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扔了个“王炸”!

央妈扔了个“王炸”!
2017年02月22日 13:54 淘金理财网

一石激起千层浪!昨晚,一份传说中由央行牵头的文件,让整个资管圈骚动。

这份在各类资管机构人士朋友圈流传的文件,据说与统一各类资管机构监管口径有关,重点包括:

监管范围

包括但不限于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

主要内容

打破刚性兑付,不得开展表内资管业务

针对当前各类资管产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刚性兑付情况,新规特别提出要打破刚性兑付。刚性兑付的存在,强化了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扭曲资金价格。比如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导致实质为银行负债的理财资金被转移到了表外,以此规避了计提资本和风险拨备。

新规强调,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收益和风险均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限制非标资产投资

明确禁止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及其收益权”,但允许发专门产品,投资于其他非标产品,需要限额管理、禁止期限错配,逐步压缩非标资产规模。

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规避信贷规模管制,降低资本消耗和拨备监管等压力,借助信托、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投资非标准化债券类资产(非标资产),实现表内外资产转移,导致非标资产迅速膨胀。虽然目前央行已经将表外理财产品纳入广义信贷测算范围,导致非标资产的规避监管功能逐渐下降,但收益权、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投资占比最大的非标资产业务仍是实现信贷出表的主要渠道。

因此,为防止金融机构借助资产管理产品规避资本等监管约束实现表外放贷,催生影子银行风险,新规直接禁止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非标准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及其收益权”,已经投资的纳入金融机构的合并财务报表范围,进行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并在过渡期内进行清理规范。此外,新规也允许具备评估和管控非标资产风险能力的金融机构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上述之外的其他非标资产,但也提出限额管理、禁止期限错配等要求,控制并逐步缩减非标资产规模。

统一杠杆要求

对于结构化产品,优先份额/劣后份额的杠杆倍数分别为固收类3倍、股票类1倍、其他类2倍。对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总资产/净资产设定140%和200%的限制。对单只产品,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总资产。

在当前资管产品中,不同资管产品的杠杆要求并不相同。银行理财、公募基金、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总资产/净资产比例一般为140%,个别为200%。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保险资产支持计划并没有分级杠杆的限制。也因为这个差异,部分银行理财资金借道其他机构投资结构化分级产品,以规避自身不允许做结构化设计的要求,提升了杠杆率。部分结构化资管产品借助信用债质押回购等方式循环放大杠杆。

新规要求结构化资产管理产品根据所投资资产的风险限定杠杆倍数(优先级份额/劣后级份额),投资于同类资产的产品适用统一标准,固定收益类、股票及混合类、其他产品的杠杆倍数分别限定在3倍、1倍、2倍。

同时,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应当设定负债比例上限,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负债比例上限,对公募和私募产品的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分别设定140%和200%的限制。为真实反映杠杆水平,强调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计划的总资产。

消除多重嵌套

多层嵌套的资管产品通常以银行作为主要的资金提供方,信托、证券、保险、基金、基金子公司等作为通道,各类结构化信托、资管计划嵌套其中。典型形式包括银行互相购买理财产品、银行借道信托发放信托贷款或转让信贷资产、银行委外投资、定向通道业务等。

多层嵌套导致底层资产难以穿透,拉长了资金链条,增加资金体内循环和融资成本。大量结构化产品的嵌入,使杠杆成倍聚集,加剧了整个资管业务链条的风险集聚。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规严格禁止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其他资管产品,但鉴于基金中基金(FOF)、管理人中管理人(MOM)以及金融机构一层委外投资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其给予禁止例外,但规定被委托机构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同时,禁止金融机构提供旨在扩大投资范围、规避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

统一资本约束和风险准备金

为有效应对操作风险或其他非预期风险,消除标准差异,新规统一要求金融机构按照产品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产品余额的1%时可以不再提取。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弥补因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违反资产管理产品协议、操作错误或者技术故障等原因给资产管理产品财产或者客户造成的损失。

建立综合统计制度

为了实现对底层资产和最终投资者的穿透识别,新规拟由单一监管部门统筹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工作,拟定综合统计制度,建立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过渡期数据报送模板。金融机构同时向该负责统计的部门和其对应的监管部门报送信息。

由单一监管部门统筹资产管理统计工作,是为了解决当前各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产品信息进行统计时在口径、方法、频率以及系统构建上存在差异,难以通过简单合并反映行业全貌以及开展穿透式监管。

组织实施

“新老划断”,对金融机构已经发行的产品设置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不得发行或续期违反该规定的资管产品。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证券报记者尚未证实这份文件的真实性,但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整个资管圈都为之骚动了!有图有真相,记者朋友圈已然被这份传说中的文件刷屏。

有信托公司管理层人士在朋友圈里说道:策无略无以为持,计无策无以为施。全系统监管政策的接连落地是稳中求进总基调的要求,也是防止“监管大年”向“风险大年”切换的应有之义,唯有创新、谋变和加班,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

有资管业务人士认为:现在市场已经不存在刚性兑付的问题了,出了问题资管机构选择兑付那是综合利益考量的结果!监管机构应该严格对违规机构和行为的问责,并且建立合适的市场退出机制,把是否刚兑交给市场。

也有资管小伙伴们认为,资管行业资本金及业务基础大、投资管理能力强、ABS及标准化产品能力强者“胜or剩”。

刚性兑付有望打破

兴业证券研报分析,此举将带来三重影响:

1、有利于打破资管刚性兑付,有助于推动资产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

2、通过提高成本,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快速扩张形成影响,体现监管层降杠杆的意图。

3、通道业务成本提升,通过通道业务加杠杆的模式将明显受压缩。

此外,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监管层内部正在酝酿有关规范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的规定,考虑将不同种类产品的杠杆率趋于统一管理。业内人士认为,统一杠杆+穿透式核算,意味着通过不同产品之间的加杠杆套利方法或将因此走向终结。

“资管热”明显降温

第一财经援引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观点指出,部分资管机构从维护自身声誉出发采取了固定回报、隐性担保等经营策略,虽保障了当期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但偏离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恶化了行业运行环境,积聚了行业风险。

央行近日发布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专门探讨了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的的改革。报告认为,表外理财业务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表内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存在监管套利等问题。

实际上,自去年年中开始,被市场称为“新八条底线”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后,“资管热”就已经明显降温。

更有资管人士感慨:这岂止是王炸,简直是“妈炸”!

是呀,要知道,在分业监管的格局下,资管行业各类机构虽然干的是同一码事,但监管标准却差异较大。而如今,可是要验证了那句老话,果真要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让我们拭目以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