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接连出现危机!你的钱放在哪才安全?

银行理财接连出现危机!你的钱放在哪才安全?
2018年01月14日 07:45 星空财富

临近年末,行揽储大战如约而至,多家银行理财产品纷纷破5。一些高息短期的理财产品,上线不久就已售罄。业内人士都把这种现象叫“年末效应”。

前几天小白菜的朋友还念叨着,年底了多余的钱多买点银行理财,现在最划算。

可他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一个大案吓到了——

1月12日,黑龙江银监局开年第一张罚单开给了工商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该行6支、金额54.7亿元理财产品涉嫌违规。涉案银行包括工行黑龙江省分行及所辖13家二级分行。

上述违规行为主要涉及省分行和辖内分支机构两个层面:一是分支机构越权私售对公理财产品,违规修改合同文本销售对公理财产品;二是省分行对所辖分支机构越权私售对公理财产品和违规修改合同文本销售对公理财产品监督管理不力。归根到底,均属于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该问题主要存在于同业理财业务中。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个事件只是“对公理财”,跟你关系不大。那下面这个事件你就不能置身事外了:

l今年元旦刚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公告,披露“侨兴债”的违约情况,涉及金额22亿元;

l随后,交行3亿元理财产品也被爆退出困难。交行的理财产品由于部分项目退出存在问题,原本应该2015年到期,在延期两年后还是无法按照协议的收益率退出,年化8%的收益最终只能兑付4%;

l而不久前,一位招商银行私人客户的爆料:在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首体支行的客户经理介绍下,于2013年投资的理财产品,在2017年9月份遭遇违约。据了解,违约理财产品涉及10亿。这10亿理财产品中,违约的主要是总规模高达10.4亿元的夹层基金,涉及招行投资者的本金为2000万元。

这些案例都给我们这些投资者敲响了一个警钟:银行理财真的不一定安全。

监管层关注银行市场风险 

最近,监管层非常关注银行业的监管,元旦后,监管就针对银行连发四大强监管文件。

一份是关于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一份是银行股权管理办法,一份是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还有一份是规范债券交易业务的通知。

这4个文件看似没有关系,实则是一环扣一环,继续把银行的同业业务、通道业务等堵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防止银行系统出现问题,最后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些业务造成大量资金空转,没有流入实体支持经济发展,而且在空转的过程中不断加杠杆,只要没有新的钱进来,原来的资金链就很快会断裂。一旦发生风险,就会像上面招行一样,看上去再安全的银行理财突然之间就违约了。甚至造成类似于2008年次贷危机一样的严重后果。

而就在刚刚,银监会又发布了一则《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这里面有两个关于银行理财方面的重要条款,小白菜摘录下来给大家看看:

违规开展理财业务。理财治理改革不完善、不到位;自营业务和代客理财业务未设置风险隔离;理财产品间未实现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违规开展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的资金池理财业务;利用本行自有资金购买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本行信贷资金为本行理财产品提供融资或担保;违规通过发放自营贷款承接存在偿还风险的理财投资业务;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信贷资产,直接或间接对接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融资提供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超过监管规定;理财资金通过信托产品投资于权益类金融产品。

不当销售。假借所属机构名义私自推介、销售未经审批产品的私售“飞单”行为;擅自修改上级单位合同文本,或改造、变造上级单位发行的产品并违规进行销售;代销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范围外的、不持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发行的产品;将代销产品与存款或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混淆销售,或允许非本行人员在营业网点从事产品宣传推介、销售等活动;销售理财产品时,承诺回报、虚假宣传、掩饰风险、误导客户;强制捆绑、搭售或诱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产品;违背“双录”要求;违规代客操作等。

由此可见,监管层以后对于银行理财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

如何规避“违约”风险? 

最后,小白菜引用专业人士的一些意见,告诉大家该如何避免这些“违约”现象?

1. 尽量避免在小银行中购买理财产品,虽然小银行也是银行,但他们很容易受到流动性冲击,也最有以提高理财收益的方式来揽储的冲动,违约潮来临,遭受损失最严重的就是地方小银行了。

2. 不要再相信保本保息的承诺了,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已经成为了现实,并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购买理财还是要仔细研究投资标的与底层资产。

3. 是要学会风险分散,对于任一银行理财都要避免“重仓”,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中。

4. 要合理控制自己的负债,随着银行资金收紧,一旦出现银行限贷断贷,高负债人群将面临沉重的压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