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照看好家中的老人,养老理财已成金融诈骗的重灾区

请照看好家中的老人,养老理财已成金融诈骗的重灾区
2017年10月10日 19:30 每日金融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临近,打着养老理财口号的各种金融骗局也是层出不穷。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就在2016年,因各类金融诈骗产生的家庭损失已超过3000亿元,其中老年人受骗的金额超过300亿元。另有30%的受访者表示,在购买养老理财产品时,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这无疑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受骗的根源:轻信高回报

每日金融发现,随着年轻一代网民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养老相关的人士已成为遭遇金融诈骗的主要人群。这其中有老年人,也有购买养老理财产品的中年人,而他们受骗的主要原因就是轻信所谓的高回报。

有老年人向每日金融表示:“现在还有些钱放在投资公司那里,他们承诺每年给我30%的回报”。当记者告诉他,这回报高得有些离谱,建议他赶紧把本金取回来,该老人却表示,“那我前面的利息不是就没有了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这位受访者有类似想法的老年人还不是少数,他们过于看重投资公司给出的利息,却忽略了这些公司可能更加垂涎他们的本金的事实。

有专家表示,虽然这些年老百姓在面对高收益诱惑的时候已经逐渐变得理性,但仍有不少人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参与其中,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老年人。

让人觉得痛心的是,在遭受损失后,有高达57%的老年人选择了“自认倒霉,不告诉其他人”。他们的想法大多也很淳朴:不能告诉儿女。另外还有23%的老年人认为:诈骗迷惑性强,很难看穿.......

丧心病狂:盯上养老院

除了社会上的老人,养老理财公司还盯上了老年人更为集中的地方@养老院。某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每天打来谈合作的电话,无一例外都是瞄准了老人的钱包。

据了解,由于目前国内养老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能够持续盈利的养老机构寥寥无几。因此也有不少养老机构愿意不同程度地为这些理财公司打开大门,从中获利。但这类理财产品也暗含各种问题,甚至还有不能兑付的风险。

除了养老理财产品,各种保健品和旅游服务公司也时常围着养老机构转悠。业内人士称,不少养老机构都与这些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按照行业惯例,在成功销售相关产品之后,这些公司都会按照事先约定,给养老机构返佣。

政府监管还有待加强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诈骗活动都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息实施,所以国家也从渠道上加强了监管。2015年11月,国家开始对诈骗电话号码及其相关号码强制关停。2017年6月,国内全面实施手机通信实名制。

监管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有数据显示,国内诈骗短信送达量从2016年第三季度的1.9亿人,下降到2017年第二季度的700万人,同期的诈骗电话也从14.39亿下降到2.99亿。此外,有关部门也从电信和银行渠道加强管理,实时暂停涉案账户所有业务,及其名下其他账户的非柜台业务。

按照规定,诈骗行为一经核实,可以定罪量刑,诈骗金额超3000元可判刑,超50万元最高可判无期,推送诈骗信息5千条以上、拨打诈骗电话500人次以上,处3到10年有期徒刑。另外,资金可追回。

只是类似于通过养老机构进行线下诈骗的情形,目前还很难定罪。这也给监管部门出了一道难题。他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彻底杜绝这类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刑事案件的发生。

《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指出,49岁以下的中青年在进行投资理财活动时上当受骗的几率相对较小,金额也较低,主要在1万元以内。而在1万元以上被骗人群的年龄分布上,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受骗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人群,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各位同志一定要照看好家中的老人,谨防他们遭遇各种形形色色的养老产品骗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