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密:8年内人民币对内狂贬40%的真相?

深度揭密:8年内人民币对内狂贬40%的真相?
2016年11月20日 15:16 瀚海观察

人民币对外升值是与中国的经常项目长期顺差,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使海外资金涌向中国所致。而人民币对内出现大幅贬值,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畸型有关,就是过度依赖出口、投资(房地产+政府基建),而非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兰纪平近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谈人民币购买力和汇率的关系。兰教授通过统计得出人民币对内贬值—8年间1000元缩水至576元的结论,震惊了社会各界。很多人抱怨:“现在百元大钞找零后,随便出去转一圈没买到啥东西感觉就没了,通货膨胀使货币快速贬值,日子真是不好过”。

  为了说明问题,兰教授还举了二个例子:李大妈在市场上买大米时,发现此时大米已经是3.30元/斤了,她记得这种大米在2005年为1.90元/斤,因此,可算出该大米的物价指数为1.74,8年期间年平均上涨9.2%。就购买大米的能力而言,与2005年的1000元相比,2013年的1000元已缩水至576元,即人民币对内贬值了。

  另一个例子是,李大妈去银行)购买外汇时,她又看到当前汇率已是6.1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她用1000元可购入162.07美元。她记得8年前8.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当时1000元人民币只能购得120.77美元。8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34%。今天,她手中的人民币可换更多的美元,就交换美元而言,汇率上升使人民币越来越值钱了。这就是物价上升带来的人民币对内贬值和汇率上升带来的人民币对外升值。

  以上这两个例子在兰纪平教授看来,货币购买力与汇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货币购买力指单位货币在某一价格水平下能购买商品及支持服务费用的能力。汇率则指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在国内,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而在国外人民币越来越值钱。主要是因为前者是讲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后者则关涉汇率。

  兰纪平教授的论文有些深奥,我们则想用最简单的道理,解开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奥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怪像呢?笔者认为,这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所致,如果不对症下药,中国恶性通胀还将延续。

  首先,过度依赖于出口,造成了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怪像。自从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中国的出口额每年以两位数的惊人速度提升,这不仅造成了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万多亿美元,而且随着中国吸引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大幅上升,大量海外资金涌向中国。而我国又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天量外汇入境后必须被强制兑换成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我国央行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过多,社会流动性泛滥的恶果,无形间对物价上涨起着推动作用。

  此外,中国出口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而换回来的是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美钞,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央行只能拿着巨额外汇储备去投资发达国家的国债。中国社会上的各类商品流向海外,对降低海外消费者的购物成本、促进其内需效果明显,而国内相对应的商品和资源就会急骤减少,本来一元钱所对应的商品,现在只能打折了,这也是造成中国物价飙升原因之一。

  再者,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除了依赖出口之外,还过度投资。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对房地产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从此中国的房地产由消费属性一下转向投资投机的属性。从此之后,中国房地产披上了金融的外衣,开始出现了漫长飙升的旅途。而房地产投资需要耗用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大量货币流向社会,房价的一路飙升必然会带动物价的上涨。

  不仅如此,全球金融危机之时,由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急速下滑,各地开始步入了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轨道。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受益者。在中国的政治和财税制度下,地方政府具有发展GDP的强烈愿望。货币发行越多,地方政府越容易得到信贷支持,就越有钱用于扩大投资,搞政绩工程和项目建设,并顺便享受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各种好处。而这些超发货币流向社会,必然也会推高中国的物价。

  最后,银行业信贷扩张赢利模式推高了国内物价。正如兰纪平教授所言,202年年初时中国的广义货币(M2)为16万亿,而到今年第三季度时,M2已经超过了104万亿,10年多时间M2增速超过5倍。我国的货币总量与GDP之比已超过200%,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大约是美国的1/3,而货币投放量比经济总量第一的美国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把同期的GDP累计增幅远远抛在脑后。

  笔者认为,中国的货币超发同样与银行业的盈利模式分不开。虽然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但是中国银行业的亮丽业绩的背后是信贷大跃进所造成的结果。由于决策层给银行业在存贷差方面预着着保护性的获利空间,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80%的利润业绩都来源于存贷差。而存贷差只有在信贷大扩张之后利益才能最大化。所以自2009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每年新增信贷规模都在8万亿以上,这与金融危机之前每年新增信贷规模3-4万亿相比,反差极大。如此一来人民币的购买力不大幅贬值才怪呢!

  人民币近年来为啥会出现“外升内贬”的奇怪景像?人民币对外升值是与中国的经常项目长期顺差,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使海外资金涌向中国所致。而人民币对内出现大幅贬值,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畸型有关,就是过度依赖出口、投资(房地产+政府基建),而非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不过依赖出口、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其增长质量存在问题,也必然会导致货币超发,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问题的出现。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是控制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唯一解决途径。

本文由宏观经济学者智富博金(微信ID:zfbj188)供稿,主要对国际大宗现货商品,宏观分析,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欢迎交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