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成为新三板做市商后,流动性的春天还会远吗?

私募基金成为新三板做市商后,流动性的春天还会远吗?
2016年09月02日 11:52 三板虎

  以分层为界,之前是等着分层解决流动性。真的分层后,市场反而更加“冷静”。那么,新三板的流动性该怎么解决。

  股转系统对于建设新三板市场的基本执政思路

  自从6月27日新三板第一次分层后,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似乎陷入一种“千里冰封”的状况:以分层为界,之前是等着分层解决新三板流动性。真的分层后,市场反而更加“冷静”。对于这样的现实,作为监管层的股转系统有没有看到呢?

  近日,股转系统副总经理隋强在“中国新三板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再次阐述了监管层对于建设新三板市场的基本执政思路:在探讨流动性问题的时候,要看到融资和投资两面。意思是现阶段新三板市场在融资和投资方面的缺点可能被畸形的放大了,并且已经成为阻碍流动性的主要原因。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新三板的基础班底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大多力量弱小,抗击打能力差。一方面,这些企业的成长性很高,有些企业的前途远大,另一方面,他们有天然的融资需求,但是在选择融资时也必然会小心翼翼。与此同时,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者以机构投资为主,如果制度设置还不明晰,他们在投资时当然会更加留意中小微企业的小、弱、差带来的投资风险。

  所以,只有分析新三板市场的基本特点,从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想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打破新三板市场的流通性困境。

  新三板融资难的深层原因

  关键是,新三板融资难似乎成了压倒一切的话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影响融资进程,也可能会影响投资信心。

  而融资难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简单的回忆一下历史。

  2014年8月25日,股转系统正式推出做市制度,至今已有两年多。根据股转系统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共有1631家企业采取了做市转让方式,占所有8895家挂牌公司总数的18%。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做市商制度对于提升市场的流动性,加强企业估值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

 

  然而,就像上面数据所提到的,新三板市场在这几年的发展很快,快得我们制度储备还没有准备好,挂牌数量已经这么大了。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做市商只有85家证券公司,这就像我们选择手机服务商时,只能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几家服务公司中挑出一个来。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是单一形成垄断,垄断造成制度异化。以至于到现在,做市商拿票价格等一揽子的决定权都掌握在做市商手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做市商在评估参与投资风险的同时,其独断的地位又成为市场更大的风险,并直接影响到市场流动性。

  所以,隋强说了:要围绕中小微企业特性的发展需求,构建一种持续的融资机制。

  有望在年底前推出私募基金参与做市

  那么,持续的融资机制包括哪些方面呢?

  首先,股转系统正在研究私募基金参与做市,有望在今年年底之前推出。这意味着经过一轮兜兜转转,当时又是新八条又是发文警告私募机构,私募基金最终还是有望为新三板注入新的资金。

  股转系统这种又打又拉的做法说明了什么呢?不得不说,股转系统对私募基金还是有些顾忌的,一疯起来不好制约。其次,股转系统的态度很明确:同意你进场是为了把新三板资金的池子做大,而不是为了让你分走本来就不多的资金!

 

  据称,此次同意进场的私募基金试点的名单中,包括弘毅投资、鼎晖投资、中科招商、天星资本等不超过5家私募机构。

  三板虎(微信公众号:sanbanhu)发现,以上列举的私募基本的名单,都是些不差钱的大机构,正如三板虎董事长罗艺强所说的:股转系统把保证第一批进场成员的规范放在了第一位。

  将融资机会留给更多的新三板企业,将投资的主体设定为进场的私募基金,股转系统的良苦用心,各位新三板企业主都看到了吧?

  当然,私募机构入场能否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就有待实践证明了。但私募基金了解挂牌企业的程度更甚于券商,他们在投资管理和持续督导方面的经验也并不逊色于券商,那为什么不把他们升级为做市商呢?

  同时,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私募机构入场还可能只是前奏。显然,投资者扩容后,市场的流动性才能得到实质性改善,比如说,让境外合格投资者和公募基金等等参与进来。所以,新三板流动性的春天还是可以期待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