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创两年新低,明年养殖企业要全面亏损了!

生猪价格创两年新低,明年养殖企业要全面亏损了!
2017年05月14日 22:24 e公司

“一年高,一年平,一年低位行”的猪周期,让养猪企业频繁纠缠在大盈大亏的生死局里。经历了2016年最强“猪周期”行情后,赚得盆满钵满的生猪养殖户们,不得不又一次步入猪价快速下行的周期惯性里。

本轮猪价下行的周期是否已经启动?今年养殖企业还能否确保盈利?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近日多方采访获悉,生猪出栏价已跌至23个月新低,且价格仍将持续下行。不过年内,生猪养殖或仍将处于盈利区间,但到2018年,生猪养殖行业可能会全面步入亏损期。

生猪价格刷新23个月新低

春节过后,国内生猪销售照惯例进入淡季,然而今年,淡季却仅是大跌的开始。

“2017年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18.19元/公斤。春节后猪价持续下滑,目前全国均价已接近14元/公斤,部分地区已跌破这一数值。”卓创生猪分析师牛哲告诉记者,2016年,生猪价格最高点达到约21元/公斤。如今的价格较年初下滑了23%,较2016年最高点下滑了33%,已刷新自2015年6月以来近23个月的新低。

2013年末至2015年中长达21个月的亏损,让2016年的猪价上行周期来得异常猛烈。统计显示,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间,猪价从11.5元/公斤猛涨至21.1元/公斤,总体涨幅高达83.5%。

大涨之后的价格回调似乎已是必然,但这其中,养殖户人为惜售,屠宰企业压价收购,更加剧了近段时期猪价下行的速度。

“春节后是消费淡季,价格下降也属正常,但由于很多养殖户之前补的高价仔猪,不愿意低价出售,加之市场预测五、六月份或将迎来一波涨价,更加剧了农户惜售的心理。”

搜猪网负责人冯勇辉接受采访时称,正常情况下,生猪价格在三四月份下跌,但五六月份会迎来一波上涨行情。由于五六月份出栏的标猪是今年春节前出生的,冬季仔猪成活率偏低,因此五六月份可供出栏的标猪数量会下降,价格也将上涨。

今年可能会有不同,由于预测到了上述趋势,许多养殖户人为改变猪的出栏周期。本来3月份就要出栏的标猪,被一直养成现在300多公斤的肥猪。目前肥猪和标猪积压在一起,五月至六月的猪价不仅不会上涨,还可能有下降的趋势。

牛哲也称,去年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的环保拆迁政策,导致大量散户退出,规模厂看到这一契机,进行了大量补栏,而这批猪在今年一季度集中出栏,从而导致市场供大于求。

2018年以后亏损成定局

2016年全年猪价高位运行,让生猪养殖企业迎来躺着都赚钱的好日子。行业龙头温氏股份(300498)2016年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84.91%,不仅刷新了行业纪录,也使温氏股份登上了创业板首家年度净利润超百亿元企业的宝座。牧原股份(002714)同期实现了2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达289.68%。而雏鹰农牧(002477)受益于养殖板块毛利同比高达183.74%的增长,净利润也超过8.69亿元,同比增长294.29%。

然而,随着猪价下行,这些养殖上市公司的高利润很难维持下去。

就目前对养殖户的走访情况来看,市场上前期二次育肥的肥猪仍未消化完毕,农户投入太大,如今惜售心理尚在持续,所以预测今年5月份猪肉价格仍有回落空间。

牛哲称,2016年下半年农户大量补栏,当时仔猪价格在900元/头,最高的甚至达到1100元/头,而淡季时仔猪的售价也就在500元/头左右,所以短时间内,农户为了保留盈利,仍将持续压栏。但这也导致市场销售压力不断加大,价格快速下滑。

冯勇辉也认为,短期内生猪存栏量较大,价格很难上涨。今年大趋势向下,期间会有小幅反弹,反弹力度有限,时间也有限。

“今年的低点会出现在国庆节前后,到时生猪出栏价格或将接近6.5元/斤。因为此时出栏的猪都是在春季出生的,仔猪成活率偏高,出栏量将大幅提升。”

他表示,猪粮比去年同期为11.5:1,在去年五月底六月初时达到12:1的峰值。而目前猪粮比已经接近8.2:1,今年或将跌到7.5:1。不过,养猪盈亏平衡线在5.5:1到6:1之间,所以今年虽然猪价下行,但养殖户还将有盈利。

牧原股份董秘秦军表示,虽然生猪价格下行属于必然,但全年看猪价应该处于历史上中等偏好水平。2016年养殖一头猪的盈利已高达800元左右,而正常平均年份一头猪盈利约两三百元,今年应该会高于这个水平,达到400元/头左右。

雏鹰农牧董秘吴易得也认为,今年生猪价格将中位运行,虽然比去年差一点但不会大幅下跌,企业还是有利润空间,毛利或比去年下降10%到15%。

尽管市场普遍认为今年猪价仍将处于盈利区间,但2018年以后的亏损似乎也已成定局。

冯永辉表示,上一轮猪周期是5年,持续了59个月。2013年至2015年连续21个月都处于亏损期,整体平均盈利水平是115元/头。而这轮猪周期刚两年,本轮大幅盈利后平均盈利水平已达到610元/头。因为本轮猪价上涨是有史以来最景气的行情,所以整个行业资金充裕,亏损来的时候要面临的淘汰过剩产能压力较大、时间较长。所以预测2018年养殖企业将开始大面积亏损,且亏损的强度和时间要超过2013至2015年的水平。

养殖企业战略布局现分化

猪周期的规律性,让行业盈利走势相对透明。如何平抑利润,对抗周期低谷困局,也是近年来养殖龙头企业的布局核心。

目前,雏鹰农牧已形成了生猪养殖、粮食贸易、互联网、产业基金四大板块。其2016年年报显示,期内养殖+深加工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4.35亿元,占本期营业收入的56.41%,但粮食贸易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0.32亿元,占比达16.95%,互联网板块营业收入12.85亿元,占比21.09%,产业基金投资收益也有1.23亿元。

据悉,自2015年年底开始,雏鹰农牧即频繁布局产业基金项目。到2016年上半年,公司就参与主投了五份产业基金项目,涉及领域包括电竞、农业、扶贫开发等,总投资额超过25亿元。此外,2016年12月,雏鹰农牧还与“中国餐饮三巨头”之首沙县小吃展开系列战略合作,联合子公司共同出资约1.35亿元,成为沙县小吃两家合资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成功布局了产业链下游。

“目前公司的战略布局中,全产业链是重要一部分,包括对沙县小吃下游的布局。行情越差,越可以通过对下游渠道的推进来平滑利润。”吴易得称,雏鹰农牧在上一轮强周期时布局的雏牧香门店,如今已有一定市场影响。去年雏鹰农牧参与的几只产业基金,所投企业均为饲料、药品、设备供应商等,也与雏鹰形成上下游关系。公司处于强周期时抓紧布局,有助于降低在周期低谷的影响。

考虑到通过布局平滑周期因素的,还有行业龙头温氏股份。

2011年,温氏股份成立资本运作管理中心温氏投资,业务涵盖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及产业投资等各领域。

温氏投资投资总监罗月庭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截至2016年9月底,温氏投资已投资了好一多乳业、正邦科技(002157)、东亚水产、上海新农、福百盛、唐人神(002567)、杨氏果业、佛山正典、大北农等大农业企业;同时还投资了包括千和味业(603027)黑芝麻(000716)明乳业(600597)、金百万餐饮、志鸿物流、美团及大众的母公司新美大、跨境通(002640)会稽山(601579)等。温氏投资实际管理自有资金已接近60亿元,重点关注大农业、大消费、大健康、大文化以及高端智造领域,目标两三年内将管理资产规模扩大到100亿元。

不过,谋求多渠道发展并不是上市养殖企业的共同选择。牧原股份董秘秦军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公司目前仍将暂时专注主业。

长江证券研报曾透露,2016年牧原股份子公司邓州牧原、卧龙牧原、曹县牧原、钟祥牧原陆续建成达产,2014年设立的子公司亦有部分开始投产,公司整体产能大幅增长。2016年全年生猪出栏量达311万头,同比增长62.6%。

2017年1月23日牧原股份还公告称,拟分别出资2000万元在吉林省双辽市、山西省永济市、山西省忻州市、河南省商丘市等地设立四家子公司,并对通许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太康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和商水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等三家全资子公司进行增资。而早在2016年12月15日,牧原股份还审核通过了关于在白水县、海兴县、新河县、垦利县、灌南县等地设立子公司的决定,拟分别出资500万元。

“近两年牧原新建很多子公司,从功能设置上都是为新建产能配备的。目前很多大企业产能扩增态度坚决,都是出于对行业长期的看好。目前行业集中度不高,增长空间依然很大。”秦军认为,虽然养殖行业利润波动较大,但从高峰和低谷年平均下来,整体盈利还是远高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所以牧原股份没有考虑产业链延伸,仍将专注主业发展。

猪场拆迁临最后通牒
猪价难言利好

本轮猪周期进入下行通道的同时,2017年也是养殖行业环保拆迁的最后期限。春节前后,禁养区域多地政府已纷纷下发拆迁通知,南方地区生猪面临集中出清的局面。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由于环保发力,湖南湖北等地的生猪被迫集中出栏,当地猪价跌破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大型养殖企业集中补栏,环保因素带来的猪价利好也已减弱。不过,目前“南猪北养”趋势已逐步形成,对规模型企业形成利好,将有助提高行业集中度。

2016年以来,煤炭、钢铁行业的环保限产,对行业影响深远,推助了产品价格上涨。在同样高污染的生猪养殖行业,环保政策也将对行业形成巨震。

据悉在环保的压力下,2015年至今全国各省份均已展开对生猪养殖的规划,其中提出禁养区猪场要实施关闭或者搬迁。2016年4月份,农业部发布了未来五年生猪产业规划,把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这八个水网密集的省份规划为限养区,也就是说这些省份有大量地区被规划为禁养区,同时大量的猪场被拆迁。2016年12月,国务院发通知要求在2017年底前,全国所有禁养区的猪场都要完成关闭或搬迁,对各地的拆迁工作下了最后通牒。目前全国禁养区域已经超过了19个省。

2017年,全国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拆迁浩浩荡荡展开,多地政府纷纷下发具体文件,明确拆迁最后期限,补偿措施等,对当地养殖户影响深远。

“4月下旬,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湖南,开启新一轮禁养区猪场拆迁工作。部分处于禁养区的养殖户,被迫将栏内生猪出清,导致本就处于猪源偏多状态的市场再次饱和,一路拉低猪价。”卓创生猪分析师王燕洁称,湖南、湖北两地因环保压力大,无论散户还是大型猪场都被拆迁,肥猪标猪集中出栏,三分之二地区猪价已跌破7元/斤,当地主流出栏价已降至13.6元/公斤左右。

招商证券研报曾指出,2016年因环保整治而削减的生猪存栏为3600万头,2017年是禁养区关闭或搬迁的最后期限,各地政府将加大治污、拆猪场力度,清退范围也将扩大,将继续影响生猪供给。

大量禁养区农户产量缩减后,本应对整体生猪养殖市场带来利好,但事实却不然。

“规模厂觉得这么多散户被拆迁,市场供应短缺,所以进行大量补栏。据实际了解,虽然散户倒了,但规模厂的产能起来了。例如行业龙头温氏牧业,2016年就迅速扩大了产能,规模场产量同比去年至少增加了20%。所以环保因素对猪肉价格的利好已经大幅减弱。规模厂补足的量已经完全覆盖散户被拆迁的量,甚至还更大。”

生猪分析师牛哲认为,南猪北养的话,可能会让南方猪价走高。但目前全国需求疲软,所以南方猪价不会有太大增长空间。而且目前交通发达,很多地方生猪运输一天就可到达,所以如果南方成为高价区,北方生猪资源就可很快补齐,不会有太大的价差。

“南猪北养”趋势已现
行业集中度提升

《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重点发展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7省(区、市)。潜力增长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贵州。而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南方水网地区已成为约束发展区域。

“‘南猪北养’不仅是政策引导的大趋势,也是顺应资源、环保要求的必然之选。”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认为,东北地区土地、玉米资源丰富,本就是养殖优势区域。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各地区价差逐步趋于合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较低,产业转移的动力逐步增强。

事实上,大型养殖企业已展开向北布局的脚步。

2017年1月,牧原股份携30亿元在黑龙江设立年出栏200万头的规模化猪场。而早在2016年10月,大北农和金新农分别斥资20亿,进驻东北地区。同年11月,温氏股份、天邦股份和正邦集团在东三省也共规划了1400万出栏量的规模化猪场。

据黑龙江媒体报道,目前已有27个大型畜牧产业项目在黑龙江布局。如大北农、天邦、正邦等企业重资投入。《内蒙古养猪企业行业名录2016年最新版》的统计也显示,截至2016年7月,内蒙古养猪企业已经达997家。根据《2016年农牧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回顾》,在按投资额占比排名前十的省(区、市)中,南北各有5个,但北方的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的投资额占比合计达到59%,南方的安徽、湖南、广西、湖北、四川等的投资额占比合计只有27%。

“长期来看,养殖行业环保拆迁对规模型养殖企业是一大利好。”牧原股份董秘秦军认为,大型企业多年形成了成熟的环保方案及循环供养模式,对环保养殖成本可控,也成为这两年到各地发展的优势,地方政府很欢迎。

其表示,目前养殖行业分散度很高。据牧原股份的调研数据,2016年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不到4.5%,所以猪价的周期性特征短期内不会消失。此番国家加大力度规范生猪养殖,不仅将对环保起到作用,也会加快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搜猪网负责人冯勇辉也表示,国家统计的全国生猪年出栏量约7亿头,目前温氏牧业年出栏约2000万头,牧原约800万头,其他几家加在一起约一两千万头。所以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年出栏总共不超过5000万头,占比不足10%。而在发达国家,美国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的占比达到一半,欧洲屠宰行业集中度也较高。我国生猪养殖的行业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国家对于养殖行业的环保监管,除加速‘南猪北养’外,行业所需要面临的环保问题也更加严峻。根据发改委规定,新建规模养猪场环保投入比重占总投资的40%以上,投资运营成本大大提高了养殖业的入业门槛,也就进一步促使行业集中度提升。”冯勇辉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