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欧盟多国控诉 为什么Uber总能化险为夷?

遭欧盟多国控诉 为什么Uber总能化险为夷?
2016年12月05日 15:12 蓝科技

(图片来源:路透社。里斯本反Uber抗议) 

【蓝科技】Gary/卢森堡报道

欧盟法院的态度,将直接影响Uber在28个欧盟成员国的态度。

11月29日,位于卢森堡的欧洲联盟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欧盟区域的最高法院开庭审理了欧洲多国多主体控诉Uber(优步)的官司。作为欧盟最高法院,其判决将会影响Uber在整个欧盟28国的未来运营。

Uber为何在欧洲官司不断

对于在全球6大洲300多个城市运营的Uber来说,欧洲市场是其目前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尤其是在8月Uber被滴滴兼并进而退出中国市场以来,欧洲市场也是Uber当前680亿美元的估值能否继续做大的重要基础。

作为Uber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欧盟也是Uber遭遇麻烦不断的市场。从伦敦到法兰克福、从巴塞罗那到巴黎,Uber在欧洲的成长过程也是和欧盟各个国家的监管部门、司法部门不断磨合的过程。

欧洲对Uber反抗最大的力量来自于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在这个古老有时甚至保守的大陆上,Uber遭遇到比在自己发源地美国更大的阻力。欧洲一方面欢迎美国的科技新创公司激活自己暗淡的互联网市场,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自己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文化心态。

2014年12月9日,西班牙法院禁止了Uber在西班牙的运营,起源就是西班牙的马德里出租车行会起诉Uber无证经营、扰乱出租车市场(当时Uber的市值估价是410亿美元)。2016年法国各地出租车行会陆续爆发了对Uber的游行和抗议。6月9日,法国法院对Uber在法国的非法交通运营判处了近50万美元的罚款,而Uber当时的估值已是625亿美元。

  

(法国尼斯反Uber抗议。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Uber在欧洲各地的麻烦以及和监管部门的摩擦显然没有影响Uber估值的继续攀升。这个还未上市的“独角兽”巨无霸到目前为止展示了其对挫折和诉讼的超强体抗力。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国际媒体给Uber的光环,使其成了“共享经济”的代名词。

“共享经济”还是“交通服务”?

欧盟法院对Uber在欧盟地区的集中审理,正是体现这个“光环”或“地位”之争,而非一个单纯的诉讼。

Uber想让欧盟接受Uber是一个互联网平台而非一个交通服务提供者。据《纽约时报》在11月9日的一篇报道,Uber的代理律师Cani Fernández在法庭辩护上称“Uber的服务不能仅仅被压缩为交通服务”。

Uber方显然很会打政治牌。其律师在为Uber辩护的同时把欧盟的章程都吸纳进来,认为Uber的目标和欧盟区域共同体的目标是一致的。欧盟存在的宗旨是为欧洲各国的交流减少国家壁垒,而Uber的目标是“为欧洲统一的互联网市场减少国家壁垒”。

打着致力于打造“欧洲统一的互联网市场”大旗的Uber显然在道义和舆论上占据了高点。同时,国际舆论也支持Uber作为“共享经济”标杆的角色。

虽然欧盟法院的具体判决最快到2017年4月才能公布,Uber收到欧盟法院毁灭性判决的可能性很小。欧盟法院不可能在欧盟范围内全面禁止Uber,因为这样会影响欧盟自身的身份危机。尤其是在英国脱欧、川普上台等“去全球化”浪潮闻风而起的氛围下,欧盟法院挖欧洲共同体自身墙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Uber的新生

但Uber所梦想的“共享经济平台”的身份很可能会打上折扣。Uber势必会受到更多的监管,交通服务会受到交通监管部门的监管;未来可能提供的送餐和其他服务也将会受到对应监管部门的监管。

纵然如此,被国际媒体和资本青睐的独角兽巨无霸Uber终会在欧盟法院的审判后获得新生。毕竟,诉讼和赔款已经是Uber的家常便饭。只要Uber继续占据舆论和道义的高点——即它提供的是信息社会里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而非简单的服务,每一次国际诉讼都是Uber重新吸引全球眼球、定义自身的机会。

而持续的国际曝光也就继续地抬高Uber的全球估值。这已不仅仅是商业本身可以解释的了,文化和软实力已经成为Uber运营的内在部分。这种文化和软实力的历练,而非资本和技术,可以说是中国公司国际化的最大瓶颈。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蓝科技(www.lankeji.com)文章可见微信公众号(chinalankeji)、新浪微博/博客(@中国蓝科技)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界面、钛媒体、一点资讯、麦媒、北京时间直播号等十多家知名平台。商务合作、投稿邮箱:403546203@qq.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