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领先指标相反,中国经济走势该如何判断?

两大领先指标相反,中国经济走势该如何判断?
2017年07月05日 17:52 懒财网

近日,统计局公布了6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51.7,比5月上升了0.5,上升至年内次高值,仅次于今年3月份的51.8。而且已连续11个月站在了枯荣线的上方。从分项指标看,需求、生产、价格指标均在回升过程中,库存也得到了改善,似乎在印证国内制造业景气指数正在恢复中

但与PMI回升趋势相反的是,发电耗煤量增速却大幅放缓。6月份的6大集团发电耗煤同比增速从5月的11%回落至5.6%,这也创下了16年7月以来的新低。由于所有产业都要用电,所以发电量增速也是预测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而发电量增速快速放缓,也意味着6月份国内经济增速在持续下滑。

一边是PMI数据出现了强势反弹,而另一边却是发电耗煤量增速的直线回落。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当前这个经济现象呢?中国经济增速未来究竟是走”V”型,还是“L”型趋势呢?

对此,学术界出现较大争议。学者认为,6月发电耗煤量增速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因为去年同期发电量出现大幅跳升,这意味着今年6月份以后的发电量增速将面临较高的基数效应。同时,今年6月PMI数据出现强势回升,是因为5-6月形成了一轮原材料库存回补小周期,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出现价格回升及原材料库存的回补。

基数效应 Base effect:在同比口径下,由于上一年度财务或经济数据因某些因素导致偏低或偏高,使得本年数据出现高增长或大幅下降的情况。

基数效应使得某些数据的高增长失去实际参考意义。

实际上,与PMI指数同步的另一个高炉开工率指标也出现了明显反弹,绝对值由5月份的75.5%大幅上升至77.1%,环比2.1%创下过去4个月以来的最高。

通常情况,高炉开工率的反弹应与钢铁库存徘徊在周期低位有关。现在问题来了,同样是6月份的经济数据,PMI与发电耗煤增速为啥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走势呢?究竟谁才是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呢?让我们先分折一下两个指标之间存在的差异。

首先,PMI是个环比指标,而发电耗煤增速是同比的指标,相对比的时间段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有所不同。现在绝大多数的重要经济指标,都是同比指标,比如GDP增速以及工业增加值增速,都是当期数据与去年同期的比值。

这意味着,发电量、发电耗煤增速和GDP增速的统计口径是一致,而PMI是个环比指标,就是拿当月数值与上月之比。正是统计口径不一致,我们往往会看到,中国GDP由高速增长,回落到中速增长阶段,而制造业PMI一直在荣枯线之前徘徊基本没有趋势性变化。如果再遇到某一阶段我国制造业进入补库存小周期,PMI指标出现小反弹就不难理解了。

再者,PMI是个调研指标,通过月度问卷调查汇总得到的指数,主要面向企业采购经理人,指标包括生产、订单等诸多方面,对每个指标的回答也只有三个选项:增加、持平或减少。鉴于PMI指数在月末最后一天公布,再考虑到问卷发放、填写、回收也需要时间,PMI反映的也只是企业经理人对当月中上旬经济走势的感受。

而相比之下,发电耗煤增速则囊获了全月每一天发电耗煤数据。尤其是从6月份数据看,6月中上旬的发电耗煤增速高达12.6%,相比5月份11%还要高,而发电耗煤增速在6月下旬迅速出现了快速跳水至-6.9%,这显然是PMI这样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所来不及反应的。

最后,中国有两个PMI指数,分别是中采PMI和财新PMI。前者是有官方背景,主要反映的是国企的生存情况,而后者是民间的机构统计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广大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

从今年前5个月数据来看,国企的利润增速达到53%,远高于民企的14%,外资的19%。所以,官方的中采PMI指数表现强劲,只能说明国企经营情况良好,这并不能代表经济的整体走势。

对此,笔者认为,官方公布的PMI指标强劲反弹并不奇怪,上半年国企各项运营数据表现良好。但这不能代表中国经济走势已经反转,由于当前金融降杠杆,融资成本的提升,以及民企本身杠杆率偏高,未来或将加重民企负担,降低其投资热情。

PMI和发电耗煤出现截然相反走势,哪个数据更真实呢?从目前来看,发电耗煤增速下滑更能反映当前经济现状,更能给政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现如今,中国经济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水区,指望经济快速出现V型反转不太可能,未来经济更有可能会走出L型走势。

小懒说两句:张平老师的这篇文章似乎阐明了一个道理:即看问题不能看表面。表面上两大指标指示了中国经济完全相反的走势,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经济形势不可能又上升又下降嘛……而发现真相的方法,就是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两个似乎完全背离的现象中去伪存真,找到真正能够说明问题的那一个。这也提醒了我们广大投资人,在选择平台时也要有这种理性,带着探索的眼光去考察,就会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中排除“鱼”,找到“龙”~

本文首发:懒人俱乐部(lancai_news)

懒财网特约作者:张平

◆高级经济师,知名财经评论家

◆每经智库专家,专栏作家

◆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硕士

以专业视角,探索智能财富管理

文章版权归【懒财网】所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