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医患资源却玩不转,移动医疗到底有哪些出路?

手握医患资源却玩不转,移动医疗到底有哪些出路?
2016年08月08日 14:51 DT财经

摘要: 以微医为代表的移动医疗,在经历了前几年搭平台聚集医患资源后,是不是到了十字路口?

文/DT财经 王越

移动医疗不赚钱,要抱医美市场大腿了?

上周,有关微医集团涉足医美行业的传闻在互联网医疗业界引起了关注。

虽然微医方面目前对被传投资一家名为“宏仁医疗美容”的整形诊所的说法不置可否,但是从传统挂号问诊等较轻的商业模式转向医美这个盈利空间更大的市场,似乎是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新动向。

7月初,春雨医生曾被质疑盈利能力有限,在行业内引起关注。不久后,便有了“春雨医美工作室”提供在线订购整形美容服务的消息。

这些还在谣传或者已经落实的消息,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可能的问题:互联网医疗最初整合医患资源的商业模式可能遇到了瓶颈。

有一些业内的分析认为,励志通过互联网来填补医患需求的新医疗,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打破资源整合上的壁垒,因此探索尝试一些其他的市场,也许是更好的选择。DT君也觉得,做生意嘛,毕竟要先赚钱,否则投资人的耐心也是优先的。

中国的移动医疗业务开拓,大概遵循了这样的路径:起初造就了一批初生牛犊的试探性项目,紧接着企业开始将原“医疗”概念扩大成“移动大健康”,随后出现了一批C2B业务创新,也就是由用户需求出发,去医院和去医生化的业务模式。

作为以“挂号网”这个国内最大互联网就医服务平台起家的微医,在医患资源整合这条路上走得算是久的:前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挂号网”,现在的业务早已拓展到多个领域和细节。

DT君打算从微医下手,来考察一下这些年互联网医疗的业务版图,究竟扩张到哪里,又在哪里碰到了壁垒?

一图get:微医如何利用医患资源开拓业务版图

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DT君吐血整理出全网第一张微医集团业务版图,并打算以这家资历不错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作为样本,看看移动医疗这几年走过的路。

下图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归纳微医这几年在业务版图上的开拓:基于医生资源的产品、基于病患资源的产品,以及基于两者资源整合下的产品。

先不要晕,DT君带你分步来看这张图:

  • 首先在医生端的市场,微医联合保险公司,做了“行医无忧”和“医者无忧”两个保险产品;又基于医生的学习需求和国内全科医生匮乏的情况,建立了“微医全科学院”。

  • 其次在患者端的市场,微医做了“停诊险”这个保险产品和号称将改变现有医疗支付模式的“微医ACO”(看起来像是个保险延伸平台);而在2014年微医实现了控股的金象网,则担起了药品零售的担子。

  • 最后在整合医患资源的市场,除了“挂号网”这个最大的互联网就医服务平台,微医还做了乌镇互联网医院、区域会诊中心、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等业务。

在这个繁杂的版图中,DT君发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建挂号网 | 聚集医患两端资源

微医早期是通过挂号网来聚集医患两端资源的。

挂号网既是微医最早的业务,同时也是其早期医、患用户的主要来源。2013年,挂号网已经在全国多省市落地,也成为上海市医联预约平台指定预约网站、江苏省集约式预约诊疗平台指定预约网站。

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但背后却有两个难题一直让人头疼:

  • 黄牛难宰:在线挂号本来是为了杜绝黄牛,但却在一段时期里沦为黄牛的工具,反而加剧了“号荒”。挂号网几次花大力气打击黄牛,却收效甚微。

  • 无处盈利:卫生部允许挂号业务合作,但不允许加价或者收取任何服务费(否则岂不是成了“网上黄牛”),因此挂号网本身的盈利无从谈起。

2014年的移动医疗,可谓红的一塌糊涂,创业者描绘蓝图,资本方频频下注,但风投扔了钱是要等待回报的。

当然了,虽然本身盈利困难,但是挂号网聚集了大量医患资源,这成为微医继续开拓业务版图的前提。当然了,DT君觉得,微医也必须开拓其他业务,否则手上这些医患资源无法变现,投资人可是会失去耐心的。

向医生和病患卖保险 | 可以玩出花儿来

在聚集了一定的医生和病患资源后,微医开始卖起了保险。媒体将与保险的合作,称为移动医疗“最新的故事”。

对医生群体而言,近年来最大的痛店就是无穷无尽的医闹、伤医事件,于是微医就推出之前版图上的“行医无忧”和“医者无忧”两种保险业务。

同时,微医又结合自己家的“挂号网”平台,推出了停诊险——简单说,就是你在网上挂了号,到医院结果发现医生停诊了,便可以收到一定的赔付。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的是在病患端市场的ACO。

ACO模式源于美国,是“责任医疗组织”(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的简称,其主要使命是结合各层级医院和医生进行医疗服务协同,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的疗效,最终达到控费目标的责任医疗组织。

据廖杰远介绍,微医ACO平台将和保险公司一起推出一款健康险产品,重点针对机构和个人用户。会员缴纳月均几百元的会员费后可享受三项服务:

  • 帮助会员从基因库到体检库,建立自己的个性健康档案,由专业的健康管理师定制专属健康管理方案,与会员保持长期联系、跟踪和服务。

  • 就医服务:比如身体不适需要就医时,将对其进行全程服务,包含全科医学中心的基础首诊,需要专科专家时有专家团队和专科协作医院提供完整的医疗服务。

  • 生病后,除了基础医保之外的费用实现全包含,会员不用再掏钱。此外,针对48种大病,会员还可获得一次性50万元的保险。

乍听起来很美好,但对于DT君这样平时一年看病买药花不了几十块钱的人来说,一年要拿出几千元来投保,还是要仔细算算的。DT君觉得,这一个平台真要布局下来,用户也应该是中高端为主。前景如何,现在还很难说。毕竟除了打破金钱屏障之外,还需要改变很多国人的传统看病理念。

向患者卖药 | 政策就是天花板

除了卖保险,移动医疗另一块比较红火的业务,在于卖药。

平安好医生、春雨、丁香园都在药上打过主意,微医也不例外。2014年,微医控股了线上药店“金象网”。同时,微医B轮融资的复兴资本和C轮复兴医药的加入,也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医药企业对这一市场的看好。

但问题出现了:政策不允许线上开处方,谁也没法卖处方药。

大家忙活了半天,最后只能集体进入“组团兜售”非处方药的尴尬区,并且默默的期待着有朝一日,政策可以开个口子。寻找支付方的路,看起来遥遥无期。

医患资源整合 | “样板医院”太特殊,能不能复制呢?

如果说微医在上述方面做的都是在医生和患者两端分别发力的话,那么版图最底部的那几项重点业务,似乎代表着移动医疗的野心——将手里的医患资源做更好的整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改善线下医患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这一部分,DT君成为“医患结合部”。从版图中可以看出,微医也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弄出了5个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乌镇的互联网医院,已经小有成效,据说单日在线接诊量已经突破1.8万人次,达到了一家三甲医院的规模,第一家区域会诊中心也在杭州落成。不过由于目前这个样本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地政府政策支持、线下医院支持和搞定利益分配成为重中之重,所以DT君也无法预知未来这一模式的可复制性,目前只能静观其变。

而另外几个互联网医院和平台的设想,目前刚刚起步,也受制于各类政策和利益方的多方限制,得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推进的效果。

DT君打个比方,这种感觉就好像一家网购平台有了商家也有了顾客,却迟迟找不到办法从中赚钱。商家的生意可能好做了,顾客可能得到实惠了,但这个平台在中间却赚不到钱。

医患资源结合的业务推进如此之难,也是投资人担忧的。投资人最想看到的就是真正触及医疗服务,并且有发展潜力的业务诞生,而恰恰这一环节最难出彩。目前看起来,移动医疗人还是在外围打转,一直没能触及医疗服务的真正核心,无法解决传统医疗的痛点,很难将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很好结合起来。

2015年底,迟迟未能给投资人看到明显希望的移动医疗界还是感受到了寒冬。大部分移动医疗APP拿到天使轮和A轮融资之后,据说只有50家走入B轮,而成功跨入“C轮俱乐部”的仅有10家。今年年初,业内和媒体纷纷传出声音说,多位投资人已经不再打算投资移动医疗。今年5月,死在融资前夜的“药给力”也印证,投资人的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DT君觉得,当投资人开始思考这事儿究竟靠不靠谱时,留给移动医疗人思考的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这个时候去闯一个新的市场,恐怕也是倒逼下可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办法。

(你想读的,我们有数;欢迎关注DT财经微信公众号“DTcaijing”,下载“DT·一财”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