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丨中冶巨亏!中纪委介入调查!审计爆财务问题!

爆料丨中冶巨亏!中纪委介入调查!审计爆财务问题!
2017年03月27日 19:20 矿业界

民营老板“金蝉脱壳”、商业银行“转嫁风险”——冲击“世界500强”的梦想使得中冶集团在唐山“被导演”了一场始乱终弃、代价高达几十亿元的闹剧。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布消息称,在2007年中冶集团并购钢铁业民企唐山恒通集团公司的过程中,中冶集团相关负责人严重违反工作纪律,违规决策和操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国资委决定给予相应处理。据悉,此次中冶集团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超70亿元。

人员上面具体处理如下:

经查,2007年,中冶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长恒,原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为民,原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沈鹤庭,原副总经理黄丹,原总会计师李世钰,发展改革部原部长李鹏程等人,严重违反工作纪律,在中冶集团并购唐山恒通集团公司过程中,违规决策和操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经中央纪委驻国资委纪检组研究,国资委党委决定:给予杨长恒、王为民、沈鹤庭、李世钰、李鹏程开除党籍处分,并由有关中央企业按程序给予相应行政处理。黄丹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参与董事会决策的其他董事吴凤山、韩长林、蒋龙生、文克勤、范英俊、林锦珍,未履行、未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违反工作纪律,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同时,细心的矿哥发现,审计署网站2014年公布的中冶集团2012年财务审计结果中,就提及中冶并购唐山恒通集团过程中,对公司造成损失72.21亿元!

审计内容如下:

“2007年8月至11月,在未经董事会批准、未按规定对民营企业联合体唐山恒通集团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况下,中冶集团与唐山恒通集团以及1个自然人共同成立中冶恒通冷轧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恒通),此后中冶集团累计投入资金77.83亿元。至2012年3月国资委批复将中冶恒通全部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给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时,该企业净资产仅5.62亿元,形成损失72.21亿元。”

那么,中冶集团和唐山恒通集团到底如何走到一起?巨幅亏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起并购的背后是盲目决策还是利益输送?并购后企业一蹶不振、员工被迫离职,这般恶果谁来承担?

01 中冶集团和唐山恒通集团到底如何走到一起?

资料显示,唐山恒通是一家民营钢材深加工企业,唐山恒远涂镀板有限公司,由梁士臣于1995年在唐山市丰南区创立。涂镀板主要应用于家电、灯具、电脑机箱、钢结构住宅和汽车行业等。

中冶并购恒通前,恒通集团债务负担已经十分沉重,最多时亏损1亿元。2006年恒通曾向海港开发区管委会申报破产,但由于对人口仅1万余人的海港GDP和就业冲击太大,而没有获批。但自此梁士臣急于出让恒通股权,则是不争的事实。据说当时有多家企业前来考察,其中包括后来在2010年一度托管恒通的港中旅集团。

2007年,最终中冶集团通过承债方式重组唐山恒通并追加投资。2007年9月,中冶恒通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6亿元,中冶集团现金出资10.72亿元,持股67%;唐山恒通实物出资5.12亿元,占股32%;自然人梁士臣现金出资0.16亿元,占股1%。

据中冶内部人士事后对媒体解释,当时中冶收购唐山恒通的两个主要意图,一是借助工程建设向生产转型,二是为集团整体上市扩大资产总额。此外一个重要背景是,时任中冶集团董事长杨长恒一心想在2010年之前把中冶集团做大规模,进入“世界500强”。

据一位中冶京唐项目管理人士称,促成此次重组的关键人物有时任中冶集团董事长杨长恒、副总经理黄丹、首钢项目总经理张哲英、唐山恒通董事长梁士臣等。其中,首钢项目总经理张哲英成为中冶恒通第一任总经理。

据知情人士透漏:背后主要的牵头者和推动力来自恒通的主要债权人——民生银行。当时民生银行与中冶集团之间有紧密合作关系,2005年底两家签署《基本合作银行协议》,民生银行不仅为中冶集团提供30亿元的授信额度,同时还愿意为中冶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有报道称,中冶原计划只收购恒通旗下机械业务51%的股权,后经梁士臣游说,扩大至整个恒通,并计划将其打包上市。

02 幅亏损是什么原因造成,是是盲目决策还是利益输送?

自中冶集团2007年9月重组唐山恒通公司成立中冶恒通后截至2009年,中冶恒通亏损达46亿元;其中,中冶恒通2009年净利润约-10亿元。2010年度亏损额再度超过10亿元。其中,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不到5%,总负债超过120亿元。2010年,该民企全面停产,2012年,中冶将持有该企业的全部债务无偿划转给港中旅集团公司。

但中冶收购前,恒通虽然债务负担沉重,但基本可以做到盈亏平衡,最多时也就亏1亿元。中冶收购初期,即便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也只亏了4.87亿元。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冶恒通出现如此严重的亏损呢?

中冶方面给出的解是:“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改造未完成、债务负担过重、财务成本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金融危机冲击。

同时,由于前期审计工作不到位,2009年中冶集团筹备将中冶恒通打包上市时,一系列此前未被发现的问题浮出水面。其中土地权属存在法律瑕疵,是导致中冶恒通最终未能打包上市的主要原因。另外,中冶恒通的生产线及设备也不合格。尽管中冶恒通早已资不抵债,但中冶仍不断追加投资,截至2009年6月,中冶恒通的总资产已由2007年底的70亿元扩大至139亿元。“追加的投资几乎全部来自中冶集团,并且没有按照股权比例出资。”

这些使重组恒通集团之日起,公司就陷入巨额亏损的泥淖,这无疑是一种盲目扩张。

那么,是否存在资产转移和利益输送的现象?

不得不问的是,在中冶恒通一亏再亏、亏损额可能高达46亿元的情况下,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唐山恒通的原实际控制人梁士臣却过得十分滋润,在湖北宜昌一下子拿了近5000亩地,计划投资200亿元,形成年产1000万吨涂镀板的生产能力。5月18日,该公司刚刚举行了二期工程投产仪式。为什么一个早已资不抵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摇身一变,竟然能够投资一个200亿元的大项目,其资金从何而来?如果不是资产转移和利益输送,是不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短短几年时间,就出现了高达72亿元的巨额损失,且在重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漏洞,仍然“义无反顾”地进行重组,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无法理解。我们并不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出现失误,也不认为所有的并购重组都必须百分之百地成功。但是,中冶集团重组唐山恒通失败,显然不是“正常”的行为,而是一次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也许并不难猜测。

03 并购后企业一蹶不振、员工被迫离职,这般恶果谁来承担?

对于中冶集团来说,“彻底解决问题”之道,就是转手。

2010年8月25日,港中旅集团董事长张学武在北京维景酒店的签约仪式上表示,签订协议就意味着责任的承担,港中旅会本着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对恒通4000多名员工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但托管期不满3个月,风云突变。恒通各部门中高层管理人员接到紧急通知,第二天召开早会不得缺席,与会者被告知港中旅已“不再托管”恒通。

或许是由于港中旅不愿“背黑锅”,或许是其他原因。恒通一位厂长曾说:“人都懵了,不能理解,不可思议,我感觉堂堂两家央企做事情有点太不严肃,跟小孩过家家似的。”

据媒体2011年报道,中冶恒通在职注册职工4237人,当年7月中冶恒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定经济性裁员600人,但已签解除劳动关系申请书的近3000人。

“6月底填了申请的约1500多人,到7月8号那天选择退厂的总人数在2500人左右,加上这半年来因为离家远自动离职的外地职工,差不多有2800多人。”中冶恒通员工李丽表示。

如今,这起事件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我们只希望多些监管,少些儿戏,多些对基层员工的关爱,少些推诿。

来源: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新浪网、我的钢铁网、中国企业家杂志、泰科钢铁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