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老外”,却把一生献给了中国地质事业

他是一名“老外”,却把一生献给了中国地质事业
2017年04月15日 23:53 矿业界

“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国人!”这句宣言似的话语已经成为他的标志。

地质学家李忆祖

一双湛蓝的眼睛、满头微卷的银发,再加上挺直的鼻梁,每一个第一眼看到李忆祖老师的人,都毫不怀疑他的身世,但在他开口之后,又会被那口纯正的北京腔惊讶到,是外国人还是新疆人?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奇特的组合呢?

今年79岁的李忆祖,是一名地质专家,1961年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毕业后,他志愿前往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54年。勘察煤矿矿点,长期颠沛在外、风餐露宿;退休后,他成了一位教育学者,关心下一代成长,辗转南北疆56个县市,义务讲学近800场。

李忆祖义务教学

身世成谜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来自于孩提时代的教育。1938年李忆祖于天津出生,自出生起,便被一位中国妇女收养。亲生父母是谁?是哪国人?为何遗弃了他?到现在仍然是谜,不过李忆祖也早就不想再去寻找答案。

1938年,不到一岁的李忆祖被养母抱着在北京家中四合院留影

常有人开玩笑猜他是美国人或德国人,李忆祖总会笑着更正,“我是中国人。”

当时,李忆祖的养父母算是北京大户人家。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后来上了北京二中(现为北京市示范高中)。至今,李忆祖还记得北京二中当时的校训,“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校训对我影响很深,我后来也是遵循这句话工作、生活。”

1942年,4岁的李忆祖在北京。

1961年,李忆祖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毕业,被分配在北京。毕业后,他两次打报告,坚决要求到当时比较落后的新疆工作

其实,在大学毕业前,李忆祖已跑了不少城市勘察煤矿矿点,从周口店到湖南东安、怀化,再到福建长汀,唯独西北没去过。

当时,新疆有地质空白点,李忆祖跃跃欲试。在他看来,“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要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回报祖国”是自己的责任。当李忆祖与50个地质工作者一同来到新疆时,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如今,养父母家中的兄弟姐妹都定居美国了,唯独他还留在中国。

相濡以沫的老两口其乐融融。

扎根新疆

当年在156队工作时,李忆祖在新疆温泉县留影

初到新疆,李忆祖被分到新疆煤管局156煤田地质队,主要从事煤矿矿点的调查工作。

从吉木乃到青河,再从准噶尔盆地到塔里木盆地,李忆祖考察过新疆大部分煤矿点。一行三五人,带上行李、汽油和炸药,开着越野车,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考察个一年半载是常有的事儿。那时,他为了拍冰川把脚都冻麻了,落下关节炎的病根,却无半分怨言。

1962年,和李忆祖(二排左二)一同进疆的北京地质学院的同学在乌鲁木齐红山顶合影留念。

20多年间,李忆祖跑遍了天山南北,还曾涉足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年复一年,新疆的煤矿资料逐渐拓印在了李忆祖的脑海里,他就如一个新疆“活地图”。

可对于当初的选择,李忆祖从没后悔,“当时没感到苦,觉得挺好的。特别是当看到新疆的自然美景时,不管多累都忘了。”

工作时间越长,对新疆的情意越深。但李忆祖发现,一张“与众不同”的面孔也会带来苦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忆祖在西安搞航空测量、在湖南找矿时,曾多次被人怀疑而遭受盘查,直到了解其真实身份,才知道是一场误会;“文革”时,他被问到为何取名“忆祖”,既是中国人为何要学英语,等等。不过,最后也都一一化险为夷。

李忆祖表示,自己受养母影响,有志气,并没有对此特别担心,“我心里非常坦然,别人也就抓不住什么把柄了。”

“1964年,同学写信给我介绍对象,对方当时在山西大同地质队工作。后来了解深了,在1965年结婚了。”李忆祖告诉澎湃新闻,婚后他们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妻子在山西工作,自己则在新疆。这种生活状态一直持续到1972年,本是苏州人的妻子选择调到乌鲁木齐,与李忆祖同在156队工作。

年轻的李忆祖和妻子

就这样,他们把家扎在了新疆,“成了真正的新疆人”。

退休闲不住

1998年,李忆祖退休了,却闲不住,从事起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任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乌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又被聘为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踏上关心下一代的义务讲学之路。

开始因为不太适应转变也放弃过,可因为喜欢孩子,李忆祖决定再试试。为了弥补自己在讲台上的缺点,他曾参加教育部的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家庭教育、国际形势等。“那时先用录音带录下(培训内容),我再把录音一个个字记下来。那次,总算摸到门道。”

虽然李忆祖学的是地质,可讲起课来却不拘泥于专业,涉及天文、地理、环境和法制等课题,其中科普是强项。

如今,李忆祖家中依然保存着当时的录音带和资料,包括后来的其他书籍,都快把他那只有五十多平米的家塞满了。

十多年坚持下来,李忆祖快成了“万事通”,什么都知道点儿,“其实就是爱吹牛嘛。”

对于自己现在的成绩,李忆祖笑言,“觉得应该做,就去做了,并没有想轰动。”“并没有想轰动”的老先生却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书写着神奇和精彩:50多岁时,李忆祖和同事各骑一辆摩托车,从乌鲁木齐出发,途经11个省、自治区,骑到天津,行程9000多公里;2005年,李忆祖在西藏参观布达拉宫排队买票时,当管理人员得知其曾在1972年参与过西藏建设时,让他享受了不排队的待遇;2011年,他不顾年事已高,参与央视《地理·中国》的摄制活动,带着摄制组爬雪山过草地,亲力亲为……

李忆祖在纪录片拍摄

节目里那个老家伙从布满碎石的羊肠小道上走过,身边是万丈悬崖,还不时有山石滚落;拄着登山杖一步步下到4000米深的冰川底下,双脚都麻了;被人抱着才能上马,但骑上马之后又是一往无前……

最后附一段前些年李老师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

记者:在中国生活了一辈子,您有哪些感悟?

李忆祖:这些年,我走的地方太多了,尤其是新疆,我几乎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我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这里的好人太多,善良的、心存关怀的人也太多,我心里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

未来对我来说,只要工作能够得到认可,有意义我就很满足了,如我还有力量,别人也需要我,我会继续把关工委这项工作做下去。

我在中国生活了75年,在新疆就有50多年,春节快到了,每一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特别思念(养)母亲,我对她的恩情永远刻在内心最深的地方,无法忘怀。

矿业界综合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新京报、都市消费晨报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