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告诉你:国产啤酒为何越来越难喝

经济学告诉你:国产啤酒为何越来越难喝
2017年08月22日 16:33 云掌财经

虽然立秋时节已过,但炎热的天气并未完全结束。啤酒,作为当前餐饮市场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仍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据了解,在省城消费市场中,国产啤酒多年来占据的份额正在逐渐萎缩,受消费方式、健康需要、个性需求、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进口啤酒异军突起,大有逼退国产啤酒之势。相较以往,整个啤酒行业的结构已发生了改变。国产啤酒产能从2014年开始持续下降,整个啤酒行业的收入和利润也均出现下滑,很多消费者抱怨:国产啤酒真的越来越难喝了。那么是何原因导致?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国产啤酒的行业现状。

一、国产啤酒行业现状

 1、2004年—2014年,啤酒行业“黄金十年”。

 巅峰时刻的啤酒,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喝掉:57瓶啤酒,也就是34.2升已经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每年33升。

 2、2014年起,国产啤酒产量开始年年下降,2014年4922万千升;2015年4716万千升;2016年4506万千升,进入2017年以后,又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

 我国啤酒行业在经历了2004-2014年高速发展后,开始进入行业低迷期。自2014年7月起,国产啤酒产销量开始出现长达25个月的下滑。2016年的啤酒产量同比下降4.4%,下降速度超过前两年。

 国产啤酒产销连续下降、上市啤酒企业业绩下滑,燕京啤酒2016年营收下降7.70%,净利润接近腰斩。青岛啤酒、惠泉啤酒、西藏发展业绩均大幅下滑。而2016年10月被华润啤酒收购49%股权的华润雪花,2016年股东应占综合溢利按年下降5.7%,至约人民币6.29亿元。

 国内啤酒厂商的日子不好过了,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啤酒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1、2011年到2016年间,进口啤酒量急速飙升:

 2、2011年64203千升;2016年646384千升,过去五年,累计增幅达900%。

 国产啤酒越来越不招人待见,进口啤酒却越来越受欢迎,其根本原因啊,还是因为国产啤酒越来越难喝。

 与国内品牌啤酒产销下降相反是进口啤酒。2011年以来进口啤酒为代表的高端啤酒市场增长迅速。2011-2016年间,我国啤酒进口量从64203千升快速增长至646384千升,增长近9倍。

 酒玩家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计飚:因为很多的啤酒知名品牌想要进入到本地,它首先就是要本土化,所以说进行了很大规模的合并。但是经过了大概6、7年的合并之后,随着消费力的提高,对国外一些品牌的了解或者消费之后,实际上在整个市场的大的销量中,抢占了很多的我们国内产品的销量。

二、国产啤酒越来越难喝,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1、啤酒企业利润变少,低价竞争压缩成本。

 啤酒的原材料中,麦芽最为重要。

 中国有些所谓的高端啤酒,宣称是进口麦芽酿造的,口感没太大差别,居然价格比进口啤酒都贵。

 啤酒麦芽的工艺要求比普通麦芽高很多,所以,中国市场上优质的啤酒麦芽是奇缺的。

 去年开始,百威英博在江苏找了一块地,跟人合作种啤麦,就传达了中国啤酒行业的这种“焦虑”。

 啤麦少,啤酒多,怎么办?中国的啤酒厂商们早就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用大米。

 已经不知道是谁最早想出了用大米替代啤麦这一“偷天换日”的计谋,也不清楚到底是哪家啤酒厂商最早把大米引入到工业化啤酒的生产中,只知道,大米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啤酒的原料表中。

 青岛啤酒2003年报披露,2002年青岛啤酒的生产成本中,麦芽占据了12.6%,大米的比例为2.9%。

 大米本身可以酿酒,啤酒中使用大米,保持了啤酒的酒精度,可以大幅降低麦芽的使用量,降低成本。不过,啤酒的原麦汁浓度受到影响,口感自然差了很多。

啤麦的市场价格分不同档次差别很大,最贵啤麦的价格会是普通大米的十倍左右。

 作为中国啤酒行业曾经的“老大”,青岛啤酒在信息披露方面较为坦诚。虽然啤酒中使用大米早已不是什么行业秘密,大家也都若无其事地把大米写进啤酒瓶子的原料表。但是,只有青岛啤酒,在部分年份的财务报表中大方地披露了大米的用量。

 2003年之后,青岛啤酒大米的使用比例逐年升高,到2010年,麦芽占据青岛啤酒当年生产成本的12.4%,大米占据了8.1%。

 大米的比例不仅翻了几倍,按照麦芽和大米的价格比,大米的实际使用量可能已经接近或者超过麦芽。

 照这么下去,也许要不了多久,中国啤酒业也许能在白酒、啤酒和水之间,探索出一个新品类。

 2、过度注重包装,原料成本占比低。

 别看啤酒厂商们推高端啤酒炒出了花,真正销量的中流砥柱,其实还是低于4块钱一瓶的低端货。

 华润啤酒(00291.HK)2016年报中不是说了么,雪花的销售单价是每升2.5元,折合每瓶1.25元。

 近些年,啤酒企业的成本越来越高,增长速度超过了啤酒价格的上涨。

 其中,人工成本首当其冲。以燕京啤酒(000729.SZ)为例,2011年-2015年的营业成本中,人工工资的比例由12.11%逐年上升至16.31%。

 2011年,燕京啤酒39115名员工,工资花了8.15亿元;到了2015年,员工数量减少了110人,工资总额却上涨到了11.51亿元。

 除了人工工资,还有些固定的开支,在营业成本中的比重每年都差不多,比如说电费、水费、啤酒的制造费用等,加起来占了三成。

 当然,最重要的是啤酒的包装费用。斑马消费查阅青岛啤酒(600600.SH)2000年以来的年报发现,2002年,青岛啤酒的包装费用占营业成本的57.6%。

 此后,由于啤酒价格上涨、高端化,啤酒包装工艺改进等原因,青岛啤酒的包装费用在营业成本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有数据可查的2006年-2010年,仍然保持50%左右的水平。

 也就是说,做一瓶啤酒,其中瓶子等包装物,花了一半的成本。

 2011年以后,青岛啤酒没有再公布营业成本的构成,包装费用的比例不得而知。

 各项成本越来越高,啤酒企业控制成本的需求又很强烈,怎么办,只能从原材料着手了。

 3、寡头垄断格局形成,消费者选择少

 中国国产啤酒行业格局是明显的寡头垄断。早在2015年时, 前五大巨头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嘉士伯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75%,在此背景下,各大啤酒巨头的规模化扩张之路已接近尾声,与以往强调大放量以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战略不同,酒企的重心逐渐向提升产品结构和吨酒价格以增强盈利能力倾斜。

 寡头垄断市场的明显特征就是存在进入障碍。这是少数企业能够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必要条件,也可以说是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存在的原因。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是这些行业存在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如果这些行业中要容纳大量企业,则每家企业都将因生产规模过小而造成很高的平均成本。规模经济性使得大规模生产占有强大的优势,大公司不断壮大,小公司无法生存,最终形成少数企业激烈竞争的局面。对试图进入这些行业的企业来说,除非一开始就能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并能占据比较可观的市场份额,否则过高的平均成本将使其无法与原有的企业相匹敌。

 回忆一下20年前,国产啤酒品牌众多路过一个地方都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啤酒:辽宁大连啤酒、吉林雪豹啤酒、河南蓝牌啤酒、浙江钱江啤酒、湖北行吟阁啤酒、四川金威啤酒。

 在啤酒行业“大一统”后,这些地方啤酒品牌要么在收购后被雪藏,要么在与巨头的竞争中失败关们,消费者就只能喝到同样的流水线上同样的味道。

 当然,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口感也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国产啤酒销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是,在如今国产啤酒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各大啤酒厂商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身企业的不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里,不懂得与时俱进终究会被时代淘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