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收官在即,最后的赢家恐成真正的输家!

共享单车收官在即,最后的赢家恐成真正的输家!
2017年09月30日 11:30 网汇贷小汇哥

去年9月26日,滴滴和ofo的投资人朱啸虎发布朋友圈,称共享单车之战会在90天内结束。未曾想,共享单车的彩虹大战轰轰烈烈持续打了一年多,如今各色小势力苟延残喘,仅剩橙黄两巨头分割江山。

早期便有知情人士透漏,今年年底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摩拜与ofo的双寡头终极决战落幕在即。今年9月23日,朱啸虎在第三届负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共享单车行业格局已定,只有两家合并才有可能盈利。但在被问到“谁合并谁”时,他表示“对资本来说并不重要”。不过,无论是谁成了台面上的赢家,恐怕最后都会是真正的输家,其境况可能比现在的滴滴还不如。

共享单车出生便带着“原罪”

共享单车的本质为租车平台,无桩的运营方式,虽然方便了用户,但给公共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新政发布以前,共占据全国市场95%份额的摩拜和ofo,为竞争疯狂铺车。根据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市内投放运营车辆已达235万辆。与此同时,共享单车企业后期车辆管理能力薄弱,各类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大量人行道机动车道被占,故障车辆无人管理……企业通过占领公共路权盈利,既不合理,也难长存。

随着政府管控越来越严,各项旨在规范行业的共享单车相关新政出台,北京市交通委先后发布了《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等三大政策文件,要求共享单车必须三年更换或报废;上海发布中国国内首个《共享自行车》团体标准;各大城市亦在首都的带头作用下开始行动。企业的线下维护成本正在急速上升,未来甚至不排除会让企业根据投放单车数量来缴纳管理费。无论最后活下来的企业是哪一个,都可能会被包括造车、维护、摆车等在内的高昂成本压迫,难以喘息。

无清晰盈利模式是共享单车的致命伤

共享单车烧钱至今,每个品牌都在四处摸索可行的盈利模式,无论是与其他行业品牌合作,在APP端发布推广形式的营销活动,还是与设计师合作发布周边商品,都一无例外未有成功。

线上营销的广告活动所得,相较于共享单车品牌的烧钱量不过是杯水车薪;客服系统不完善,线下活动空响多,贴吧上用户抱怨假活动的帖子比比皆是;周边商品价格虚高,品质有待考证,风头来得快去得也快,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摩拜亦曾为品牌营销而开设过线下主题餐厅,4月宣传过后再无消息。

品牌拼了命也无法证明自己的变现能力,泡沫退去之后,故事没法再继续讲,资本弃子停止输血,企业入不敷出,上市成了白日梦,只能等死。

合并后,阿里或腾讯可能不会继续供血

在媒体口中,常常拿滴滴与快的的合并暗喻摩拜与ofo的未来,滴滴快的合并后,阿里和腾讯都成了滴滴的股东。当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王兴曾借滴滴的例子,向阿里询问投资意愿,被“逼”在阿里腾讯之间二选一,并被阿里告知:“我们认为滴滴合并快的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事实上,无论是ofo还是摩拜,迄今为止的融资额已超10亿美元。但远远赶不上烧钱的速度,就拿摩拜来说,不久前宣称已投放700万辆,而其采用的“重资产”模式导致每辆车成本约1000元,可推算出其造车成本已高达70亿元。而ofo虽然成本偏低,但是车辆消耗速度更快,在新规要求的三年更换规定下,两家企业都面临着更换车辆的成本,却一致地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对资本依赖极重。二者合并后,该走什么样的运营路线?如何继续探索盈利模式?什么时候可以回本?没人知道,只是合并后必做的资源整合,又是一场耗时耗力的大型烧钱现场。

未知太多,入不敷出,共享单车凭什么被继续输血?投资是一场赌博,资本可以是赌徒,但永远不是慈善家。

而明面上的“输家”会怎样?滴滴快的合并后第一场融资过去,快的高管团队纷纷套现退场,剩下的滴滴在2017的瓶颈期举步维艰,专车服务跟不上,新规砍掉一大半活跃司机,“出海”喊了许久,无从下手只能转而投资海外现有网约车平台……

更何况共享单车不是网约车,连盈利模式都没有的行业,跟谁都比不起。套现者华丽转身再战江湖,所谓的“赢家”还在共享单车行业的迷茫中挣扎。游戏的最后,“赢家”可能才是那个真正的输家。

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台词:“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不知道对于摩拜和ofo来说,面子里子到底哪个更重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