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都是别人家的香 私募进军公募

饭都是别人家的香 私募进军公募
2016年09月22日 16:17 明星私募网

自从7月15日私募新规开始实施以后,相当多的私募机从业人员表示监管非常严格,从业人员得身兼半个律师半个产品半个风控半个销售半个客服多个职位……身心俱惫,干脆弄公募得了,还旱涝保收。

而今年申请公募牌照的私募一个接一个,其他私募机构当然看得真是心痒痒,看着自己碗里,想着其他锅里,私募江湖既然混的不容易,那公募江湖是不是那么好混呢,而申请公募又需要什么条件,且看下文。

让各路机构心驰神往的公募江湖现在是个什么格局呢?根据中基协公示的数据,截至2016年8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4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60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管公司1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8.53万亿元。

正所谓规模是吃饭的根本,这一百多个公募持牌机构生存状态可谓千差万别。最近的数据显示,前20家公募管理规模都超过千亿,排在首位的天弘基金规模超8500亿元;而排在后面的有8家规模都低于10亿,最少的太平基金仅有994万元,可谓冰火两重天。

从证监会最新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审批名单来看,目前处于排队状态的申请机构有37家,至此今年提交申请的已达到21家,这其中包含了银行、券商、保险、私募等各路机构。从已知的“私募派”申请机构来看,大多具有公募背景。以鹏扬基金为例,从2015年4月2日提交申请到2016年7月28日,历时近15个月才终于拿到了公募牌照。

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私募申请公募牌照理论上可以走三条路子:

第一条路是,私募基金公司直接申请开展公募业务。这是最具高效的一条路,因为审批时间很短,若材料准备齐全,证监会受理后20个工作日便可得到反馈。不过也存在相应的问题:由于公募产品运作所需要的庞大后台、营销、风控系统让私募机构力所难及,因而将相关业务外包成更为妥当的选择。然而,目前能够提供业务外包的机构还未确定,因此暂时没有私募机构提出此类模式的申请。

第二条路是,私募收购现有公募基金股权成为一般股东或主要股东。这种模式需要现有公募基金公司提交有关审批申请。相比第一种方式,这一方式省去了直接申请公募资格或发起设立基金公司的大量系统和人员投入,不过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协商和谈判成本。而且如果持股比例过小,私募机构很难在公募基金中有太多话语权。

另外,该种模式是收购现有的公募基金公司股份,提交审批申请的主体是现有的公募基金公司,股东仍需满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关于股东的规定,即包括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净资产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基金管理公司持有5%以上股权的非主要股东,非主要股东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资产质量良好,内部监控制度完善;非主要股东为自然人的,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在境内外资产管理行业从业5年以上等。

第三条路是,私募作为股东发起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这种模式的审批流程基本参照现有公募基金公司设立模式,申请时间比较长,准入门槛也交高。这种情况下,主要股东(指持有基金管理公司股权比例最高且不低于25%的股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从事证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信托资产管理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管理业务;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

(三)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质量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人持股正成为私募界人士进军公募的热门路径。自2013年正式施行的新基金法明确符合一定条件的专业人士可以持有基金管理公司5%以上的股权,可以担任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股东和非主要股东后,越来越多有志于此的业内人士开始付诸实践,鹏扬、凯石、歌斐等皆是如此。而成为自然人股东的条件是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在境内外资产管理行业从业10年以上。

据了解,申请审核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材料受理、征求意见、反馈意见、现场检查、批复设立等5个环节。今年7月,证监会调整了基金公司的设立审批程序,由现行的申请人先组建公司再申请证监会审批设立,改为由证监会先批准设立,对申请人进行现场检查后再组建设立,简化了流程也降低了市场主体申请设立基金公司的成本,对于想申请公募牌照的机构来说可喜可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