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都不要现金为王,关于房地产的15个小认识

任何时候都不要现金为王,关于房地产的15个小认识
2017年05月09日 22:50 金融投资圈

来源:朱罗纪(newJurassic)

今天看了网易的一份调查。

有一些调查结论:

低于25岁的90后有65%拥有一套房,70、80后低于17%

61%的90后,买房的首期款靠父母支持甚至是全出

90后希望在24岁之前就能搞定买房大事

85%认为买房是必须品,安居、小孩读书、婚房,男性比女性的买房欲更强烈

90%的年轻人想离开深圳是因为房价太高

我这1年多,也经常和能接触到的90后聊房子,见到一个90后就会问人家关于房子的问题。这个调查结果和我的感受差不多。最大的一个触动是:它再一次推翻了马佳佳当年在万科演讲时的大口号:“90后压根儿就不买房”。

2年前马佳佳的演讲其实还是引发了很大的轰动,人们那是普遍不了解24岁、很多拥有1套以上房产继承权的90后,他们对房子是怎样的心态。

现在看来,没有什么不同。

这说明了,房价越高,房子越难得到,人们越是渴望有一套房子,越是渴望能够早点拥有一套房子。

这个背后,源于对财富的渴望,源于对被淘汰的恐惧,源于对幸福的追寻。

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比上一代更优秀,但是,我们要相信,人性里有些东西几千年来都是不变的,比如贪婪,比如喜欢吃甜食什么的。

3年过去,现在的90后普遍到了奔三的年纪。我看到他们在讨论房地产的时候,和我刚毕业那时候依然是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对问题的看法,和我们当年也是类同。

这促使了我回想自己当年的一些心态,以及近1年多来的反思,尤其是观察梳理国外主要经济体的房地产历史(以后我会逐渐的专文分析)。我也初步梳理了一些简单的买房的观点,也许对现在的年轻人认识房地产市场有些用处。

1

1、想在大城市买得起一套房,在任何时候都不轻松。如果有一个你很轻松就能买到一套房子的城市,那很可能不是一个什么好城市。很多人都觉得德国的房价低,但是慕尼黑的房子也很难买得起。我从来不相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买房子轻松而只想着租房子的,这个违反了我们花了几千年建立起来的私有制文明。

2、没有房子当然不影响个人获得幸福,但要正视房子也的确可以带来相当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要玩极端抬杠,买了房子的确会让背负压力,少了诗和远方,但没有买房子可能会让你更容易苟且,因为那可能意味着你根本没有学会理财,这是很危险的。

3、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房地产的历史表现都是这样的:大涨小跌、久涨短跌、易涨难跌。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经济体都没有很好的稳定住他们的房地产市场。我不觉得我们的政府更聪明更有智慧,接受这样的现实。

4、席勒研究美国123年的房地产历史,证明了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房地产无论是在金本位时代,还是在美元本位时代,都是可以跑赢通胀的。对抗那种合法且秘密的剥夺我们财富的货币超发,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贵金属、房地产更有效。

5、的确房价崩盘影响惨重且深远,但那警醒的不是不买房子,而是控制好财务风险。大崩盘来临,什么样的人会跳楼?是那些高杠杆,过度借贷的。而如果你的偿债能力充足,只是财富缩水,为什么会跳楼?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杠杆风险。我丝毫不同情那些高杠杆炒楼被套下场悲惨的人,那恰恰证明了市场的激励和惩罚在起作用。

2

6、不要动不动说日本的大崩盘,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我们身边所经历的,房地产大大小小的波动,都非常之多。比如海南1992崩盘、深圳2008崩盘、鄂尔多斯2011崩盘……房价从来都不是单边上行或者下行的,那一上一下,往往都是两位数。你只需要多花点心思,多做点功课,就会从市场中学习到很多。但无数次的经济萧条史证明,人类是普遍记不得教训的,该发生的早晚还是会发生。你要是能够多提醒自己一点,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7、从历史上看,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长期增长动能充足,房价即便跌了还会涨回来,并且比上一轮更高。像日本那种情况,极为罕见,接近个例,更多反映的是国家经济长期增长动能逐渐乏力的问题。而像美国,去年9月,房价再一次冲破了次贷危机前创下的历史高峰,重启涨价新里程。

8、摒弃线性思维。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泡沫有多大,是不是有泡沫就会崩盘(还是平稳着陆),就会立即崩盘。这些问题并不都是可以直线推导出来的,可能花上三天三夜甚至穷经皓首也掰扯不完。而且,我也不认为它和你买一套房子到底有多致命的关系,只是买套房子住而已,没必要连周期律都要搞懂。

9、任何时候都不相信那些“现金为王”的建议,即便是不买房,也不要现金为王。全世界的央行多少年来都没有停止过印钞票,纸币无时无刻不在贬值之中。即便是现在的房地产调整期,持有现金或者把现金放在银行里都是很蠢的行为(只需要保留好必须的流动资金)。

3

10、任何时候都不相信那些“全抛房子”的建议,那些告诉你房价会崩盘你要把所有房子都抛掉的建议,都是在挖坑。如果你的房子多,自然可以卖掉一些,但保留至少一套家庭自用的住房,不是基于财产保值增值的考虑,而是基于家庭幸福度的考虑。人生不全然都是由物质财富构成的,人生也不全然都是在寻求投资增值。

11、自住和投资有很大不一样,在买房之前,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如果可以,买那种投资自住两相宜的房子,进可攻退可守当然是最好。但往往不能得兼,又想买涨价快的又想买居住感好的,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往往会犯错。没有完美的房子,只有适合当下需求的房子。防止买错的最好办法是:久病成医,多看房子,看房子的过程就是梳理自己真正需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少,而且比问多少专家都管用。

12、买房不仅仅是实力的问题,更多还是性格的问题,比如勇气。有的人天生犹豫不决,比如在买房子的时候,爱四处询问,问遍身边的亲朋好友,问遍可触到的专家学者,总想让别人代替自己做决定。他们有时候渴望房价下跌,但真的房价下跌了,他们又往往不敢大胆买入。

4

13、如果不买房,要做好对冲。预测市场走势是验证专家有多无能的法宝,没有谁可以正确的预判市场如何波动,尤其是看短期要比长期难多了。所以当你因为担心房价下跌而不打算买房子的话,那么要做好房价一旦上涨货币贬值的对冲,尽量减少因为错过房价上涨而带来的财务冲击,控制损失。

14、不要老把房价上涨的责任推给开发商、中介、媒体。那也许只是政府为了掩盖自身治理无能的愤怒宣泄,如果那些人有能力推涨房价,他们应该早都是亿万富翁了。

15、什么时候买房子重要,还是去哪里买房子更重要。一个谈的是周期的问题,一个谈的是空间的问题,都很重要,如果非要选,我认为后者更重要一点。从时间看上,调整期都是买房子的时机,繁荣期都是卖房子的时机。从空间上看,买在哪里,大趋势是跟着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流动方向走。比如在深圳,政府已经划好了,17个重点区域就是买房的地方。其间肯定也会有分化,具体就要看每个区域的情况。

最近第一次感受到持续原创的辛苦了,容我偷个懒,今天先写这么多。各位若有更多心得,也请留言,共同交流。插播一条小广告,和本文观点无联系,各位有兴趣请自行了解。

运营编辑微信:jrjman;投诉反馈 QQ2607876953@qq.com

不能忍!现在的100万,10年后只值13万,20年后值2万……

“万元户”这在70年代末,简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词,那时候的1万元就像天文数字,好像怎么用都用不完。而现在的14400元工资只能抵60年代末的工资36元,是不是瞬间感觉现在的钱不值钱了!

没错,一切都在涨,然而你存银行的钱一年就会贬值570元!不能忍!那么我们该如何守卫自己的钱包,不让它缩水呢?关注“多多说钱”,有关各种切身财富的技巧都在这儿,不仅助你第一时间知晓,而且还能帮助你的财富升值,金字塔上层的人都在这儿!

多多说钱

ddimone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