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看低风险理财产品的风险?国企信用债给你上一课

小看低风险理财产品的风险?国企信用债给你上一课
2016年08月03日 11:14 融360理财

  “投资有风险”,说得其实没什么意思。投资人对这句话的认知一般只建立在自己的投资经验上:股市有风险谁都知道,没谱的大盘说跌就跌;P2P网贷有风险谁都知道,弱小的平台说雷就雷。

  切肤之痛让投资人对高风险理财产品的风险深有体会,甚至盲目夸大;而对低风险理财产品的风险则认识不足。譬如互联网宝宝,谁都知道宝类理财是基金,不保本,可大多数人还是把它当作高息活期储蓄来用;再如国债,有国家信用做背书,安全性自不必说,但很多人忽略了国债是债券,而债券在理论上是不能保本的。

  当然,互联网宝宝至今还没出现亏损第一例;建国后国债兑付也尚未出过问题。就这样,投资人在号称有风险却从没遭受过风险的理财产品这里养成了一些思维定势,并把思维定势运用到极少数非常安全的理财产品之外,然后不可避免地赔钱了。

  这样的例子绝不少见,融360小编今天就先说一说最近正处于风口上的信用债违约事件,以及因此被狠狠打脸的“央企信仰”和“国企信仰”。

  据报道,截至2016年8月,中国信用债市场有近250亿元的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其中将近七成来自央企和国企。2016年的违约事件涉及民企9家、金额28亿元;涉及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国企6家,金额却达164.7亿元之多,占违约总金额的66.5%。

  250亿的数目虽然庞大,但对于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却很有限。因为在信用债市场参与者中,个人投资者占比非常低。然而融360小编认为,虽然因此赔了血本的人不多,但央企和地方国企竟可能成为信用债市场最大的“雷区”,这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关于违约原因,官方给出的诸如宏观基本面因素、大背景不好、全球外需下降、贸易下滑、周期性行业萧条、国企结构性问题等无甚可讲,然而一位证券分析师的话却一针见血:“我们给一些央企子公司的评级是比较高的,这其中隐含了其母公司的信用。但实际上,有时候是要区分来看。”

  许多投资人根据思维定势,把“中字头”企业统统视为央企,想当然地为之幻想出央企的信用背书,但实际上,违约的“央企”之中,不乏央企的子公司、分公司,综合实力和偿还能力可能落后母公司几个重量级。

  如果说这算不上是对“央企迷信”的打脸,因为违约企业毕竟不是母公司,那么在违约后的债务处置环节,部分央企和国企则彻底辜负了那些迷信着他们的投资人。

  “当国有企业一旦出现违约,债权人所面临的风险其实比一般民企还要高。”诚如专家所言,民企由于需要发行债券融资,声誉关乎生死,因此会极力避免违约,很多民企股东不惜变卖资产兑付债券。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如何进行违约的处置,都依然在观望。

  ——赔得起,但是有必要赔吗?

  所谓国家兜底,该兜的兜,不该兜的则不会兜。典型的思维定势体现在:因为国家为银行储蓄存款兜底50万,就觉得国家也会为本来就不保本的国企债券兜底;因为国家给国债做信用背书,就觉得国家也会信用债做信用背书。君不见部分违约国企提出的“债转股”解决方案,投资人不买账,国家也不买账:国家或有国家背景的金融机构没理由把企业的烂账认下来。

  融360小编说这些,并不是想强调低风险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很可怕,借此劝小伙伴们不要投资理财,而是认为理财时有必要打破思维定势,理性看待风险和盈亏。

  很多投资人理财时赚了钱就当是走运,赔了钱就骂是骗局,觉得投资理财高深莫测,除了运气之外什么也靠不住。这让融360小编想起一个段子:

  “信任就像一张被揉皱的纸,再努力抚平都不可能恢复如初。”

  “用水胶带,喷水,绷木板上,晾干后比原先还平——做不到只是知识不够。”

  理财时可以凭真才实学取胜,做不到,只是因为知识不够。理财是科学而非玄学,没那么多约定俗成的感性规则,更容不得迷信。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最历史悠久的货币基金就曾跌破面值;未来,国内的银行可以倒闭,可能出现形式上的存款负利率——当越来越多的约定俗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铁则变成过去时,思维定势不打破,钱罐子就要被打破。

  理财产品风险再低也有风险,赔钱时不免想想:在资本游戏里,此消彼涨是常态,有人赚就有人亏。如果所有人都通过“钱生钱”赚钱了,那么赚的恐怕不是钱,而是泡沫。

2016融360网贷评级第二期已经出炉!想知道最新的P2P平台评级?到融360财秘(微信号:rong360licai)回复“评级”即可获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