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要收紧?火热的pre-IPO私募产品怎么办

IPO要收紧?火热的pre-IPO私募产品怎么办
2017年04月25日 14:14 私募工厂

厂长的话

恩,你们一定都知道厂长说的是哪条微博。

ipo要收紧!?真的吗?

没错,今天搞事情的就是这条微博→_→

据财经专栏作家向小田微博爆料,证监会内部通知:

第一,上市辅导时间要一整年,地方证监局验收合格后才能报材料,这意味着还没有辅导的公司,至少要1.5年后才可以报材料,所有公司一视同仁;

第二,创业板3000万,主板和中小板5000万利润,作为报材料基本条件;

第三,影视、传媒、娱乐(含游戏)、文化和互联网,原则上劝退。

后面的故事朋友们应该也都知道了——向小田迅速删除微博,表示该消息为“转发消息”,对此“不评论”。

向小田的爆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部分业内人士向厂长表示的确听到了类似消息,并且第一条和第三条符合逻辑,执行难度不大,第二条还有待确认。也有些人认为,政策不太可能倒退回去。倒退回去是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楚,继续造假,继续操纵,继续一文不值但是高估值,继续各种概念收割韭菜。

假如真的收紧,pre-IPO产品会收影响吗?

如果消息为真,那对市场上火热的pre-IPO产品可谓沉重一击。

受到近一年来新股发行的节奏加快,pre-IPO产品备受追捧,当然,另一大原因则是一二级市场巨大的套利空间。

啥?你问厂长套利空间有多大?

— —人家张小树用300万赚了2.48亿啊!毛估估收益超过80倍!这对辛辛苦苦赚点差价的二级狗简直是一万点伤害……

可是,大家也看到了,这类无风险套利机会只属于张小树这等有资源的人,普通小散能拿到的项目,可是满满的套路啊!鉴于每天都有不少粉丝发来各种pre-IPO私募产品给厂长鉴定,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普及下~

延伸阅读——

那些pre-IPO“套路”与“反套路”的江湖传说

作者:张智星 

来源:东方富海(ID:ofcapital)

“今天你pre-IPO了么”,成为投资人的新问候语。

面对着手握钞票“嗷嗷待哺”的投资人,一些“头脑灵活”的企业家也不免“开动了脑筋”,各种融资套路应运而生。

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

(以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套路一:明年报材料

套路指数:

对于市面上售卖的某些pre-IPO项目,只要在BP的最后加上一句“630基准日”或者“1231报材料”,顿时“乌鸡变凤凰”,无数“投资人”纷至沓来,常常踩塌了大门,也不提这些项目是否满足主体资格、独立性、规范运营、信息披露等非财务审核要求,它们的报表上还搁着几千万未弥补亏损,对于这样就跑出来声称明年报材料的公司,只能说一句:“您开心就好”。

套路二:XX机构领投
套路指数:

“XX机构领投,所剩额度不多”,“如果XX机构投,我们就投”,“我们的特点就是流程快,不用尽调”……然而,“XX投资机构领投”就能成为项目靠谱的标志么?Naive!不可否认,知名的投资机构在行业把控、企业选择、风险控制等方面更具优势,但知名机构“看走了眼”也不是新闻,更多时候,“XX机构领投”反而成了某些人哄抬估值的借口。做过投资的朋友都清楚,递了TS不等于签协议,签了协议有时也会面临变数。优秀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都会有自己独到的思路和见解,如果永远迷信“大机构的眼光”,更大可能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套路三:绿色通道
套路指数:

在“一人贫困,全家光荣”的指导原则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天涯海角去”就成了广大投资人的座右铭。不仅仅是本身就在贫困县的企业估值水涨船高,一些贫困县外的企业也挤破了脑袋想要“被贫困”,排队迁往贫困县的企业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上山下乡”之前,我们还是要再读一读证监会的扶贫政策:“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 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原来,扶贫不是想扶就能扶的呀。此外,证监会还表示“审核过程中并没有放松对这些企业的要求,监管部门对这些企业的发行上市条件不降低、审核标准不降低、审核环节不减少,审核程序不压缩”。换句话说,“插队也要按照基本法”,至于那些新搬到贫困县的,利润还不够缴纳2000万所得税的,还是洗洗睡了吧。况且,按照现在IPO审核的速度,优质企业上市也就是排个一年半载的事情,阳光大道你不走,偏偏去抄“捷径”,要是不小心“捷径”变“歧途”,走上“不归路”就真的不能再怨别人了。

套路四:已经报辅导
套路指数:

据统计,2016年全年,仅新三板就有约190家企业宣布接受IPO辅导,是2015年的216%。而在2017年第一季度,更是有近百家企业发布公告接受IPO辅导。“公司已经报辅导,请抓住最后的致富机会”成为了某些人的“知名的口头禅”。有些“pre-IPO”企业,一方面早早在证监局申报了IPO辅导,另一方面其实际控制人却在悄悄地以各种名义售卖着老股。投资人以为捡到了便宜,却不知等待他们的,是遥遥无期的超长辅导期。而在此情况下,某些辅导期购买老股的投资人甚至未签订任何保障条款,由此引发的风险不言而喻。

终极套路:赚成长的钱
套路指数:

在如今狂热的一级市场行情下,pre-IPO企业的估值不断上升,传统的一二级套利的思维无以为继,于是“赚成长的钱”成为了许多机构的共识。某些企业浸润资本市场多年,深得套路,由此一些动辄数十倍PE,甚至上百倍PE的融资方案横空出世。然而企业本身是否真的有如此高的成长性,在XX体育16亿估值时进入的投资人表示有点话想说。

咳咳,看完这些,你还相信会有几倍几十倍的无风险套利机会送上门来吗?加上可能的IPO收紧,pre-IPO产品真要谨慎啦!

微信公众号:私募工厂(ID:smgc8888),第一时间阅读精彩文章,独家爆料,私募老司机,欢迎来咨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