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一击必杀:是真好,还是相对好?

投资中的一击必杀:是真好,还是相对好?
2016年08月12日 21:26 e公司

在大山倍达所创立的极真空手道里,有个精神要点是“一击必杀”,即要求运动员将力量和速度发挥到极致,在一击中打倒对手。其实,在投资中,我们也需要这种“一击必杀”的精神,即努力寻找真正优秀的标的,而不是盲目的买入一大堆一般的资产。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投资者说,某个资产前景不错、估值又不贵,可以买入。典型的例子有“这个地区的地产还要升值,趁现在买入还来得及”,“这个股票估值在行业平均水平、基本面有爆发迹象”,等等。

但是,这种投资充其量可以算是“相对的好”,并不能算是“真的好”。也就是说,这种投资的好,只是建立在和一些比较差的投资的对比之上的,而并不是几乎可以一击必中的机会。这和50元的纸币虽然比10元要好,但是还是比不上100元的,是一个道理。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缺乏足够等待的耐心、以及搜索的细心,去寻找真正好的机会,而是在觉得一个机会相对还算不错以后,就迫不及待的买入。结果,他们并没有等到最优秀的机会,而把自己的现金白白的浪费在那些一般的机会上。

这里,就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一个城市某个地段的房子附近马上要通地铁,看上去还不错吧?可是这间房子的房价却可能是年租金的50倍。一只A股的股票前景不错,估值15倍市盈率,看起来还不错吧?可是如果香港有类似的股票,估值却只有5倍呢?

现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虽然已经达到2.7%,但有可能下降到2.3%,听起来还不错?可是40bp的空间,真的能算是很大吗?难道我们找不到比它更好的机会吗?分级基金A端的价格似乎在资产荒和利率下行的双重利好下一路上涨,可是现在它们1元左右的价格,和1年前0.75元左右的价格相比,又怎么样呢?

所以,如果想取得超凡的投资回报,投资者就需要超凡的投资机会。也就是说,投资者需要找到“真的好机会”,而不是“那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机会”。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我们也知道真的好机会非常不错,可是这样“又好又便宜”的机会真的会来吗?这里,就牵涉到一个资本市场的特质:严重的不稳定性。

按乔治•索罗斯先生的理论,资本市场天生存在不稳定性,而这是由于人性本身存在的认知缺陷导致的。也就是说,“天生稳定的、均衡的资本市场”,其实是不存在的。

当看到马路上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时,家庭和公司里有人为了琐事争吵时,我们就应该理解,这个世界是有多么的混乱和不完美。而这种混乱和不完美,迟早会体现在资本市场里。它们极端的显现状态,就会造就极端的价格:也许是极端癫狂的泡沫,也许是极端完美的机会。

所以,沃伦•巴菲特先生经常在自己的投资组合里保持大量的现金,并以此获得了更加丰厚的回报。这绝不是因为他认为现金在长期能跑赢自己投资组合中的公司股票(实际上巴菲特十分肯定的认为,现金是长期最糟糕的资产之一),而是因为他明白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会持续不断的给他带来完美的投资机会,使他有机会“一击必杀”。

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几年的资本市场:2011年和2015年的分级基金A端、2013年下半年的长期债券、2014年的A股、2016年上半年的H股,都是类似于这种可以让投资者“一击必杀”的机会。它们的价格已经足够低、基本面也足够好,同时市场上都是哀鸿遍野、几乎没有人盈利(这也就意味着很难再有卖盘)。这样的机会居然在6年里出现了最少5次,这难道不足以说明些什么吗?

可惜的是,在这些机会显现的时候,大部分投资者已经不能再做有效的买入了,因为他们的精力已经分散消耗在了之前那些“不那么坏”的机会上。只有那些对资本市场不稳定性有充分了解、进行了足够耐心准备的投资者,才能在这种时候一击即中、一击必杀。而他们长期的优益回报,也就在这些频频出现的“极端事件”中逐步累积。(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微信公众号:莲花财经(ID:lianhuacaijing)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