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让你读懂股市中谁在赚钱,谁在赔钱!致亏损的你

一文让你读懂股市中谁在赚钱,谁在赔钱!致亏损的你
2017年06月21日 20:58 处镜如初

股民入市后,一连串的困惑就产生了:每天股票涨涨跌跌中有多少人赚钱,多少人赔钱?赚的钱来自哪里,赔的钱又去向何处?牛市中股票都在涨,究竟谁在赔钱?熊市中都在跌,究竟谁在赚钱?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单向赢利时代不知难倒了多少人,而在股指期货时代双向赢利的模式下,这一系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牢牢地套住了很多股民的思维。难题之所以难,往往难在没有解题的思路,或者是落入题目的陷阱中,找不到解决的方向。

一、两个误区看盈亏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误区的存在。

第一个误区是利润或亏损的产生并不是时间点,而是时间段,只有通过买、卖两种操作后才会有利润或亏损出现。所以当股民指着一个时间点问,此时谁在赚钱、谁在赔钱,那么这个问题注定是无解的,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只有在一个明确的时间范围区间谈论赚钱、赔钱才有意义。

第二个误区来自于账面盈亏与实际盈亏。当我们买入股票后,此时就有了一个时间点,当卖出操作后,就有了第二个时间点,两个点间的时间段就产生了实际的赢利与亏损。而在未执行卖出操作时,时间也是向前走的,此时账面上也会有一个虚拟的盈亏出现(之所以称之为虚拟,就是源于其并未发生真正的卖出操作,只是随着时间点的向前推移在不断地变化着)。由于账面盈亏是动态的,而实际盈亏是静态不变的,所以说账面盈亏往往具有非常大的欺骗性。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以上两个误区,笔者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甲继承了三栋楼的家产,他急于用钱,所以想低价先卖出一栋楼获得一些现金,其余两栋楼等待高价再出手。所以甲先以10万元的价格卖出一栋楼给乙,同时,其另外两栋楼也就有了相应的价格,即10万元/栋。此时乙将楼继续转手,以20万元的价格卖给丙,此时乙获利了10万元,同时甲拥有的另外两栋楼的总身价也从20万元变成了40万元。后来丙继续转手,最后炒到100万元一栋楼卖给了丁,此时甲剩余两栋楼的总价也变成了200万元。结果国家突然出台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利空出现使房价大跌,100万元一栋的楼变成了50万元一栋(即市场最高出价者为50万元)。此时甲就开始后悔了,早知道当初卖了就好了,现在两栋楼从总价200万元变成了100万元,足足赔了100万元,太可惜了。

但真的如此吗?其实如果真正计算的话,以最开始的时间节点为起点,以最后时间节点为终点,这里面实际获得赢利的是甲、乙、丙三人,赢利产生的时间点是第一栋楼买卖之时。而说到亏损,只有最后一个购房者丁产生了50万元的账面亏损。对甲来说,他持有另外的两栋楼,从最初到最后是有100万元账面赢利的。那么为何甲反而说他亏了100万元呢,实际上这是源于计算赢利的起点不同,甲是以丁买入第一栋楼的时间节点为起点,以楼市大跌后的时间节点为终点,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中甲的确是有100万元的账面浮动亏损。而若换到丙买入楼后为起点,终点不变的话,其账面赢利也会变为60万元;若起点不变,终点变为丙买入楼后的话,那么其账面赢利为40万元。所以说选取不同的时间段,以及改变起点或终点,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买卖过程中,接最后一棒的人往往是承受风险最大的。一方面是价格风险涨跌的失控;另一方面就是很可能没有下家,你持有的资产因无法变现而被套。丁就是这样的角色,他可以继续持有这栋楼,但很可能价格会更低,甚至是没有人出价。而在这之前所有的人都是实际赢利者,尤其是最早持有资产的人甲,他是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那么由此衍生到股票市场中,实际上,为什么很多人提到的“大小非”都猛于虎,就是因为他们扮演了甲的角色,他们获得的资产是没有成本的,他们是整个市场中的优势群体;而股民扮演的就是乙、丙、丁的角色,如果能够提前抓住挖掘市场的机会,成为乙、丙的角色,那么获利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总是一味地跟风,那就很可能扮演了丁的角色。

第二个结论:我们在平时谈论盈亏时,一定要看清楚说得是实际盈亏,还是账面盈亏,一定要看清楚选取的起点和终点,否则在股市中就很容易受骗。比如说上面甲这个角色,以最初的时间点为起点而以最后的时间点为终点,其明明是获利了100万元账面利润,但如果保持终点不变,将起点变为市场最高价时,反而产生了100万元的账面亏损。但实际上无论怎么计算,甲都是最大的赢家。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很多的上市公司、券商会利用这样的误区去制造一些假象。比如说券商会发布调研报告称某上市公司因投资某个行业产生的账面亏损导致业绩下降,消息一出,利空效应造成大量投资者抛出股票,而券商则等着将这些股票收归囊中后,变动时间起点或终点让同一公司的业绩出现短时间的大增,从而股价飞涨。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股民熟悉该结论的要点后,可以仔细留意一下,在日常生活和股市中,有多少情况是因为没有注意起点、终点,或者前提条件而导致进入误区的。别小看这样一个小小的发现,它往往能够让很多假象与骗局大白于天下。

二、赚的钱是谁的,赔的钱去了哪里?

有了前面两个误区的解决,实际上就很好解答股民对赚钱与赔钱的困惑了。我们经常会听到牛市中股市总市值增加了多少,或者熊市中市值蒸发了多少,动辄几万亿元,甚至几十万亿元的市值波动,尤其是在2008年启动的一波大熊市中,A股市值一度损失了20多万亿元。要知道我国近几年年均GDP总额不过30多万亿元,难道一个股市在熊市中蒸发的资金会令全国人民辛苦一年创造的财富都付诸东流了吗?其实这里面也是误区在作怪,即市值说的实际上是账面上的盈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盈亏,就好比前面举例时提到的甲未销售的两栋楼一样,股市也是如此。市场中大量个股,以及个股中大量的股份实际上是很少进行交易的,或者本身就是不流通的,因此市场中实际交易的资金量不是市场总市值,很多账户中的资金是长期处于单纯的持股状态,没有卖出或者根本无法交易(限售股或者国家股等),因此这里面就会出现前面提到的两大误区:盈亏产生在两个时间点中间而不是时间点上,买卖操作的盈亏才是实际赚钱与赔钱的表现,单纯说市值蒸发与增加是将很多单纯时间点混淆为时间段,将账面盈亏混淆成实际盈亏从而造成数值夸大的效果。

如果股民真想搞清楚究竟谁在赚钱、谁在赔钱,笔者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绕开误区,让股民真正发现问题的根源。大家都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宇宙中的任何物质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在不同的形态间转换,股市中的钱也是如此,不可能凭空消失。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所有入市的资金好比水,股市是一个蓄水池,股民、机构、基金、券商等所有的投资者,都是拿着一个装着水的容器进到股市中,先将水倒入蓄水池中,然后再用自己的容器从蓄水池中装水,此时装得多还是少,就要看投资者自己的操作了,而投资者最后在容器中装的水和最初入市时装的水进行对比也就有了盈亏。

从表面上看,很多人会有一个直观的想法,即认为入市总的水量会转换成蓄水池中剩余的水+股民容器中的水,但股民忽略了这里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水是会转化成水蒸气蒸发的,而部分水蒸气还会重新回到蓄水池中。蒸发与流入的部分,往往就会成为股民忽略的环节,但也恰恰成为机构投资者,乃至交易所和券商利用的环节。实际上资金进出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如下图),进入股市的水转换成市场消耗的水(蒸发-流入)+蓄水池中剩余的水+股市容器中的水。而股市中什么会产生水的蒸发呢?从股市向外抽资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税费、佣金,第二种形式就是新股上市IPO,第三种形式就是再融资、增发、配股等。而股市中唯一能够向市场注资,也就是流入水的渠道就是分红,这也是股市中唯一能够产生钱的渠道。

图解——股市资金进出的等式构成:

通过这样的铺垫后,我们就很好理解股市中的赚钱与赔钱。如果注资与抽资相等,那么股市就是一个零和的游戏,赚钱群体赚的钱就是赔钱群体的钱;如果注资小于抽资,那么股市就是一个负和游戏,也就是说无论赚钱与赔钱,群体都要被瓜分一部分钱,然后剩余的钱再重新分配,赔钱群体的钱一部分给了赚钱群体,而另一部分则被市场蒸发了,换句话说在这样的股市中,注定大多数人赔钱,而且即便是赚钱群体也同样被瓜分赢利;如果分红大于抽资,那么股市就是一个正和游戏,也就是说无论赚钱与赔钱群体都会先得到一部分额外的收入,然后重新分配,赚钱群体赚的钱一部分来自于赔钱群体,一部分来自于市场本身产出,很显然这是一个成熟股市应该有的情况。

显然,如今的A股市场就是处于一个负和的状态,因此大多数买卖股票的人和群体赔钱是非常正常的,股市本身就已决定了这样的结果。那么此时就会有一个问题出现,这样不断的消耗,股市蓄水池中的水不就越来越少,股市不就关门了吗?这个问题恰恰就是股市的症结所在。机构、券商和交易所会利用种种误区来迷惑投资者,就是源于要解决这个问题,其需要夸大,甚至通过利用误区人为制造出股市可以赚钱、赚大钱的假象,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入到股市中,入市资金多了,股市蓄水池中的水也就多了,那么股市就可以不断地运转下去。这说明股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资金消耗器,它需要通过不断地制造赚钱效应吸引外围资金的不停注入。

笔者给大家看两个表,一个是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概况,另一个是201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概况,两个表分别来自上述两个交易所官网的截图。从第一个表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组数据,2010年沪市首发上市、增发、配股等募集金额总数约为5431.21亿元,2010年沪市总的交易成交金额为303215.93亿元。在第二个表中,我们也能够得到对应的两组数据,2010年深市募集金额总数为4083.79亿元,2010年深市总的交易成交金额为241321.53亿元。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两市抽资情况,募集资金两市合计为9515亿元,而仅按照交易成交总金额乘以0.1%的印花税来计算,两市合计为544.537亿元,这个还未计算券商佣金和过户费等交易杂费,仅这两项抽资金额就超过了1万亿元。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A股市场抽资力度如此之强。正是这样强的抽资力度,所以无论是交易所、券商,还是机构都必须要大力宣传股市好、基金好,以此来吸引大量资金入市去填平这样的大坑。

1:上海证券交易所2010年度募集资金总金额

*上市统计以上市日为准,包栝首发、增发、配股及送股的上市

2:深圳证券交易所2010年度市场概况

当然此时股民会说了,不是还有分红注资这一项吗,这个情况如何呢?其实,虽然如今A股市场分红情况连年好转,但相比于抽资增速来说还是相当缓慢。同时,相比于分红,上市公司更愿意选择大比例的送配股,原因与上面提到的情况有关,上市公司上市是直接从股市中筹资的,说白了就是从股市中提款的,分红则是需要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来回报给股民,拿钱给股市,而如果选择送股、或者公积金转股,那么不需要将资金送回市场,只是做账面上的会计修改,这还只是送配的好处之一。送配还能够引发市场对其追捧,从而带来股价的提升。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亏损公司也出现了高送配的情况,就是源于此。在送配除权受到市场欢迎后,上市公司就可借此机会赶快实施再融资或者增发方案,这样一来,甚至亏损的公司通过送配都可以从股市中抽走相当可观的资金,正是这样的行为加速了对市场的抽资。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更多的抽资而少量分红的情况,这样一来实际上也在加大股市本身的抽资力度。因此券商、机构和交易所必须要继续制造市场的赚钱效应,然后向外宣传股市如何能够提供增值机会,从而吸引新的资金入市来维系股市的正常运转。所以我们看到了股民越来越多,开户数越来越多,实际上就是这个因素在作怪。

三、赚钱效应背后的陷阱

由此,股民需要明确:股市的确存在赚钱效应,但也有风险。如今A股处于一个负和状态,抽资力度强而注资力度弱,注定大量投资者是赔钱的。而且随着股市的发展,抽资力度会越强,注资力度相应地会越弱,因此,越需要外界更多的资金注入。为了让新资金进入股市埋单,外界就会大肆宣传赚钱效应。而市场中,最有效的赚钱效应就是制造一个牛市。此时看上去牛市都在赚钱,实际上大量市值的增加只是账面赢利,也就是虚假繁荣,但市场抽资出去的募集资金(新股上市、增发、配股)和佣金税费的消耗都是实实在在的,一旦有足够多的资金进来能够完成对这些抽资的支付,股市往往就会由牛市转为熊市,此时入市的钱想跑也跑不了了,都被套在其中。而此时机构、券商、交易所,就会施展前面提到的两大误区来制造新的假象,通过更换时间起点与终点,通过账面盈亏来向外界宣传,市场主力大资金也被套其中(实际上所谓的亏损就如前面例子中甲的另外两栋楼的情况,选取市值最高点为起点造成亏损假象,而如果以最初的时间为起点,其始终都是赚钱的,尤其是对于税费佣金和募集资金来说都是旱涝保收的),于是,一方面号召投资者赶快补仓,一方面号召场外资金尽快股市抄底。实际上这是在让新进的资金为原来的新资金和场内资金埋单,同时填补市场抽资后造成的蓄水池水位下降空间,由此反复“牛熊”循环。

众所周知,2010年沪深两市表现不尽如人意,在全球股市纷纷上涨的情况下,沪指下跌了14.31%,深成指下跌了9.06%,虽然指数下跌但股市的抽资力度却没有丝毫下降,反而上升了,我们可以再来看上面的表1-2,不难发现,虽然市场下跌了但深市总市值增加了45.77%,即27131.46亿元,流通市值增加了39.28%,即14319.32亿元。为何股市下跌了,市值反而增加了,越跌反而越贵了?原因就是“大小非”解禁上市,以及IPO新股增发带来的市值与流通市值的增长,尤其是我们虽然看到了股市下跌,但筹资金额上涨了144.91%,印花税上涨了27.36%,换句话说,指数跌了,但交易所税费收入增加了,上市公司抽资得到的钱增加了,机构与券商的佣金费用,以及上市保荐、承销等收入增加了,最后,唯一埋单的就剩下了普通股民,以及盲目入市的资金。

所以对于股民来说,弄懂谁赚钱、谁赔钱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直接涉及到股民入市的目的,相信任何股民进入股市都是为了赚钱,没有任何人是来这里做慈善事业的。所以股民入市第一步就是要看清这个市场的本质,只有明确了环境的恶劣,以及赚钱困难的关键,我们才能够走出误区,解开绑在身上的枷锁,轻装前进从而奔向胜利的彼岸。笔者分析上面的种种情况,就是让股民明白,股市宣传总是在夸大市场的赚钱效应,所谓的财富神话是极少数的,股市中赔钱才是家常便饭,而且上文分析到的抽资力度大于注资力度,这就决定了股民从入市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赔钱,要想改变这一切,只有股民自己醒悟救自己。

自救第一点要做的就是绝不轻易操作。普通股民不可能拥有类似交易所、券商那样的赢利模式,即市场只要有交易量就可旱涝保收,就可获得佣金和税费收益;也不可能拥有上市公司原始股东以及“大小非”那样几乎为零的成本优势:也不可能通过上市来实现“鸡犬升天”的财富神话。如果我们轻易操作,实际上就是在给这些群体做义工,白白消耗了自己的本金,从而进入到被套的怪圈。因此,股民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科学的方法在股市赚钱,并需要长期的积累复利效应来实现财富。

自救第二点就是不做自己不懂的操作。股市陷阱与迷雾重重,仅仅一个赚钱与赔钱就有那么多的误区,更不要说其他复杂的操作了,因此我们看懂了什么,就做什么样的操作,看不懂的不做,这个在后面的实战操作篇中还会详细介绍。其实不仅我们如此,大家可以翻阅世界级的投资大师,类似罗杰斯、索罗斯、巴菲特、林奇等人的自传,或者看他们的操作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会发现,他们时常提到某些领域前景不错,但由于自己不了解而放弃对该领域的操作,诸如罗杰斯不碰网络科技概念,巴菲特不碰复杂金融衍生品等,其实并不是他们能力不够,而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只做自己看得懂的、可以把握的那部分就足够了。

股市如战场,太多的人,甚至包括设立股市的人都在想着如何从对方的钱包中拿出钱,那么在这样的战场中,我们怎么敢轻易地行动呢?所以先要想到赔钱,只有解决了赔钱的问题才会赚钱。

原文作者:股票研判微信公众号( ID:gpyp25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