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NO WAY

巴菲特说过,投资最重要的三点,一是保住本金,二是保住本金,三是记住前面两点。对于保守和稳健型的人而言,“保本”类产品无疑是一种福音,如果保本的同时还能有更高的收益,那就没得更好了。

一、

前几天,证监会强制要求保本基金改名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连带责任机制。证监会的解释是

“避免误导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极端情形下仍存在投资本金损失的风险,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预期。”

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保本基金并不是无条件“保本”的,比如在期限上,投资者只有在基金的认购期或者规定的申购期购买,并且持有一个保本周期才能享受保本的待遇,如果中途赎回,基金公司则不承诺保本,还要支付相当一部分的赎回费。

而且市场已经变了,保本基金想不亏本也变得有点吃力。有报告说自2016年以来超过四成数量的保本基金处于浮亏中,早已打破了刚性兑付预期

加上“保本”二字的市场吸引力比较大,很多鱼龙混杂的产品掺和进来,有欺骗投资者的嫌疑,为整顿市场,监管机构索性一刀切。

二、

除了保本基金,细心的朋友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应该会发现:不少承诺保本的产品收益比非保本类的高,难不成银行理财打破了“收益越高风险越高”的投资定律?

说到底这也是银行的营销伎俩。

首先说明一下,保本产品是分保本保息和保本浮动收益两类的。

  • 很多时候打着保本旗号的高收益产品,其实是“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保本不保息。其宣传的是浮动收益中的预期最高收益,这可不等于实际收益,结果往往是达不到预期的。

比方说一款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宣传的收益率为13.4%,那么在理想的情况下(没有亏损、利益最大化等),到期你的收益率就能达到13.4%。然而这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到最后可能就是百分之三、百分之一点多的收益,只给你承诺保本。
  • 另外,我们还看到一些“非保本类”的产品,比如银行宝宝类(货币基金)产品,虽然他们承诺的也是“不保本不保息”,收益比较普通,3-4%左右。不过投资买入后资金的去向有隐性担保,比如银行间拆借,这类投资没有打破刚兑,最后投资者基本都能拿到产品承诺的收益。

所以说“保本”两个字真心是套路,大家在选择产品时,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一定要看清楚是否保本保息,看清楚合同上承诺的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率还是固定收益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