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板块渐成气候 塑造新三板特有“马甲线”

健身板块渐成气候 塑造新三板特有“马甲线”
2017年07月07日 09:48 新三板在线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掀起,健身行业产生的经济效应推动相关产业资本化。但相关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模式或商业模式等,被监管层或市场质疑。 

新三板在线 · 文/杨晟寰

  健身,越来越成为国人的新时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

  显然,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健身休闲市场。但来自市场调查公司智研咨询集团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健身市场规模只有约为150至200亿美元,中国每百万人健身俱乐部拥有量仅为4.3家。

  毋庸置疑,中国休闲健身产业起步虽然晚,却前景广大,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健身公司扎堆新三板圆“资本梦”

  面对这样的“市场蓝海”,资本早有准备。

  新三板在线了解到,目前中国健身市场分为两派,一派是舶来健身品牌,一派是本土健身品牌。

  其中,舶来的外资健身品牌由于进入中国时间早,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据了解,这些公司多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重点城市布局扩张。

  外资健身房更易得到资本的眷顾。例如A股上市公司贵人鸟收购老牌健身品牌威尔士。也有消息称,阿里将收购“一兆韦德”。此外,不少外资健身品牌一进入中国市场就能得到淡马锡投资。

  与舶来健身品牌不同的是,本土健身品牌在挤入一线城市的同时,也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寻找机遇,甚至逐渐开始在三四线城市抢占先机。

  例如新三板公司亚特体育(837930)地处西北二线城市西安,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运动健身龙头企业,且有向陕西地区其他三四线城市发展的实力。同时,另一家挂牌公司知行健身(871364)成立于武汉市,2017年4月26日挂牌新三板,在湖北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显然,随着本土健身房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健身行业将形成“大品牌顶端激烈竞争,小品牌底端各行其道”的并行格局。

  与舶来健身品牌一样,本土健身品牌也急寻资本。

  智妍咨询集团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前后,中国共有各类商业健身俱乐部5940家,其中约140家采用连锁经营模式,民营资本在整个健身产业占据了92.7%的份额。

  新三板公司中航时尚(835623)的前身中航健身自2009没有叩开深交所的大门后,从创业板辗转中小板,连续7年屡次碰壁后最终借新三板扩容的东风,于2016年1月19日挂牌。

  资料显示,中航时尚前身中航健身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500万元,当时为地道的国有企业,其实际控制人是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深圳公司。挂牌新三板后,该公司虽未有融资行为,但截至2017年7月6日实现交易额1948万元。

  中航时尚接触资本的经历,给本土健身品牌带来不少启发。2013年12月底扩容、准入门槛较IPO低的新三板市场,便吸引了不少本土健身品牌。

  新三板在线通过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发现,新三板中“休闲健身”板块的公司共有六家,分别为中航时尚、亚特体育、赛普健身(430747)、万国体育(837629)、知行健身和骐鸣股份(870546)。

  挂牌后,除了中航时尚等三家公司外,万国体育、亚特体育和赛普健身三家公司分别融资1.75亿元、1800万元、2400万元。

预付款等盈利模式之忧

  至于中航健身IPO被否的原因,业界猜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公司国有股权低价转让,使中航时尚成为私有企业,投资者怀疑其涉嫌国有资产流失;二是中航时尚私有化后依然使用“中航”的名称,产生了易被诉讼的风险。

  中航时尚的7年艰难IPO之路,说明资本对健身类新兴行业公司的某种担忧。

  毕竟,中国本土健身公司多是2008年后才成立,2010年后才初成规模。这类新兴行业公司冲刺IPO、或尝试其他资本途径时,其盈利能力、经营模式或商业模式等都会成为监管层或市场的质疑点。

  持续经营能力和业绩稳定性,也是包括健身类公司在内的企业都会被关注的点。智妍咨询集团研究显示,中国5940家商业健身俱乐部中,20%赢利,其余大约80%基本处在维持或亏损状态。

  这背后,更为监管层担忧的是,健身品牌的商业模式和资金情况。新三板在线了解到,目前多数健身俱乐部经营项目、市场定位、营销策略雷同,特别是在“办卡”方面,许多健身房都鼓励顾客一次性缴纳资金成为会员享受后续服务。

  在预先收缴款项后,客户在后续享受健身及相关服务时不需要付钱,但健身房的运营消耗的水、电、租金、人力、营销成本则随行就市,所以因经营不善很可能导致亏损的情况出现。近年来健身房突然关闭、老板消失、会员维权的实例并不鲜见。

  新三板在线在查阅了健身版块六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年报后发现,预收账款数额大,占总资产比率高,是健身公司的“通病”。

  仅有中航时尚的预收账款占总资产比率持平在10%左右的健康水准。亚特体育的预收账款占总资产比率从2014年的40%下降到了2016年的11.7%,其余公司不降反升。

  其中,骐鸣股份2014、2015、2016年的预收款项为1242万元、1954万元、2289万元,占总资产比率为65%、66%、73%。

  在预收款项余额较大的情况下,若办卡、私教课程预付款中收取的预收款项资金管理不善,很可能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水平,导致业绩上涨只是“昙花一现”,更有甚者会发生无法提供后续会员服务而被诉诸法律的情况。

塑造新三板的“马甲线”

  上述问题看出,虽然我国健身行业的外延市场较大,但目前整个健身市场的管理水平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实际上,由于本土健身公司还没有形成品牌或缺乏品牌影响力,相关行业周边销售的附加值也不高。以知行健身、骐鸣股份这两家于2017年才挂牌新三板的健身公司来看,其年报均显示收入构成只包括健身服务费收入和私教培训费收入两种,其他业务仅占总营收的4%-6%。

  在健身企业运营方面,如果有单一店面业绩走高,企业则会一直复制业绩高涨店面的营业模式,而忽略该地区市场大环境。

  此外,虽然随着体育类高校扩招及大批专业运动员退役,每年都有大量与体育行业相关的人才涌入社会。但创业者和投资者都缺乏对健身市场的深度认知,所以专业体育管理人才的缺口也比较大。

  但不能否认的是,健身类公司成长性客观。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从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三个维度来看,新三板“休闲健身”板块挂牌公司发展可圈可点。

  6家挂牌公司2016年总资产涨幅在9%至111%之间,较同行增长显著。同时,其最近两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在4.75%至153.46%之间。此外,其中3家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最近两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倍。

  新三板在线发现,亚特体育、赛普健身在2016年总资产仅增一倍的情况下,净利润可以达到3到10倍的增长,说明企业在利用现有资产创造数倍的产值。

  基于此,相关分析认为,随着更多本土健身品牌进入新三板等市场寻求资本,相信中国休闲健身类本土公司,也能渐成气候,甚至塑造出新三板的“马甲线”。

本文出品:新三板在线。作者:杨晟寰。

转载声明:本文为新三板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侵权。

风险提示:新三板在线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投资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