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热过后 带给我们哪些冷思考?

​滴滴热过后 带给我们哪些冷思考?
2016年12月29日 12:00 第一观点

随着网约车细则的纷纷落地,以滴滴为代表的一阵网约车热潮已经渐渐退去。

从今年网约车新政公布开始,就不断出现网约车司机逃离滴滴平台的消息。例如今年新政刚刚公布之时,一位一个月之前与某咨询服务公司签订了租车协议的网约车司机称,“当时他们向我承诺,可以月入过万,还有营运资格证,并能保证优先派单。”在交纳了部分款项后,这位先生确实是如期领到了车,但在注册滴滴快车司机时,却遇上了“新政出台”,而他因驾龄未到三年不能完成注册。结果就是这位司机仍然需要每个月继续缴纳各种费用,而不能从事滴滴快车业务。而这位司机也陷入了与该公司协调解决的尴尬状态,原本月入过万的一场美梦还没开始就破灭了。

与这位司机有相似遭遇的网约车司机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数是被“月入过万、营运资格证、优先派单”等条件所吸引,而实际情况却是“无法从事业务,还得每月白交钱”,或者“运营三个月,亏损超一万”。如此看来,网约车司机上演的一场大逃离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场如大跃进般的网约车运动,能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谁杀死了滴滴们?

并不是大力鼓吹什么“已死论”,滴滴自然没有死,只是最初大力提倡共享经济模式的滴滴已经死了。作为出行市场的巨头,滴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有关共享出行的美好的故事,也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关于共享出行的希望。而现在看来,滴滴只是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美好的故事而已。

滴滴也曾经辉煌过,成立仅四年的时间,就成功进行了10轮融资,总金额超过65.6亿美金,创下了非上市公司的记录。在这一点上,滴滴是成功的。但是因为一直没找到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滴滴并没有给投资者相应的回报,而滴滴也只能不断开拓出新的业务点以博取投资者的信任。如此进入恶性循环……

互联网的模式带给创业者许多机会,依靠概念融资成功的事件屡见不鲜。正是因为传统企业的一成不变给了互联网企业可乘之机,就如当时弊病百出的巡游出租车行业,滴滴的出现就直戳巡游出租车打车难的痛点。互联网企业依靠低价挑战传统企业的例子已不是少数,例如手机行业的小米,电商界的巨头阿里,而滴滴也曾一度被认为将成为出行领域的下一个阿里。

滴滴一开始深受乘客赞扬。打车没有起步价,经常有优惠券可领,乘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花着比巡游出租车更少的钱却享受着比巡游出租车更好的服务。但是后来,滴滴为了盈利不得不提高价格,乘客自然开始不买账,对滴滴的褒扬也随着价格的不断提高渐渐减少。滴滴涨价后不仅价格已经超过了传统巡游出租车,但效率以及态度也却大不如从前。乘客为何还要选择滴滴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碑变差了,想要挽回很难。

其实,滴滴们之所以出现,有其必要性,但市场不允许滴滴这种运营模式长久推行下去。因为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传统巡游出租车行业,滴滴都严重触碰到了它们的利益点。滴滴给不了投资者回报,又对传统巡游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威胁过大。

下一个滴滴还会出现吗?

共享出行这顶帽子随着商业利益的渐浓,滴滴已经不能够再戴下去了,然而人们对于共享出行的探索从未停止。但是现在人们对于共享出行的关注点,已经从滴滴身上转到了单车出行领域。

目前的共享单车,就如当年的共享汽车般,正处于投资者的疯狂布局阶段。例如目前玩得最火热的ofo与摩拜单车两家。ofo共享单车一年之内完成五轮融资,摩拜单车也顺利完成了C+轮融资。背后有强大资本支持的他们目前曾在公开场合说目前不考虑从盈利,而是继续加大单车投放量以抢先覆盖市场。摩拜单车计划2016年底前将在上海完成10万辆的投放规模;而ofo也不甘示弱,目前已进入全国 21 座城市的200 多所高校,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白领聚集地,单车投放量已超过11万。

这滴滴当时赢得最后胜利方式很像,即依靠大量烧钱赢得市场。也正因如此,在共享单车领域,很可能就会出现下一个滴滴。

共享出行在当下实现有多大阻碍?

然而,出现了下一个滴滴之后呢?会不会又如滴滴一般迅速死去?

其实,在这里质疑共享经济概念本身正确与否并无太大意义。共享经济并不是某个人提出的,而是存在于各行各业。共享经济经常被解释为: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算起共享出行这个概念,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当年滴滴快的和Uber在打车市场的烧钱大战使这一概念火了起来。而直到目前为止,对共享出行模式进行探索的也不止一家。汽车共享、单车共享,越来越多的入局者都想要摸索出一种共享出行的正确模式。

然而,无论是滴滴被规则所约束,还是共享单车仍然找不到一种正确的模式盲目进行铺量竞争,都说明共享出行的实现有诸多不可能。

首先是商业利益阻碍了共享出行的发展。共享经济已经不是新概念了,其本质是激活闲置价值,对于共享出行来讲,就是挖掘闲置出行资源。网约车是打着共享经济的名头出现的,然而网约车目前的运营模式已经脱离了共享闲置的概念,而沦为一种私人领域的交通工具,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黑车”也借着网约车的名字得到了洗白的机会,网约车再谈共享二字已明显不合时机。

其次是人们的价值观达不到共享经济能够落实的要求。例如共享出行领域,人就是最大的一个变量。例如顺风车,其实是最贴近共享出行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很简单,就是顺路带对方一程,并从中获取低于快车的费用。对于提供方和需求方都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买卖双方能否做到足够尊重对方就成为一个最大的不可控因素,通俗来讲就是人的素质。因为顺风车与快车不同,快车是绝对为买方服务的,然而顺风车车主与乘客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乘客抱着出了钱就应该享受到所有便利的心理,这笔买卖就会不欢而散。再例如目前处于风口的共享单车,开锁后走几步就结束用车,车停下来之后故意不锁,把记住密码的车藏起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虽然信息化时代给予了共享经济能够实现的渠道,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相信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善良的。话虽如此,正所谓无流血不革命,共享经济这场革命不会停止,接下来还会有千千万万个革命者入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