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树挪死人挪活——我对甘肃一家六口死亡悲剧的看法

王福重:树挪死人挪活——我对甘肃一家六口死亡悲剧的看法
2016年09月14日 10:24 功夫财经.

树挪死人挪活:我对甘肃一家六口死亡悲剧的看法

■ 文 | 王福重 有硬功夫的经济学教授

阅后即焚

这个惨绝人寰的事件,是环境造就的,而且有其必然性,这个环境就是农村的落后。

城里的特点是,因为人多,分工细密,原来没用的人,也变得有用,能找到糊口的饭碗。

树挪死人挪活,为了避免类似悲剧,让农民脱离苦海进城吧,对于极端贫困地区,强迫一下也是必要的。

2016年8月24日下午,甘肃省康乐县景古镇阿姑村,一位年轻的母亲杀死4个孩子后,服毒身亡。不日,该女子丈夫再次服毒身亡。这消息骇人听闻,毛骨悚然,但它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看媒体上各色人等的评论,一边倒同情死者,进而慨叹人命如蝼蚁。

这不是一点都不可以理解。但我们首先不该是谴责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而且一下就杀死四个天真无辜儿童的凶恶母亲吗?

悲剧是怎么发生的,没有头绪,因为人都不在了,也许永远不会有真相。但我们先排除家庭矛盾、感情伦理这样的导火索。如果这样,事情就简单了。

这个悲剧,社会应该进行的最大的反思是什么?

有人说,穷困容易导致类似极端事件的发生。这个家庭差不多家徒四壁,而且是破败的四壁。但是,远不至饿死的地步,在已经解决温饱的今天,要饭总能要得到的。新闻提到,这个母亲还有一身红色运动服,应该还没到绝境。穷不是主要原因。

也有人说,因为村民和村干部冷漠,低保被取消,以及乡镇政府的不作为。这也有道理。但受了欺负,就挥刀屠戮亲生骨肉,是何道理,冤有头债有主不是?

我以为,这个惨绝人寰的事件,是环境造就的,而且有其必然性,这个环境就是农村的落后。

中国农村是以血亲宗族为基础的,即使经过历次革命和运动,也难以撼动,毕竟几千年了。在农村,得势的人,活的很滋润,受歧视的,好比身亡的这家人,就只有悲哀了。什么上边的政策,到村里都会变异,甚至面目全非。受欺负,又得不到同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哪个村子没有呢。

农村的资源就是土地,贫困地区,更是活命本钱。土地规定按人口平分,但村里头面人物有决定权。如果做点手脚,克扣些,保不齐就把一家推到生死地带。

想象一下,如果这一家进了城,就完全不一样。凤姐说了句粗鄙但接近真理的话,她说,哪怕当妓女,也比饿死强。城里的特点是,因为人多,分工细密,原来没用的人,也变得有用,能找到糊口的饭碗。在城里摆地摊、烤白薯、送外卖、搞装修、端盘子、工地搬砖的,原来不都是农民吗,在村里是没有这些营生的。城里有新生活,更广大的新天地。在那里是蝼蚁的,在这里是宝贝。

城市和农村的最大区别是,打掉了血亲和宗法,再落后的城市,也总有点现代文明的影子,欺负人,不会如农村明目张胆,总有点底线。城里也有极端悲剧发生,但概率低多了。城市文明,经常表现为自尊和互相尊重,这位母亲,杀死自己的孩子,也许认为自己有这个权力,而且是为子女好。这样的愚昧,城里人罕有。

同情心虽为天生,但城里人相对更善良也更富同情心,很简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也许同村的人,还以为这位农妇是好人,但文明人看,她是地地道道十恶不赦的坏人。不要总说农民更厚道,这没有道理的,那只是一种未开化的表情。

改革开放到今天,几亿农民实际离开农村。但是出于习惯和种种误会(如粮食安全等等),农民进城还受到各种掣肘,特别是这场悲剧所在的极端贫困地区,任由自生自灭,基本没有享受到时代进步的溢出效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欠他们的!

逢年过节,城里人习惯回到农村老家,那是因为父母还不得不住于斯,但有多少人真的还习惯喜欢农村的生活,农村还有多少田园牧歌,不客气说,现在的农村,无论经济道德伦理都已然坍塌,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让农民进城,不但是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更将是未来继续增长的最大动力。我早说过,消灭农民身份,让他们变成城里人,中国才会才能一劳永逸地摆脱贫困和愚昧,减少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

也许有人不情愿,但想想子女的将来,就会明白。你是愿意让孩子跟你一样做个只会种地的农民,还是成为工人工程师甚至科学家呢?

领导们,一到过年,喜欢去农村访贫问苦,送点米面油,彰显父母官身份,与群众心连心,但只有不需要再去这些穷地方,才是好领导啊。

树挪死人挪活,为了避免类似悲剧,让农民脱离苦海进城吧,对于极端贫困地区,强迫一下也是必要的。

推荐阅读:

  • 王福重:把房产税说说清

  • 王福重:妖魔房地产是无知和有害的

  • 王福重:迎接负利率

推荐关注

“中国经济网”财经新闻权威发布渠道

每日重磅新闻、经济报道、百姓身边热点故事。

 ID:ource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读短新闻、纵览财经大事,尽享网络嬉笑怒骂

观财经走势,品深度解析,把脉理财人生

本视频及相关评论文章版权归“功夫财经”所有

欢迎转载分享

商务合作,请回复“合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