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富足」国家只差0.1%,为啥很多人觉得穷

中国离「富足」国家只差0.1%,为啥很多人觉得穷
2017年10月11日 12:29 真话财经

来源/真话财经(ID:zhenhuacaijing)

今天必须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也希望老铁们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就能生活在《新闻联播》里了。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昨天表示,2016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12年下降2.9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

富足标准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但给几个参照物你就有感觉了。

目前世界上达到富足标准的国家包括日本、欧洲、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美国已经是极其富裕国家。

中国30.1%的恩格尔系数说明,我们的居民生活水平大概已经接近日本、欧洲等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自信心爆棚了。

理论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对于中国已经接近富足国家标准很多人表示不解,感觉自己还是在拖国家后腿。

恩格尔系数有多神奇?

那恩格尔系数到底是什么鬼?它为什么能把各个国家划分成三六九等呢?

按照经济学上的定义,恩格尔系数是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来说,这个比重越高说明一个地方的富裕程度越低,比重越低说明这个地方的人更富裕。

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这个系数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研究发现的,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个比重会下降。

相应的,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这个道理有点类似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这些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气等,人越穷在这方面的支出就会越大,仅能满足温饱的人的恩格尔系数可能会高达90%。

除了生理需求,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依次为: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这些需求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和食品没有关系,所以收入较高的人这方面的需求会更大,相应的恩格尔系数也会更低。

比如,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8%,城镇家庭约59%,平均计算下来超过60%,因为那时候中国是贫困国家,温饱还没有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开始慢慢提高,到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6%,城镇居民家庭约37%,已经提高了一大截。

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降低了,但质量提高了,居民收入也在稳步增长。

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

于是恩格尔系数也开始下降了,很多人除了吃以外还会把钱花到更多的地方,比如旅游、学习提升、买奢侈品等。

恩格尔系数也会「跑偏」

就像前文中提到了,很多人看到中国已经接近「富足」国家的结论后不以为然,主要原因就是恩格尔系数也会「跑偏」,有时候恩格尔系数低并不意味着一个地方绝对富裕,高也不意味着绝对贫困。

恩格尔系数在中国是否适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持否定意见的认为中国居民生活状况并不符合恩格尔定律。

举个例子一看便知,如199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全国各省中最高,达到62%,海南省为59%;而生活水平较低的陕西省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宁夏为46%。

又比如,2013年著名财经媒体《经济学人》依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作出了22个国家恩格尔系数,中国居民生活水平那时候就已经进入「富裕」国家行列。

但奇怪的是,从上图可知,人均收入和GDP更高的沙特、匈牙利,恩格尔系数反而高于墨西哥、越南、伊朗。

另外,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显示,最低的是内蒙古,广东、上海均处于排名的中下游,甘肃的恩格尔系数比上海还高一点点,只略低于经济非常发达的广东。

看到这个结论或许有人会质疑,内蒙古的生活水平怎么会高于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这种看似怪异的结论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恩格尔系数说的是食品占居民支出总额的比重,计算公式是: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恩格尔系数。

所以,如果一个省份的居民食品支出金额很少的话,恩格尔系数就会很低,这就意味着农业大省的恩格尔系数可能会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因为农业人口食品很多是自给的,不需要花钱购买。

于是,又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日本2016年恩格尔系数创下198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去年3月份,其恩格尔系数比3年前上升了4.2个百分点,高达29.9%。

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越来越贫困了呢?其实不然。后来研究发现,主要是日本的食品价格上涨严重、以及在外就餐和食用加工食品次数增加,以及享受美食的餐饮娱乐化趋势等。

和中国相比,日本食品平均价格水平大约是中国的十倍左右,而其他非食品类商品的价格并不比中国高出同等比例,所以日本29.9%的恩格尔系数意味着更高的生活水平。

中国恩格尔系数的特殊性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恩格尔系数反应的是大体趋势,如果应用到某个人身上就不一定适用,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自己拖后腿的原因。

尤其是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这些因素都降低了横向对比时恩格尔系数的有效性。

还以甘肃和广州为例,经济明显不够发达的甘肃,恩格尔系数居然和广州差不多。

这其实和饮食消费习惯关系很大——广州人以讲究饮食著称,其社交性活动多数在餐厅、茶点中举行,这部分消费也被计入饮食支出。

而甘肃人均收入低,部分农村地区为了应付这些开销,可以省吃俭用,反而降低了恩格尔系数。

另外,如果对比中外的话,即便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和日本处于同一水平,也不意味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一定和日本一样。

尤其是这几年,国内食物的价格也在上涨,但和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的增速相比,食品价格绝对是望尘莫及,在这种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肯定会越来越低。

看完以上长篇大论,是不是觉得恩格尔系数完全一无是处呢?「真话财经」觉得,这个指数更大的意义在于参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断奋斗,努力提高自己真实的生活水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