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合音乐重装上阵:群雄逐鹿年代,如何鼎定格局?

太合音乐重装上阵:群雄逐鹿年代,如何鼎定格局?
2016年11月07日 14:51 无冕财经

百度音乐的最新战略发布,使其背后的太合音乐集团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作为音乐王国的“隐形独角兽”,太合音乐对许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它是如何在野蛮生长的在线音乐市场纵横捭阖?

“我对我们大老板了解也不多。”太合音乐集团(以下简称“太合音乐”)员工们谈起董事长兼CEO钱实穆时,总是感慨,这位行事低调老板,在音乐产业链的上下游,像一位高深莫测的隐形大佬,已经将布局做得既广且深。

钱实穆的低调作风,与行业正经历的“繁荣”景象并不相称。

去年7月,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版权令颁布之后,在线音乐市场上各路玩家动作不断:QQ音乐与中国音乐集团(CMC)合并重组,收了“两酷”(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酝酿半年多的阿里星球出世,大打粉丝经济;年底太合音乐并购百度音乐,加强入口优势。再算上各家内部的人事变动和调整,行业正酝酿着巨变。

高手间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播放器层面的见招拆招。洗牌之后的下半场竞争,更多是产业链的整合。

在这样的市场状态下,2016年10月,借着一系列整合后的发布会、音乐盛典,太合音乐再次浮出水面,重回公众视野。作为一度低调乃至沉寂的“隐形独角兽”,腾讯、阿里之外,太合音乐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中,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太合音乐转型记

现在看到的太合音乐集团,是2015年4月太合麦田与海蝶音乐、大石版权正式联手组建的“新型音乐服务公司”。根据当时的公开信息,整合后的太合音乐集团,成为华语音乐市场份额最大的音乐集团。

结盟的这三个厂牌,每一个都有着堪称辉煌的历史,甚至,从三者身上,不仅可以理清太合音乐的前世今生,还可以一窥华语音乐的发展史。

历史最长的是海蝶音乐。1986年成立的海蝶,早期培养或参与制作专辑的艺人:阿杜、林俊杰、蔡淳佳、陈洁仪、陶晶莹等等,都在华语乐坛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海蝶作为一家传统的音乐公司,是传统唱片时代的代表,旗下有多名优秀制作人,如易家扬、毕晓世等。在这个阶段,它是一间很传统的唱片公司,盈利模式就是签艺人,把艺人包装捧红后,通过销售CD盈利。

▲ 2015年陈洁仪签约太合音乐。

1996年宋柯创建的麦田音乐制作公司,同样致力于中国内地优秀原创流行音乐作品和人才的发掘。凭借多张内地人文经典,麦田音乐成为内地最具影响力的独立音乐品牌。2004年,麦田与当时的太合传媒合作成立北京太合麦田音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太合麦田(简称“太麦”),逐渐发展成为内地领先的流行音乐公司及数字音乐的领军者。

2007年以前的时期,都可以统称为唱片公司的时代。这期间,2002年百度MP3上线,随后2003年,酷狗音乐成立。QQ音乐、酷我音乐和虾米音乐相继在2005年和2006年上线。现在市场上的玩家,都在此时开始入局,等待新的产业形态来临。

而在2007年这一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音乐界迎来了数字时代。

彼时,太合麦田和海蝶同时遇到一个转型机遇,只不过两家公司走的路不一样。太麦转型做了无线、移动音乐,成绩有目共睹,李宇春、阿朵等很多艺人横空出世并迅速走红,带来丰厚的回报。

借助资本,海蝶在这个阶段则是做产业链扩张,做一些运营架构的尝试,改变了自身传统唱片公司的运营模式,新增了运营部、新媒体部等互联网运营部门,并开始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

现任太合音乐集团副总裁刘鑫,当时供职于海蝶,据他介绍:“2007年的时候,海蝶音乐做了融资,应该是第一家在国内融资的唱片公司。在那个时候因为有了投资,我们就扩大了在整个产业的布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影视公司。”

群雄割据

等到无线音乐的浪潮逐步退去,海蝶音乐之前的布局开始显现优势。

从当初的海蝶音乐到现在的太合音乐,时间行至2015年,海蝶音乐已经从传统形态的公司完成转型,通过产业整合去解决遇到的艺人服务、收入等问题,此时,倚靠单独做产业链上的某一点,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生态融合时代的新阶段。2015年4月份,太合音乐集团正式成立。

“那时我们想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就是把以前遇到的瓶颈、产业链上的所有问题全部整理一下,然后用融合创新、生态化的方式重新整合。”太合音乐集团副总裁刘鑫说,后来合并百度音乐,也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运用生态布局来帮助艺人、版权、在线音乐进行良性运作。

同样来到新发展阶段的其他玩家,包括2008年成立的天天动听以及2013年入场的网易云音乐,也在这个时期开始了新的整合,形成如今的局面。三足鼎立逐渐显现。

直到2016年初,此时的阿里音乐,经历了宋柯、高晓松和何炅加盟之后,正摩拳擦掌试图开辟新的业务板块。2016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大文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俞永福宣布,阿里音乐原董事长高晓松已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宋柯就任阿里音乐董事长、合一集团总裁杨伟东兼任阿里音乐CEO,这一职位任命跟阿里音乐在尝试中遇到一些问题不无关系。

千呼万唤的阿里星球成绩差强人意。加上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两个老牌播放器整合效果不佳,前者已于今年10月停服。一篇来源于虎嗅网的文章称,这一定程度上也在于版权重叠所引发的双方用户重合度升高,版权上的相对劣势似乎成为掣肘阿里音乐的关键节点。

事实上,2015年6月,酷狗控诉阿里侵权音乐作品高达数万首。紧接着2015年7月,北京非常激动文化传播公司、北京太合麦田音乐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亚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至少5家唱片公司对阿里发出义警告函,集体指责阿里音乐侵犯其拥有的独家著作权益的音乐作品。

 ▲ 太合音乐子公司(部分)。

而行业里目前拥有可见优势的QQ音乐,在合并“两酷”之后拥有最大的C端用户群,但是几个播放器的用户高度重合,在排重之后留存下来的用户多少,还需要时间去等待其内部整合。

再加上在线音乐的用户本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及QQ音乐在购买大量音乐版权的背后,是高昂的采购成本,在接下来的持久战中,战斗力会多多少少打一些折扣。

后来者网易云音乐在原创、代理、购买版权问题上面临着与QQ音乐类似的成本问题。加之没有原创生产能力,未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变数。

“人畜无害”的商业模式

回到太合音乐上来,本身它的定位就不仅仅是播放器的层面。

就像刘鑫做的阐释:“太合音乐是一个服务于音乐产业上各个环节的机构,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布局,而不是局限在C端上着力。”

艾瑞咨询2016年对于在线音乐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在线音乐用户规模达到5.0亿人,增长4.9%。庞大的用户群体却没有带来相应的营收,这也是在线音乐行业绕不开的课题。

 ▲ 中国在线音乐用户规模及增长率,2016年以后为预测。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太合音乐集团市场中心总经理司新颖认为,音乐的盈利模式从来没缺过。粉丝社群、在线广告、版权分发、整合营销、演出活动、实体唱片等等都是盈利方式。在盈利模式非常清晰的条件下,大家在短期内并没有做过度的商业化的原因,除了不能“用力过猛”要就着用户的使用习惯慢慢推进,还有就是需要有掌握产业链上下游的能力。

司新颖这样解释他理解的“用力过猛”:“我们不认为应该大力打造粉丝经济、搞应援。因为粉丝和我们的艺人、音乐公司都是共生共伴的关系,而非过度地向粉丝索取去收割。所以从太合音乐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多地希望为粉丝做服务。”

而百度音乐是用来承接太合音乐集团上下游业务的,除了之前提到的海蝶音乐、太合麦田、大石版权三大老厂牌,太合音乐旗下的音乐业务,还有郑钧创立的合音量,以及将要发力的百度音乐人,用来承载Live House业务的秀动网等等。

“太合音乐是一家人畜无害的公司。”司新颖开玩笑道,太合音乐同行业内各大玩家都有合作关系,太合音乐的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播放器及其衍生业务上,更重要是具有持续的音乐生产能力,还具备了专业的音乐理解能力和经验。

在线音乐短期内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如何把整个盘子做起来,将音乐市场真正健康地推向正轨,才是各大玩家的当务之急。

QQ音乐与CMC合并后的新公司名称已更改为“腾讯音乐娱乐(深圳)有限公司”,多了“娱乐”两个字,可以看出单靠播放器业务来整合做大音乐盘子的力不从心。

▲ 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产业链构成。

阿里方面处境类似,无论是高晓松、宋柯的”明升暗降“,还是将阿里音乐与阿里影业、阿里体育、阿里文学、阿里文学等业务并到一起,成立了大文娱板块,阿里音乐距离业务定型渐行渐远。

情怀退场,回归初心,告别野蛮生长之后,更加考量音乐公司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和内容生产能力,产业链整合逐渐倾向围绕“音乐和音乐人”这个核心推进。仅仅有资本、资源和用户,音乐产业以及音乐产业链上的公司都还远远没有到松口气的时间。

在线音乐的下半场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转载时,请注明:转载自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作者: 马艺铭@广州 。如有其它需求,请联系我们(微信号:xiaomian0504)。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