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AI团队,同心医联如何打造与众不同的影像医联体

成立AI团队,同心医联如何打造与众不同的影像医联体
2017年10月18日 08:40 动脉网

下面两张图,是同心医联基于国家分级诊疗的政策和共享经济的原则,利用影像中心+云平台的模式构建的影像医联体: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生的诊断能力不足,患者量不多,把患者留住,形成自己稳定的患者群,是基层诊所的核心诉求,与上级医院合作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中间层的医院,由于患者量较少,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偏低,再加上自身运营能力欠佳,所以它们希望由通过第三方托管的方式实现引流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大医院的虹吸效应,导致患者量超过负荷。同时,临床医生的一些个性化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以科研为例,大医院的医生通常要做一些科研项目,但由于三甲医院医生平时就已经十分忙碌,所以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完成一些科研成果。如果能有第三方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就有希望改变这些现状。

需求伴随着市场。

从线上的影像云平台,到线下的影像中心,同心医联便是一家少有的能够实现影像业务闭环的企业。

目前,同心医联团队共有80多人,是一个多元化背景的团队包括产品技术人员、市场拓展人员和医务人员。在与同心医联CEO刘伟奇一个小时的对话中,动脉网对其医学影像产品矩阵的独特打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心医联CEO刘伟奇

服务流程和利益分配

医联体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过去有很多医院都有尝试,但一直不是很顺畅。核心是因为两个问题:

第一,医疗服务由什么对接?患者如果在不同医院间就诊,就一定会产生服务流程的对接问题。尤其是在公立医院体系下,要好做好这件事十分困难。

而企业来做就相对容易。同心医联不仅仅是把信息打通,更是把医疗服务流程打通,有人员去做运营服务,安排患者的整个就诊过程。

第二是利益问题。由于公立医院之间不方便直接谈判和定价,因此通过第三方企业,更利于医疗机构医联体合作的利益分配。

据刘伟奇介绍,为了实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协同合作,同心医联做了三件事:

第一,将部分医院闲置的影像检查能力整合进影像中心。

第二,建立自营的影像中心。

第三,通过影像云平台,将两者串联起来。这样既能实现轻重结合的规模化经营,同时也能通过影像中心实现集中诊断,降低每家医院的人力成本和边际成本。小医院不需要大专家,也能实现高水准的医疗,促进分级诊疗的实现。

自营合作,建立线下影像中心

据刘伟奇介绍,“一家独立的第三方影像中心的设备成本约为3000万元左右,但如果能在场地拿到一些优惠政策,影像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启动成本就会低很多。”

同心医联在山东泰安、烟台等一些城市,与当地政府签约了影像中心和医联体的建设。在线上部分,同心医联会提供包括集中诊断中心、质控中心、和人工智能诊断中心在内的影像云平台与影像大数据平台。

目前,同心医联的影像中心分为全职医生和多点执业医生。其中全职医生负责影像诊断报告的撰写。

而多点执业的专家基本上都在三甲医院副高以上,他们进行报告的审核,也就是二级质控,最后将报告发出。

这样既能保障保证报告的质量,而且随着未来医院的规模扩张,也不用配备过多的影像科医生。

对于合作的影像中心,同心医联通过影像云平台为医院带去一些需要检查的患者,从而增加医院的收入。而对于自营的影像中心,同心医联则采用独立运营、独立管理。

在影像中心的选址方面,同心医联一般会选在一二线城市的人口比较密集,医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包括基层城市有患者流量,与其他医疗机构有合作的地区。

“就算是第三方独立的影像中心,也得跟当地的医疗资源进行融合。虽然人口密集的地方成本高一些,但如果我们选择过于偏僻的地方,患者很难过来就诊,那就没有意义了。”同心医联在泰安落地的影像中心,建在当地的中心医院的新院区旁边,两者可以真正形成协同关系。

同心医联的影像服务矩阵,既能够在一个区域内实现设备的共享,患者通过双向转诊的医联体的协作方式,更好地优化医院医疗资源的配置,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又能够通过医联体的方式实现集中诊断,把北上广的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去。

线下影像中心+线上影像云平台的业务闭环

目前,同心医联合作的医院以二甲医院和一些运营情况较好的民营医院为主。

线上部分,同心医联影像云并非是通过传统软件销售的方式进入到医院,而是通过远程诊断和平台服务费的方式进行收费。患者在线预约、远程诊断等服务,同心医联会从中获取一定的患者检查费用。

线下部分,同心医联与当地政府和医院合作,共建影像中心。设备除了直接购买,同心医联还与设备厂商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合作,后期参与分成。这样一来,企业就不用投入太多的前期成本。

据刘伟奇透露,影像中心用户来源主要为周边的基层医院,包括一些没有检查能力,通过医联体的转诊机制转诊的患者。

影像中心建设的3大流程和8大模块

对于同心医联的发展,刘伟奇制定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研发和市场拓展阶段。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医院合作,建立影像和临床专家团队。自主研发RIS、PACS、远程会诊等系统,和医生、患者端移动端产品。

2.0阶段,规模化运营阶段。联合资源方,快速渗透市场。联合影像设备供应商和渠道商,快速抢占基层城市线下影像中心入口,提升同心医联的品牌影响力。

3.0阶段,医联体生态构建阶段。建立1000+合作影像中心和50+自营影像中心。建立中国最大的医学影像病历数据库,为医学智能诊断奠定基础。

纵向延伸产业链,与肿瘤、骨科、神经、康复等医生集团合作,提升基层和民营医院临床能力,与第三方检验和医药电商合作,为医生自由职业提供支撑平台。

目前,同心医联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规模化运营阶段。同心医联凭借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积累,拓展到其他二三线城市,通过和设备合作伙伴这类渠道厂商和地方政府共建影像医联体,占领一部分线下影像中心市场。

另外,同心医联在运营影像中心时,还自己建立了一套影像中心的标准化运营流程。同心医联把影像中心的建设分成3大流程和8大模块。

3大流程包括项目甄选项目筹建和项目运营。

8大模块包括品牌(营销+认证)、流量(线上+线下)、检查业务(拍摄+存储+阅片+会诊+后处理)、服务(临床医生+患者)、人(销售+运营+专家)、财(对账+风控)、物(外观+设备+耗材)、系统(外部+内部)。

基于这一整套标准化SOP流程,同心医联可以很快在全国各地进行业务拓展。

布局AI,抢占人工智能医疗场景

2017年8月,同心医联与美国硅谷的一个AI团队共同发起了一家名为上海概视科技影像人工智能的公司,完善了影像领域的战略布局。

该团队成员都是美国的一些深度学习专家,具有很强的技术研发实力。

在刘伟奇看来,同心医联的AI更多是一种长期性布局,因为它能真正的意义上改变医疗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问题。

医生的教育培训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未来,算法不会形成核心的壁垒,将来真正影响行业的,是后端的计算能力,以及前端的应用场景。

“技术本身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点十分重要,同心医联目前在AI的重核心也是在场景的搭建上。”

文|郝雪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