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研究院】华大基因:人多的地方小心踩踏

【次新研究院】华大基因:人多的地方小心踩踏
2017年07月17日 08:10 阿尔法工场

基本观点

●国内少数拥有技术壁垒的基因检测行业公司,唯一能在仪器行业和海外巨头扳扳手腕的中国公司。

●上游自产测序仪+大数据库积累,奠定公司竞争优势。

●NIPT 驱动公司生育健康业务高速增长,中短期有望分享 120 亿市场。

●公司的利润率较低,盈利能力不算特别出色,资产质量一般。

●核心团队出走。

●由于万众瞩目,该股开板估值会比较高。

公司简介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

2013年3月,华大基因成功完成对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实现了基因测序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

并于2015年相继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测序系统“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及桌面化测序系统BGISEQ-500。

华大基因还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综合基因库——国家基因库,将更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宝贵的遗传资源,维护国家生物信息安全,提升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

行业格局

生物产业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十二五”以来,我国生物产业复合增长率达到 15%以上,2015 年产业规模超过 3.5 万亿元。

到 2020 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 8-10 万亿元,生物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 4%,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公司所处的细分行业是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组成,通过新型的基因测序仪分析生物样本(组织、细胞、血液 样本等)的基因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临床医学诊断、个体化用药指导、疾病发病机理研究、生命调控机制研究等领域。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已被用于临床医学服务,代表性的应用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中国的代表企业是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

近几年来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从 2007 年的 7.94 亿美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59 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20 年将达到 13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8.7%。

基因组学应用的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器、设备和试剂供应商;中游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为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和受检者。

华大基因作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主要面对来自基因测序提供商的竞争。

业务分析

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

公司通过全球各地设立的子公司、分公司建立营销网络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一直以来推行知识营销策略的方式来保证公司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1)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我国目前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 5.6%,其中遗传性疾病是导致出生缺陷的。

华大基因利用先进的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检测和分析,筛查、孕中流产查因、胎儿宫内异常查因、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单基因病诊断等领域,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上述业务占据了华大基因54%的营业收入来源。

2)基础科学研究服务

华大基因为全世界的生物、农业和医学等领域研究者提供从基因测序到生物 信息分析的一整套基因组学解决方案,以及基于非测序技术的科研解决方案。

例如基因分型、蛋白质组学和寡核苷酸合成服务。

3)复杂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

华大基因致力于对各类复杂疾病的致病机理和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协助疾病研究者充分认识各类复杂疾病的遗传机制,并依据这些研究结果,指导医生 更好地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疾病预防、诊断、预后以及用药指导,帮助医疗机构 实现临床复杂疾病的防控。

竞争力

华大基因被学术期刊《自然》评为“世界领先的遗传学研究中心”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分析领域的领头羊”。

截至2017年5月4日,华大基因累计发表论文超2173篇,SCI收录的有1759篇;在国际四大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系列、《科学》、《细胞》、《新英格兰医学》上共发表文章256篇(2014年即发表49篇)。

全球学术影响力排名位列第87位(2014年),产学研合作全球第一(2015年),科研产出名列中国产业机构首位、全球产业机构第12名(2016年)。

华大基因在知识产权方面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583件,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384件(截至2017年2月)。

此外,还自主研发了多项软件工具、实验设备,并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应用系统。16年研发费用率10.3%,投入力度很大。

公司已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全产业链资源的多组学科学技术服务提供商和医疗服务运营商。

2014 年 6 月,华大基因 BGISEQ-100、BGISEQ-1000 基因测序仪器及配套试剂为第一个获得 CFDA 医疗器械注册的基因检测设备。

2014 年 12 月起,华大基因陆续获得了首批遗传病诊断专业、产前筛查与诊断专业、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专业、肿瘤诊断与治疗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资质。

2016 年 10 月及 2017 年 1 月,华大基因 BGISEQ-500 基因测序仪器及无创产前基因测序业务的配套试剂获得了 CFDA 医疗器械注册。

华大基因创新发展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典范,华大基因名列Fast Company“2013年中国十大最具创新力企业”第四、入选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201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技术企业”50强、入选《环球科学》“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研发中心”、荣获2014世界技术奖生物技术类(企业)奖,入选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成长型公司。2015《自然》全球产业机构合作排名首位,《自然》和《科学》的发表指数排名全国第三。

公司主要服务于国内外的科研院校、研究所、独立实验室、制药公司等机构,以及国内外的各级医院、体检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公司客户。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境内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 2,000 多家科研机构和 2,300 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 300 多家;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 3,000 家。

主要竞争对手贝瑞和康,达安基因,诺禾致源,药明康德,Sequenom (SQNM),Macrogen等公司。公司在国内基本没有对手,主要是海外的医疗器械巨头公司以及基因检测仪器巨头公司。

管理层

汪建,男,1954 年出生,中国国籍。硕士。现任华大基因董事长,华大控股董事长、总经理。曾任华大研究院院长。

公司创始人汪建履历:插过队,留过学,学了西医,又习中医。当过研究员,做过院长,正任董事长。半生献身科研,半生投身产业。

在他的带领下,年轻的华大团队2007年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2008年后陆续启动炎黄计划、千人基因组计划及人类胃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等研究工作。

2010年,华大基因斥巨资购建全球最大基因组平台,测序业务进入大扩张时期,当年营收过10亿。并与盖茨基金会、自闭症之声等公益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关注环境及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

2011年,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2013年,排除万难将硅谷的Complete Genomics公司纳于麾下,成为中国第一个收购美国上市公司的民营机构,被国际大佬、国外媒体纷纷冠以“中国创新的典范”。

尹烨,男,1979 年出生,中国国籍,工程硕士,现任华大基因董事、总经理,华大科技董事。曾任华大控股首席运营官,华大医学(现已与华大科技合并为华大基因)总经理。

王俊,男,1976 年出生,中国国籍,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大基因董事,华大控股董事,深圳碳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深圳碳云控股有限公司执行(常务)董事、总经理。曾任华大科技董事长,华大研究院院长。

吴淳,女,1974 年出生。中国国籍,有香港居留权。博士。现任华大基因董事,深圳碳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曾任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李英睿,男,1986 年出生,中国国籍,本科。现任华大基因董事,深圳碳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基智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常务)董事、总经理。

赵谦,男,1968 年出生。中国国籍,有境外居留权。博士。现任华大基因董事。曾任开投成长创业投资企业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柯莱特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总裁。

董事会成员偏中年化,大多是相关经验丰富,以硕士博士学历居多。

注意!2015年下半年(华大创办第16年)华大所发生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人事地震。华大基因递交IPO申请材料的前夕,CEO王俊、CEO李英睿、COO吴淳、CIO黎浩等核心高管层的四位成员,几乎在同一时间从华大离职,王俊离开之后的职务空缺由尹烨接替。对于这场蹊跷的人事变局,外界甚感惊诧,并引发了关于汪建与王俊的“宫斗”猜测……

由于王俊持有华大基因的股份10.5%,有竞业禁止的约束,不得与华大基因同业竞争,因而其领衔创办的碳云智能,业务方向为建立一个基因大数据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这些数据,帮助人们做健康管理。

出走的王俊,仅仅是华大离职创业者的其中之一。在中国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华大基因是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过去数年来,华大的管理层、销售骨干、实验室骨干,如星星之火般向外播撒,几成燎原之势。整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几乎都与华大有着或近或远的渊源。

在这个行业里,几乎所有稍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企业,皆由华大离职者创办。

财务状况

2014-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1.3亿元,13.2亿元,17.1亿元,增速为8.08%,16.5%,29.79%。同期归母净利润为0.28亿元,2.62亿元,3.33亿元,增速为-79.03%,832.05%,26.93%。净利润增速波动性较大,主要是公司14年产品线战略调整所致。

2014年,华大基因曾经想在海外市场上市,失败后一度回归A股,借壳和IPO均被否,主要就是营业利润从2013年的1.99亿元下降至5355万元,降幅为73%。

对于如此大的业绩波动,华大基因并未在招股书中解释详细原因。

从采购单中可以看到,Illumina在2014年下半年突然提高了测序试剂的价格,涨幅为55.81%。因此主要是受此影响,华大基因的营业成本大大提升,毛利率下滑的情况下,费用率又大幅提升。

业务分类占比情况如下:

从细分业务来看,生育健康服务占比由31%提升至54%,贡献了大部分收入来源。

2014 年至 2016 年公司生育健康类业务检测样本总量分别为 42.51 万例、73.10 万例 和 146.73 万例。

孕妇基因检测的普及率的持续增长,给公司生育健康业务的增长带来快速增长的空间。

基础科研类服务占比大幅滑落至19%,主要是因为基因测序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得测序成本下降,合同报价降低。

基础科研类服务市场逐渐成熟竞争加剧;服务单价及单个合同金额降低。以及基础科研类服务内部结构转化带来毛利率的变化,完成高毛利率的首次测序的物种 越来越多,该类测序服务市场需求逐渐降低,而其他低毛利率的业务需求被释放。

综合毛利率,报告期内为45.92%,55.55%,58.44%,净利率为5.17%,20.63%,20.45%。

2014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较低,原因系当年原材料采购成本较高、生育健康类服务短期暂停,以及公司主动下调部分业务销售单价应对市场竞争。

2016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增加 2.89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主营业务中毛利率较高的生育健康服务收入占比提高。

从单产品来看,公司生育健康类服务毛利率由 48.54%提升至76.41%。毛利提升主要得益于公司生产成本的持续下降,生育健康类服 务主要生产平台升级,工艺优化提高测序通量,采用部分国产低成本试剂替代进口高成本试剂,使得单位测序成本不断下降。

期间费用方面,费用率分别为40.52%,34.86%,38.21%。16年销售费用率19%,略微增高,管理费用率19%,略微下降,总体随营收增长。费用率比较稳定,没有明显改善。

资产质量方面,应收帐6.12亿,占比接近营收30%,且两年增长了近1倍,增速有点快。且一年以内账龄仅占74.86%,公司表明主要客户为大型医院,医疗机构,回款期长,客户资信状况良好,账款回收确定性较强。

存货只有0.74亿,同比减少了很多。应付款0.56亿,增长较少,不过职工薪酬增长50%达到0.69亿,保持高增长。公司预收款4.38亿,可见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说话权。

因为应收款16年增速较快,导致公司经营现金流低于净利润不少,16年只有2.34亿。

从周转来看,存货周转与14年无明显变化,应收帐周转下降,负债率稳定在19%左右,16年ROE同比增长仅1%至10.4%。虽然公司的杠杆率比较低,净利率比较高,但因为周转率太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非常低。

16年货币资金7.49亿元,公司将该等货币资金用于支付供应商货款和发放员工工资,保持合理流动性。短期借债只有300万元,账面资金很充裕。

2017Q1公司营收增速28%、利润增速25.7%,基本和16年差不多。

风险点

基础科研类服务的盈利持续下滑,公司需要尽快有替代性业务出现,否则会影响盈利增长;

国外企业的寡头垄断比较严重,本公司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华大基因核心创始人+半个董事会在15年底出走,未来前景堪忧。

结论

公司所处的行业毫无疑问是朝阳行业,公司是国内少数拥有技术壁垒的基因检测行业公司,拥有非常多的专利,是唯一能在仪器行业和海外巨头扳扳手腕的中国公司。

这几年业绩增速非常不错,公司名声早早在外,各路风投在IPO前争相高位买入。

但招股书显示似乎公司并没有那么好。公司的利润率较低,盈利能力不算特别出色,资产质量一般,更重要的是核心团队出走。

虽然市场非常看好,但个人建议保持谨慎,可能上市之日是公司短期业绩的高点,不过长期看,仍值得重点关注。

由于万众瞩目,该股开板估值会比较高,如果估值过高,则中短期并不看好。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