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联合新政,加息与暴跌已板上钉钉

央行联合新政,加息与暴跌已板上钉钉
2017年02月07日 18:40 瀚海观察

  鸡年春节前后,社交媒体中“万事如意”、“恭喜发财”之声不绝于耳,而网上各种“崩盘”预言甚嚣尘上。百度一下“2017+崩盘”,124万条搜索结果奔到眼前:楼市崩盘、股市崩盘、债市崩盘、汇率跳水……

  “崩盘”之说已流行多年,崩盘论者吃准早晚会崩,到时就可显出自己的“先见之明”,听众却深受其害。1989年北京黄金地段商品房单价突破2000元时,就出现“房价有泡沫”之说,那些等着“崩盘”再下手的市民,向谁控诉?

  但“崩盘预言”仍大有市场,日前某微信公号称“2017年楼市将崩盘,一线城市房价跌50%,其它跌90%”,阅读数已近7万。

  预测一个婴儿早晚要死,一百年内定会应验,但却错过了TA的整个人生,高明何在?

  央行“变相加息”的消息就传遍了各地,楼市“钱紧”的情绪也逐渐蔓延开来。而加息对于购房者来讲,也许意味着贷款买房的难度或将进一步增加,所以不少人都显得有些不安。

  市场上一些对此次央行调整MLF中标利率过度解读的言论,也再次催热了一众看空者们的“崩盘论”。央行看到吃瓜群众们紧张的情绪也坐不住了,马上发声说明“上调资金利率,不等于加息”。而这其实就是在向我们释放一个信号:关于房价,上头要做的是不让其大起大落,而不是将泡沫“挤破”。

  当然,不论楼市走向如何,2017年楼市将不复2016年的疯狂,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央行鸡年的变相“加息”,各种猜测纷至沓来。不过,笔者认为,央行此举,除了“防通胀”、“稳汇率”这二大因素在内,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今年1月份新增信贷高达2.5万亿元,虽然银行在每年初都有信贷投放的动力,但央行希望通过加息方式告诉银行,货币政策将要转向,希望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防控风险,特别是房贷风险。

  虽然,预估1月份信贷数额仍会高企,但笔者认为,2017年房贷规模在信贷结构中的占比将会出现下滑。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创下近十个月新低,较11月大幅回落31%。预计今年一季度房贷回落速度将会加快,政府项目和PPP将吸纳更多信贷资金。

  另一方面,央行要给整个虚拟经济“降杠杆”,自去年10月以来,房地产调控趋严加大了银行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央行通过确认货币市场“加息”结果,暗示了房贷利率存在着大幅上调的风险,希望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来。

  但限购、限贷、限价,这种平衡能够持续多久,要打一个极大的问号。由于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2017年楼市的走势也非常难判断。

  当然,如果如官方所愿的话,那只有一个字——稳。但有形之手,是否能够如此如愿控制住市场,很难说。我们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极端情况的可能性,这一点比较令人担心,比如再次出现暴涨。那么官方,一定会用更极端的手段来控制市场。

  至于2017年是否为买房的好时机,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以旧换新,以劣换优,永远是好时机。

  但对于刚性需求购房者来说,特别是购房能力较弱的刚性需求购房者,我很难说现在是好时机了,因为选择实在太难了。对于投资型需求购房者而言,也很难说,原因基于以上的判断。

  伴随楼市成交量萎缩,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也出现松动。数据显示,1月深圳房价继续回落,成交均价54931元/平方米,环比下降0.03%;广州成交均价16970元/平方米,环比微跌0.61%。整个一线城市楼市房价已经开始出现松动。现在问题是,央行频繁上调终端贷款利息对房地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首先,终端贷款利率的抬高,到实际房贷利率抬升需要过程。我们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包括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在内的大多数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没有变化,仍维持九折优惠折扣。

  对此,笔者认为,现在九折比较普遍,要上调利率,客户肯定会跑到别的银行去了。不过,最终形成房贷利率抬升仍需要一个传导过程。因为,货币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上升,不可能不影响到房贷市场的利率。

  最后,受到各地房地产调控,以及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银行确实有可能通过价格手段来防控风险。房贷利率上调有助于挤掉投资性、投机性购房需求,但需避免对刚需客户造成过多影响,商业银行应在贯彻落实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满足普通老百姓首次购房和合理改善住房的需求。

  央行变相加息,主要还是针对我国虚拟经济“去杠杆”、“控风险”。正因为如此,房贷成本大幅上升已成定局。同时,银行出于信贷安全考虑,将会减少对房地产投机的支撑力度,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而当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转向,过去由信贷货币推砌的高房价出现调整恐在所难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专注财经原创,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国际经济宏观大势,大宗商品原油、白银、天然气、铜等行情走势分析。

  作者:微//信ID:859431998,文/皓源论金公众微信号:皓源论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