资产配置决定的,特别是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资产配置的贡献要远大于时机或具体资产的选择。保监会一直高度重视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近年来稳步拓宽保险资金市场化的投资渠道,扩大可投资的“资产池”,出台一系列政策,陆续放开未上市股权、不动产、信托等金融产品、优先股、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大类资产类别和投资品种,给保险投资更多的选择。

与此同时,保险资金配置结构已经发生了积极变化,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改变了过去投资渠道单一的局面,与国际情况基本一致。截至2017年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为14.5万亿元。主要配置结构是,银行存款1.96万亿元,占比13.6%;各类债券5.04万亿元,占比34.8%;股票1.07万亿元,占比7.4%;证券投资基金0.81万亿元,占比5.6%;长期股权投资1.36万亿元,占比9.4%;基础设施投资计划1.2万亿元,占比8.5%;保险资产管理产品7242亿元,占比5%;信托等金融产品1.45万亿元,占比10%。2017年前8月年化投资收益率为5.27%。

在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上,不断推动建立起内外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资金运用监管体系。一是偿付能力监管。偿二代下,对于投资资产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更为科学,强化了对资金运用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二是投资渠道和比例监管。针对银行存款、债券、股票、股权、不动产、境外投资等具体投资品种,累计发布50余项系列政策制度,有针对性地规范具体投资行为。建立大类资产比例监管,设定权益类、不动产类、金融产品等投资比例上限,设定投资集中度比例上限。三是资产负债管理监管。研究建立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和压力测试等规则,用以综合评估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和资产配置能力。《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办法》正在推进中,拟于2018年开始试运行。四是投资能力监管。有多少能力干多少事,对股票、股权、不动产等7种资产类别实行投资能力牌照化管理。五是逐步加强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监管。要求公开披露关联交易、风险责任人、举牌上市公司股票、大额投资等信息,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在公司内部,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增强内部投资决策和运作流程的规范性。六是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中保协、中资协等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规范市场发展、促进有序竞争,丰富监管框架和体系。七是运用监管科技增强非现场风险监测。发挥保交所、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等技术优势,运用信息登记、大数据等方式为监管工作提供支撑。

近一个时期,保险资金积极支持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7年8月末,保险资金累计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方式,直接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养老社区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计金额超过4万亿元。如中国人寿近期在降杠杆、市场化债转股、国企混改等领域的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得到社会积极评价。

二、保险资金运用要发挥自身的特征优势

在金融市场,各类保险产品最为复杂,由于大部分保险产品要承担赔付和保证给付的责任,这些刚兑责任就要求在财务上计提足额准备金和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以确保资本能够吸收损失,这些特征也决定了保险资金运用和保险资产负债管理要满足更多维度的要求。保险行业在长期的各类保险资金投资管理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大类资产配置和投资能力。保险行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管机构,长期积累了丰富的大类资产配置经验。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与策略研究、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组合管理实践、数量化分析模型和配置模型等领域,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在股票、债券、股权、不动产、基础设施等具体投资领域也有着良好的投资能力。

二是长久期资金的管理经验。保险资金是长期资金,一些寿险资金超过15年甚至更长,始终面临固定的资金成本,资金收取和支付的流动性要求,具有负债驱动的性质,投资目标上追求资金的绝对收益,与纯粹追求相对收益的投资机构截然不同。实践上,保险行业绝对收益投资能力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下得到充分检验。

三是全面审慎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金融市场上,与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相比,保险行业有着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一,资产负债管理,这是保险行业稳健经营的重要基础,在期限结构匹配、成本收益匹配、现金流匹配、压力测试等方面有着科学评价指标和监管要求,也是保险资管区别于其他资管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偿付能力管理,设立严格的资本要求,吸收风险损失。第三,注重长期稳健、风险容忍度低。约80%的资产配置于固定收益产品,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和投资收益相对合理的投资品种。总体看,保险资金运用始终坚持了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的投资逻辑,投资理念稳健审慎,擅长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三、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取向

今年上半年,保监会陆续印发“1+4”系列文件,分别从治乱象、防风险、补短板和服务实体经济等四个方面进行总体部署,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成效已经显现。近一个时期,保监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保险业姓保”,使保险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不忘初心、回归本源、做强主业,切实防控风险。下一步,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取向是:

第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实体经济是金融产生价值的依托,脱离实体经济,没有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仅凭金融活动产生的增加值,完全是“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的货币游戏。真正的财富和价值是通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产品和产出创造的,没有真实有效的产品和产出支撑的价值,通过资本游戏、投机、套利、炒作等获取的财富,不是价值增长而是价格泡沫。好像打麻将,四个人折腾了一宿,是一个零和游戏,没有任何的价值创造。

“回归本源”,金融就是要真真正正把服务好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金融企业而言,不仅有市场价值,还要有社会价值,必须要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别人、对群体、对社会有用,自身才有价值。没有社会贡献和社会责任的金融企业,仅凭加杠杆自我循环的规模扩张、利用监管短板和空白的跨界套利,从自身讲,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全社会讲,没有价值贡献,同时又留下大量的风险隐患,规模越大危害越大。

对于保险资金运用而言,应牢牢树立服务实体经济意识,积极使自己成为价值的发现者、引领者和创造者,做对社会有用的资金!

第二,坚持严监管补短板防风险。过去一个时期,金融领域存在一些盲目扩张、舍本逐末、脱实向虚甚至是自娱自乐的问题,这些现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存在实体经济不振,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不畅,也由此产生层层嵌套、资金链长、期限错配、乱加杠杆、基础资产不清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归结为金融企业逐利、套利所致,逐利是资本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金融监管部门更多是要从规则设计中反思制度约束和导向上的短板。

我体会,从3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一是在准入阶段,推行差异化准入,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没有能力就不要干。但规则的评价和筛选并不能保证疏而不漏,而且市场发展和能力都是会相对变化的,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金融企业,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是确定的,也不能保证进入者都有足够的能力并且干正确的事。那么第二就是要有进入后对经营行为的约束和对风险的有效防控措施。让坏人无法下手或下手不那么容易,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但是,金融机构破坏规则的行为发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第三就是要加强对违规的执法和惩戒力度,比如随地吐痰就鞭刑,酒驾就关监狱,抢银行就枪毙,想想都可怕,违规后果很严重。此外,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要完善风险吸收、救助和对消费者的补偿机制。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工作将继续保持从严监管态势,扎紧制度的篱笆,避免“牛栏关猫”,强化投资金融产品的穿透监管,严禁投资资金去向不清、基础资产不清、风险状况不清的产品,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第三,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当前,中国经济处在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金融业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好国家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是难题,是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机遇。保险资金充分利用长期性和“逆周期”投资优势,在经济转型期,积极寻找优质资产,开展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这是我们保险资金运用长期积累的优势,坚持扎实做好自己的优势品种,做自己最明白的事,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最稳健有效的获利方法。凭运气投机取巧走不了长路,保险负债的长期特征也决定了保险资金运用不能急功近利。行稳方能致远。

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可以利用保险资金特点,在债转股、PPP、“中国制造2025”等领域大有作为。积极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中的机遇。积极引导保险资金运用到国家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中,优化资产配置,顺势而为,合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第四,坚持服务保险主业。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业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收入,服务保险主业是资金运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保险主业,保险资金运用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长远发展看,只有保险主业发展了,保险资金运用才有依托,才能在激烈的资本市场竞争中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

如何服务主业?最为重要的就是保险资金运用要服务好保险产品,提升保险产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保险业做好经济社会的稳定器和减震器。比如,保险资金运用需要在久期管理、现金流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满足保险产品的需求,做好资产负债管理;还比如,保险养老产品具有长期锁定、保证收益、终身领取等基本特征,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领域,要发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较强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投资能力,支持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为社会养老需求提供稳健、安全和预期明确的养老产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养老产品上,保险资管机构第一步是要服务好养老保险产品,如何发展养老保险资管产品是第二步的事。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改革,一方面,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疏通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减少投资链条,降低资金成本,引导更多保险资金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建设工程以及“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等。在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创新上,要以能否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主业,能否更好地把控风险,能否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又提高保险资金使用效率为标准和条件来考量。凡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需要,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和放大风险、逃避监管的创新,都要严加限制和禁止。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风险管理的工具箱,积极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更多金融衍生产品,来对冲和管理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经济周期波动、利率波动以及相关市场波动风险。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