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再思能源互联网

回望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再思能源互联网
2016年09月12日 20:40 能见Eknower
编者按:尽管很多人认同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但这一能源互联网前景似乎还远隔千山。8月31日,2016首届中国能源互联网峰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范必作了主旨演讲,他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但还没有改变能源,实现能源人对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关键是让能源回归一般商品属性,在演讲的最后,他以一位老者谈论信息产业的文章结尾: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跨越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没有突破的可能,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心。客观审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能够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有理由期待一种孕育中的突破。 今天推荐老者2008年写就的文章:《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全文较长,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可获取完整文章,以下为节选部分。从节选部分可以看出,政府助推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加大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关键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把“路”铺好之后,路上开什么样的车、车怎么开才更有效率,政府能帮的忙并不多,需要企业根据已有的规则思考创新之道。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的大机器工业时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以电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席卷全球,使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从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

(有删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近20多年来,信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开放发展的道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初步满足人民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一)国家战略决策引导产业发展 我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注重研究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势和趋势,把握发展规律,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不失时机地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出台鼓励政策和措施。这对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1983年,国家决定加快发展电子工业,提出到2000年电子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三番,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4%提高到 3%左右。 1984年,进一步明确“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 18字发展方针。适时将消费类电子产品作为发展重点,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到 1990年,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值占电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 50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集成电路、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基础类和投资类产品发展。与 1980年相比,1990年电子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 7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将电子工业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思想。相继出台了促进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产业政策,启动实施了数字程控交换机国产化、“908”和“909”集成电路等专项工程。在市场需求带动下,微电子产业、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全面发展,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到2000年,代表技术水平和较高附加值的投资类产品的比重接近 40 %。实践证明,国家的战略决策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2000年,电子工业的规模远远超出了 1984年确定的目标,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并且强调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2001~2007年年均增长率近30%;许多信息技术产品产量也位居全球首位。  (二)市场化改革再造微观机制 电子工业是我国较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领域之一。从建国初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子工业企业大都置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1986年,电子工业率先进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实行政企分开,下放中央企业,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有力地增强了企业活力。 1992年,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电子工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逐步从部门管理走向行业管理。通过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发展环境,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在竞争中蓬勃发展,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本土大企业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百强企业第1名的收入达到1400多亿元,比1987年第1名的收入提高160多倍,前3家企业销售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 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市场体系的逐渐成熟,形成了有效的微观发展机制,主导着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历史上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彩电企业共有57家,没有一家达到合理经济规模。而目前,仅前5家彩电企业的销售收入就达到全国彩电销售总量的70%,我国彩电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全球第1位。通信设备制造、个人计算机、电子终端及其外部设备等企业迅速成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随着微观经济活力增强,一批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发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其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就业人数等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80%,一批新兴产业聚集区正在形成。  (三)开放促进外向型转变 电子工业是我国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工业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截至2007年底,信息技术产业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600亿美元,列入世界《财富》500强的跨国信息技术企业已全部在华投资。 信息技术产业是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加快对外开放是弥补国内资本缺口和提升技术能力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产业的对外开放起步于技术引进和“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随着外商在华投资逐年增加和产业配套能力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持续高重从1989年的23%提高到 2007年的近 60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信息技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主要通信设备制造机器、个人电脑制造企业、电信运营商等跨国经营和资本运作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富有活力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开辟融资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和发展新型业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四)技术进步跨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受经济实力和技术积累所限,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主要采取跟随战略。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十分重视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从集中投向科研院所扩大到创新型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和技术储备能力稳步增强。经过多年努力,通信、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等领域科技进步取得了较大突破,数字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字集群通信、光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其中,我国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TD2SCDMA已成为第3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万亿次大规模计算机系统、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等迈入国际前列;通用CPU等一批中、高端芯片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90nm、集成度超过3000万门,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我国相继研发成功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支持了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国产中间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杀毒软件等已经具备与国外产品竞争的实力。

(五)军民结合推动产业发展 建国初期,电子工业以军为主,研制出一大批通信、计算机、雷达、侦察、电子对抗等电子装备。经过“一五”到“五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产业门类较为健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电子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子工业加速向民用转型,一批企业开始生产电视机、录像机、音响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以军为主逐步转为以民为主,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和装备基础。 上世纪90年代,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国家及时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工程,军事电子企业完成了一批满足急需的重点信息技术装备研发,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形成了军事信息技术装备的研制体系。军用元器件、软件等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部分民用信息技术企业开始承担军工科研生产任务,促进了军用与民用信息技术科研和生产的共同发展。  (六)产用结合拓宽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不断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出贡献。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也推动着产业的繁荣发展。近十几年来,通信市场的巨大需求,促进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无线、有线、交换、传输等领域的全面突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性能全面提升,网络规模、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数均位居世界第1位。国家信息化建设和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为信息技术产业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金卡、金关、金税等“金”字系列工程相继启动,政府部门一批重要业务应用系统陆续建设并投入使用,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直接示范。1993年,金卡工程开始实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联卡已发行16亿张,行业性的智能IC卡累计发卡总量达40亿张。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为国产网络交换及核心路由设备提供了广阔市场;地质、勘探、气象等复杂计算的需求促进了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电力等行业的升级改造,推动了自动控制、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集成和应用。 尽管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高端芯片、核心软“倍增器”、件、关键元器件以及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绝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大部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由国外企业掌控。一些失时机地实现信息技术产业新跨越。这是新时期中核心技术、产品和装备依赖进口,制约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发展。 (2)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值链低端,加工组装比重较高,经济效益较低。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弱,缺少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3)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大都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的总体策略,特别是一些行业和部门并未从流程再造、市场响应、决策分析等方面深化应用,限制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各类用户普遍倾向于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服务,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维护、应用与生产脱节的现象,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对国内产业发展的有力拉动。同时,国内产业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满足应用的需求。 (4)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风险投资没有完全建立,企业资本积累较少,产学研依然脱节,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不够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行业垄断、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等体制障碍,制约着网络、产业和应用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前瞻性的总体战略研究仍显薄弱。 (有删节)

结语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跨越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没有突破的可能,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心。客观审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能够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有理由期待一种孕育中的突破。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我国一定能够跻身于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强国之列。

阅读须知:欲读完整文章,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    END    /回复“关键字”阅读更多▼▼▼能见路演丨光伏丨能源互联网售电丨充电桩丨无线充电丨E.IF电动汽车丨电池丨石墨烯丨区块链丨节能智能家居丨高空发电全球首辆矿用自动驾驶卡车在地下1320米深处行驶了7公里 韩英铎院士: 能源互联网破电网黑洞革效率命

   长按二维码下载能见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