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业的荒谬管制,几乎扼杀了台湾的全部竞争力

对金融业的荒谬管制,几乎扼杀了台湾的全部竞争力
2017年10月22日 09:40 阿尔法工场

台湾中研院院士王平、朱敬一与谢长泰指出,若不解决经济的三只黑手,包括法律、环境影响评估(环评)制度、对中国大陆过度保守,台湾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再陷入失落的十年。

台湾经济情势严峻,2008年金融海啸后八年间,经济成长率有三次在亚洲四小龙垫底,今年也不乐观。

IMF(国际货币基金)月前公布《全球经济展望》(WEO)报告,预测台湾今年经济成长率是百分之一点七,在四小龙内仍是敬陪末座。

中研院院士王平、朱敬一与谢长泰十月五日发表《台湾经济竞争与成长策略政策建议》,针对台湾现有产业的附加价值、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与就业创造、政府组织效能、人才延揽,及新兴产业等提出建言。

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面临不断限缩的国际空间,只能靠经贸实力争取国际舞台,然而台湾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经济成长率减速过快,近十年平均成长率已降至百分之三点八二,低于韩国、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名目国民所得相对较低,薪资年成长率也骤降,只剩百分之一,劳工因此对台湾经济成长完全无感。

不久前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亦指出,近年来台湾经济成长动能减缓,低于很多亚洲国家,主要是国内投资长期不振所致。

但王平等人进一步指出当前台湾经济遭遇的三大障碍,首先是法律并非依附在产业专业上,因为过度繁琐,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阻碍。

王平说,台湾的法律是缺乏弹性的民粹式法律,影响企业发展。

他以个人资料保护法为例,美国也很重视保护个资,但亦给予企业有很大运用资料的空间,反观台湾却处处显得绑手绑脚。事实上,繁琐的法律背后往往是旧思维所造成的结果。

随著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化,电子商务的推动被认为是拯救台湾闷经济的强心针。

无奈台湾网路相关法令推动龟速,眼睁睁看著大陆的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在“第三方支付”带动下引爆无穷商机,更牵动商业模式翻天覆地的转变。

两相对照之下,更突显出台湾政府对金融业管制的荒谬,以及法规无法与时俱进,几乎扼杀了台湾的竞争力。

金融业一潭死水

"国发会"前主委、中研院院士管中闵指出,台湾金融业几十年来像一潭死水,只有更紧缩,没有新的变化,大陆金融虽然出很多问题,但也有很多新的想法,例如可以B2B(企业间交易)的直接借贷、小额支付等,全都可以透过手机完成。

但在台湾小额借款还是要到钱庄去,甚至全世界都可以做的小额贷款,只有台湾不淮,为什么?“就是非常奇怪的管制心理”。

台湾在金融上几乎没有开发任何新产品,只有更多管制。

“很多台湾可以做的事情,都跑到海外去了,否则你怎么解释我们一年可能有三百多亿美元金融帐的净流出(不是出,是扣掉别人进来的,我们还流出这么多)”。管中闵说,这现象已经连续很多年了,表示政府没有办法把钱留在台湾投资,因为无法获利。

为什么无法获利?他进一步解释,民众要存款一定是找获利最高的银行,但存银行没有利息,台湾法律规定这个商品不能做、那个商品不能卖,资金自然就流到海外其他管道。

“台湾就像只摆了二十种商品的杂货店,海外则是超市,什么东西都有,你要风险高的、获利高的,各种商品摆在那边让你挑。”他说,电子商务跟金融商机几乎都是被自己限制住了,“绑死自己”。

过份环评扼杀发展

其次是久遭诟病的环评制度问题。

环评的目的原本在寻求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调和与平衡,但在台湾,环评几乎走向了环保的极端,被批评是全球最严苛,甚至连前经济部长李世光也坦承,环评问题会影响整体投资意愿。

王平指出,台湾环评制度是全球唯一的非开发主管机关审查、环保机关否决审查制,现行环评审查每案平均三百天,还不包括撤案、补件,环评时间冗长,对企业投资构成相当大压力。

台湾环评制度源自美国,原希望开发单位将环保纳入考量,但引进台湾后,却产生本土化的质变。

一名政府官员指出,台湾环评的荒谬在于它原本应该只是政策落实后的补偿或者如何降低对环境破坏的影响,但环评审查委员却具有开发与否的最终“否决权”,甚至可以推翻决策。

典型的例子是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第三、四期撤销环评案的诉讼。

中科三期在二零零六年通过环评后,并未能顺利施工,反而展开了多年缠讼,之前都是国家科学委员会(科技部前身)胜诉,但后来碰到一个与环保人士一样意识形态的法官,情势因此逆转。

那位官员指出:“环保团体一直在赌,就是在赌这样的法官,但对地主情何以堪?”

他说,环团利用《环评法》提出公民诉讼,不断提告,像在赌运气,结果被他们赌赢,最高行政法院最后裁定中科三、四期停工,厂商之前的投资一夕间付诸流水。

国发会前主委陈添枝批评:”十几年下来,环评制度已确定难以再运作下去了,其实企业界早就视它为最大的投资障碍,行政部门也知道它是个问题,但过去一直没有人愿意面对,才让制度沿用至今。“

陈添枝直言:”政府要招商,但谁敢投资?政府说Yes,等到企业建完厂生产,却被叫停工;这么没保障的事,哪个企业要冒风险?企业不投资,未来经济成长就没着落。”

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台湾环评法是由一群理想性很高的学者所制定出来的,当初并未考虑现实的因素;

现在环保当道,官方只要说要修法,就会引起社运人士抗议,所以不敢更动,形成另一种民粹,“台湾怎麽会进步?”

王平以台积电投资为例,虽然政府大力协助,三奈米新厂最后落脚南部科学园区的台南园区,但若是环评繁复、时程过长等不确定因素干扰,也可能影响后续的投资意愿。

行政院长赖清德也发现问题所在,日前承诺将提高环评效率。

自我制造红色恐怖

阻碍台湾经济发展的第三只黑手:僵化的两岸政策,等于是把自己逼到死胡同。

王平指出,台湾时常陷入“红色恐怖”,惯以政治思维来看待两岸关系,忽略了经济层面的考量。

人才是台湾的优势,真正好的产业不怕中国大陆竞争。他建议产业界可以着手软硬体产业结合,采用跳蛙式策略,以更快速度来赢得竞争。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几年前也有类似说法。

他曾接受名嘴陈文茜电视专访表示,台湾的市场太小,要发展技术、要培育人才,绝对需要以大陆市场为腹地;两岸自由贸易开放,台湾本来走在比较前面,但台湾的政党总是用政治思维看经济议题,导致经济议题常出现非理性思考及决定,政治应该是为经济服务的,但台湾的情况刚好相反,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两岸关系不佳已经影响企业布局。

一名科技业老板指出,蔡英文政府上台后,IC设计新成立的公司都在海外设公司,不在台湾,因为经济部全面禁止陆资投资IC设计业,业者只好透过第三地或海外子公司,采取迂迴绕道的模式转进大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