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房企半年大盘点:万科恒大碧桂园将三分天下?

港股房企半年大盘点:万科恒大碧桂园将三分天下?
2016年07月20日 14:33 港股挖掘机

受内地楼市量价齐升的影响,2016年上半年,众多港股内地房企业绩也大幅增长。其中碧桂园表现突出,业绩排名增长迅速,或将冲破万科、恒大两强争霸的行业格局。

智通财经调查发现,截至7月13日,市值排名前20的港股内地房企中,共有12家房企发布了2016年上半年营运数据。

碧桂园销售额逆袭进前三

数据显示,万科、恒大、碧桂园分别以销售额1900.8亿元、约1417.8亿元、约1250.7亿元排名行业前三。其中,与2015年同期相比,万科、恒大依然稳夺冠亚宝座,而碧桂园则从排在绿地、保利、中海之后的第6名,逆袭进入第3名。并且2015年同期仅有万科一家销售额过千亿元,而2016年上半年,恒大和碧桂园都挤进千亿大关,同时,进入千亿大关的还有另外2家房企。

在智通财经所统计的10家房企中,除了万达商业相关数据不详,未统计在内外,其余9家房企在2016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同比平均大幅上涨了73.1%。其中,万科、恒大、碧桂园涨幅分别为72.9%、62.8%、129.6%,而合生创展集团涨幅最低,仅为8.8%。

这9家房企,其销售面积也是“涨势喜人”,平均涨幅为46.%。其中,涨幅最高的是碧桂园,为85.1%,而龙光地产因为负增长(-8.4%),排名最低。不过在销售面积对比中,恒大以1660.5万平方米夺得第一,而合生创展集团最少,只有56.5万平方米。

较之于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的大幅上涨,这9家房企的销售均价同比涨幅较少,为22.7%。龙光地产销售均价涨幅最高,为86.7%,而融创中国和合生创展集团均出现了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9家房企中,中国金茂均价最高为24141元/平方米,而碧桂园均价最低约为7997元/平方米,但其依然上涨了24.1%。

二线城市成布局重点

从中国指数研究院在7月8日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来看,在新房方面,上半年百城住宅均价累计上涨7.61%,同时,还出现一线城市涨幅收窄,二线城市涨幅扩大显著的局面。

上半年,二线城市不但房价高涨,而且也被各大房企“相中”。万科、华润置地等品牌房企纷纷在二线城市布局新项目。

智通财经从万科发布的公告中查询到,万科在上半年总计新增加了77个项目。这些项目所在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厦门、南京、合肥、杭州、宁波、苏州等较好的二线城市。万科董秘朱旭称,万科在区域布局方面,会考虑一线和二线城市,以及一二城市线附近的都市圈中经济发展,就业增长,有更多住宅业需求的城市。

曾经因抢占三四线城市失算的华润置地,近年来也重新布局一二线城市。上半年,华润置地共在南昌、上海、成都、珠海、佛山、沈阳、海口、苏州、大连、宁波、武汉、哈尔滨等12个城市获得15个新项目,这些项目在二线城市居多。

过去因重点布局云南腾冲、西双版纳等地而造成企业战略布局失衡的雅居乐,蛰伏两年后,在2016年又重新迈开扩张的步伐,布局二线城市是其重要一步。2016年,雅居乐将重点关注长三角、珠三角一二线城市,如广州、上海、佛山、南京、杭州、郑州等,以及深圳周边的二三线城市,如中山、惠州等。

不仅重新抢占布局二线城市,许多房企也早已在二线城市准备好开盘项目。在2014年完成三线“包围”一二线城市,进而“占领”一二线城市战略的恒大地产,如今在全国布局最广。进入2016年以来,恒大地产已经储备了数十个新开盘项目,大多位于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南京等一二线城市。

有分析人士指出,二线城市如此受宠,不仅因为一线城市土地空间不足,而且还得益于在过去几个月,整体信贷政策宽松,大部分房企发债成本明显降低,最低甚至在3%左右,导致房企积极补充库存。

凶狠拿地防出局

上半年的楼市,土地市场的表现是“高总价、高单价、高溢价率”。港股内地房企拿地成本也是疯狂大涨。

比如,6月8日,龙光地产以总价140.6亿元竞得深圳光明新区一宗商住地块,刷新2016年全国总价地王纪录。该价格溢价率159.79%,折合楼面价27620元/平方米。

智通财经从相关机构统计的20大标杆房企拿地成本排行榜单中了解到,2016年上半年,拿地最贵的房企是绿城中国,平均土地成本34316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675%。

地王频出,凸显房企激进的拿地态度。根据CRIC统计,2016年上半年,共有21家房企的拿地金额突破百亿。其中,万科、碧桂园、融创中国分别以719.81亿元、594.09亿元、366.94亿元排名前三。

相对于2015年上半年房企在土地市场不温不火的表现,2016年上半年房企可谓拿地凶狠。根据上述20大标杆房企拿地排名榜单显示,龙湖地产以拿地面积233.07万平方米,同比增幅第一,为90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拿地最多的房企是碧桂园,其新增土地储备3269.03万平方米,较去年拿地面积513.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7%。万科、恒大夺得亚季军,拿地面积分别为1234.84万平方米、816.54平方米,同比增幅为115%和50%。

在地王频出的年代,众多房企依然在悄悄囤地。且不说在2015年底以1.56亿平方米的土储规模盘踞业界第一的恒大,在2016年还“居安思危”,将土储领先业界作为目标之一。就连一向保守,不拿“地王”的万科,也生怕“赶不上趟”被出局,在2016年上半年大举拿地。而碧桂园自不必说,拿地最是凶狠,2016年拿地500亿的预算在半年内就超过了。

改善型精品持续受追捧

受益于二孩政策等因素,2016年上半年,市场延续了2015年对改善型项目的热度,一二线核心城市对改善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在地王效应下,高价位、高总价楼盘销售占比呈扩大趋势,房企自身也在推进产品的创新和品质提升。虽然今年一季度后热点城市相继出台了不同的限制性政策,不过整体来看改善型市场的热度依然较高。

从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10家品牌房企重点项目各面积段产品的销售额占比来看,1至5月,这10家房企的140平米及以下刚需产品占比同比持续提升。90至140平米首次改善型产品占比平均同比提升7.3%,在各个面积段中提升最为显著。其中,碧桂园、绿城、融创的90-140平米产品占比同比提升幅度均在10%及以上。万科、华润、绿城、融创的200平米以上高端改善型产品占比显著上升,均超过10%。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上半年,房企在加大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方面也下功夫,诸如智能控制系统、人性化配置系统等高科技元素不断被运用到产品中,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

港股房企强者恒强?

根据统计,上半年,销售额排名前三的万科、恒大、碧桂园,其销售总额占前十总额约47%,较2015年同期销售额前三占前十的比例,提高了3%。

在房企重新洗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房地产市场白银时代,未来行业是否会出现万科、恒大、碧桂园三分天下的局面?

从上述统计分析来看,尽管万科陷于股权争夺大战,但其上半年业绩依旧抢眼,雄踞多项榜单榜首;而恒大也实力雄厚,居次席名副其实;最引人瞩目的是以“黑马”姿态逆袭杀入前三的碧桂园,在销售额、拿地规模等方面都表现亮眼。

此前,碧桂园用了超过20年的时间,才在2014年第一次实现了销售额过千亿元的目标。而2016年,碧桂园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销售额千亿元。经过数年的蜕变,碧桂园被指从当年的“黑马”成长为驰骋地产圈的“骏马”。

不过无论谁当老大,需要警惕的是,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上半年是各大房企史上业绩最好的半年,但是也看到了“地产周期”的影子。也就是说,2016年的地产周期将会处于量价齐升到最后量跌价升的过渡,而到2017年将会出现量价齐跌。

更多港股及海外理财资讯,请点击www.zhitongcaijing.com(搜索“智通财经”);欲加入智通港股投资群,请加智通客服微信(ztcjkf)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