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思考:新三板暂不需要设置财务门槛的三大理由

冷静思考:新三板暂不需要设置财务门槛的三大理由
2016年08月04日 19:03 掘金三板

前段时间,各种媒体纷纷炒作股转将提高新三板企业挂牌门槛的话题,炒作的基础主要源于全国股转系统的这样一句话:为适应市场发展和自律监管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国股转公司正在对包括挂牌准入条件在内的各项业务规则进行梳理和评估,进而根据市场发展和监管实践需要进行调整完善。

正是因为这句话,尤其是这里面的“包括挂牌条件在内”这八个字,让各路媒体炒作消息满天飞。然而,在7月21号“2016中国新三板高峰论坛”上,全国股转系统副总经理隋强表示:“对于新三板门槛,市场有误解。新三板是市场化机制的市场,因此股转公司是支持和鼓励证券公司基于自身业务利益考量形成有自我偏好的明显准则。”我们冷静思考,其实新三板肯定是暂不需要设置财务门槛的。

层次定位决定新三板不需要设置显性门槛

由于新三板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新生的市场,市场人士已经习惯了用A股的思维来看新三板,也习惯了用A股的水平来要求新三板:从流动性到融资,再到准入条件。但是,我们切不可忘了新三板的定位: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环,而且处于“三”这个位置,即在一板(主板、中小板)和二板(创业板)之后。有了这个定位,我们就不能用和A股等同的思维来看新三板。

A股已经有了显性的市场门槛和更高的隐形财务门槛,这种门槛不仅使得很多企业为了寻求上市而不惜冒财务造假之风险最后给广大股民造成巨大损失,譬如最近的欣泰电气造假案,而且使得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赴海外上市,譬如BAT和京东等。新三板现在已经吸引了不少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和其他高科技企业,如果按照传说中的设置1000万的营收标准和3000万的净资产标准,那么一大堆模式很好,前景不错的互联网企业可能被拒之门外。

所以,我们认为像A股那样设置显性的一刀切门槛显然是不合适的。关于这一点,早在2014年8月份,股转公司董事长杨晓嘉就明确表示,新三板挂牌不设财务门槛。

至于说某些券商自己设置门槛,正如隋总所说,这是市场化的选择。去年12月份,某券商投行人员就对掘金三板研究中心说过,我们选择给新三板企业做挂牌推荐时会优先考虑那些将来有较大可能冲刺A股的企业,所以对候选企业的财务等方面还是会有一些考虑的,要不然还不如专门做A股,要做就做大单。

创新层已经是一道非常高的门槛

事实上,前不久的正式分层已经给新三板企业进行了一次财务门槛的设置,只是这种门槛设置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让那些不错的企业进入更高的层次,将来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掘金三板研究中心在2016年5月25日的文章《财务要求不逊色于创业板的新三板创新层,如何比拼创业板》中指出,从单个指标来看,创新层对挂牌企业的财务要求居然比创业板还要高!例如,创新层标准一要求最近两年平均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实际上最近两年累计净利润也就是4000万元以上,而创业板要求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

现在已经有200多企业在分层的情况下依然选择IPO离开新三板,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再动不动设置个一刀切式的显性门槛,以后谁还敢来新三板?新三板又该如何履行为中小企业尤其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服务的诺言?

再分层还会设置门槛

事实上,现阶段的分层只是第一步,全国股转系统官方也曾指出,未来还会进行再分层。事实上,未来的再分层将会是对新三板财务门槛的再一次设置,如果现在就一刀切式地将挂牌门槛推高,那以后再分层的时候还怎么玩?顶层和二层的门槛怎么设置?难道要把顶层的门槛推到和主板上市相同的层次?如果顶层门槛推到主板上市财务门槛层次,那新三板顶层还会有企业吗?我们相信高层绝对不会把资本市场的“宝”(政策利好)全部压在新三板身上,这样对A股也不公平。

再者,从文化的角度考量,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了数千年,儒家文化讲究的一点就是不偏不倚,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显然与中庸思想相违背。所以,我们不能看到一点说法就断章取义,走入极端。我们永远要记住两点:第一,新三板是A股的小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第三层次而不是和A股平行的层次;其次,不偏不倚的改革才符合历史潮流,否则必然面临失败。

研究员 洞庭烟雨

(本文为掘金三板研究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正文前署名,否则视为侵权)

掘金三板,新三板的投融资者都在这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