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做回购 你凭什么要看衰石四药?

同样做回购 你凭什么要看衰石四药?
2017年09月24日 09:10 港股挖掘机

港股牛市之下,医药板块在医改浪潮中终于迎来翻身。据智通财经APP长期跟踪发现,该板块近9个月的整体势头与恒指旗鼓相当。截至目前,恒指涨了26.2%,医药板块则涨了23%,部分成分股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堪称医药股转型后的首个“丰收年”。

行情截图:富途证券

既然说到成分股,那我们来聊聊近期回购愈发“频繁”的石四药(02005)。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在9月21日前后,该股已3次回购。如12日,该公司按每股3.34-3.41港元(单位下同)回购100万股,耗资339.4万元;15日,按每股3.4-3.42元回购100万股,耗资342.4万元;21日,该公司斥资269.9万元回购79万股,回购价格每股为3.39-3.43元,回购股份占该公司现有已发行股本约0.028%。

951.7万元的回购款是花完了,但可惜的是,石四药的股价并没有如其他搞回购的公司一样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回购首日至今,该股微跌0.29%,成交量、涉及金额还不如回购前,分别约为2528万股,8626.48万元,均价3.41元。

行情截图:富途证券

别人回购戏法不说令股价拉升个“涨停板”,但涨4-5个点还是可以有的。奈何单单就石四药的回购不灵效。难道真是投资者害怕“大输液”已是夕阳产业,进去的钱会打水漂?如果你真这么想,显然你是既没读懂到这个行业的大逻辑,也没有了解这个企业。

大输液究竟还行不行

限抗令、限制输液的措施带来的影响,想必大家已经习惯,因为现在感冒去医院,医生几乎不会给你挂点滴了,“吊瓶森林”已经离我们远去很久了。

拿“限抗令”来说,该政策一出,国内医疗机构无论是在输液用量还是输液品种均大幅下降。如安徽省门诊输液率下降9.55%,急诊输液率下降16.14%,输液总量下降约30%;而输液细分品种中,氯化钠、葡萄糖、果糖等直线下滑。

以氯化钠、果糖为例,前者在2014年高达16%的增长率直线下滑,降到2015年仅为2.96%,2016年上半年氯化钠输液市场仅为9.25亿元人民;后者2015年达到了2.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下滑了3.04%,而2016年上半年仅为1.24为亿元人民币。

从数据上看,昔日全民“补营养”的政策红利早已不在。可不要忘记,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红利是短时间无法释放完的。尤其随着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加大、我国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以及医保覆盖率上升,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将持续提高,加上输液疗法是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疗法,大输液市场规模仍将随之持续增长。

人口红利说完,在来谈谈大输液的另一个增长空间,即工艺革新,促进行业集中程度。

我国大输液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多种包装形式同时存在,相互竞争,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大输液超过90%的软塑化率相比,我国大输液的软塑化率还较低。中国化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塑瓶为大输液的主流包材,但份额在逐渐下降,软袋和直立式软袋的市场份额在逐年增加,玻瓶的市场份额最低且销量逐年递减,其中软袋和直立式软袋销售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1.18%和56.05%。发展到当前,市场国内的大输液产品基本上是以塑瓶和软袋为主流产品,软塑化率开始到到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

工艺、技术革新并非是每个企业都“玩”的起的,尤其是供给侧改革的今天。智通财经APP从美国、日本来看,输液市场均是高度集中的,如美国百特独占全美80%的市场占有率、日本大冢制药市场份额占到50%以上,这些企业无不例外都采用了最新的工艺、技术,从而倒逼那些小企业转型退出,空白市场再用新品补充进去,市场“焕然一新”。

并且新产品将会集中用于如在治疗型大输液领域,积极发展抗肿瘤注射液、多器官移植用器官保存液、手术用冲洗液、各类透析用溶液、即用型液固双腔软袋输液等品种;在营养性大输液领域(脂肪乳剂、转化糖注射液、氨基酸、脂肪乳多腔室袋输液等产品),这些领域是大输液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大输液行业并非已经是夕阳产业了。

石四药增长势头回勇

行业潜力还有,大输液企业实力如何?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17年上半年,石四药销售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19.5%。毛利为7.28亿元,同比增32.3%。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为2.88亿元,同比增36.9%。每股基本盈利为0.1014元,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3港仙。

智通财经APP分析发现,石四药业绩好于预期,主要原因为两点:一是大输液量价齐升;二是产品整体毛利率增加。

先说大输液量价的问题。2017年上半年,该公司公司输液产品实现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非PVC及直立式软袋输液营收8.13亿元,同比增长32.5%(非PVC软袋输液营收6.66亿元,同比增长29.4%,直立式软袋输液营收1.46亿元,同比增长48.7%),塑瓶输液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7.2%,玻瓶输液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6.1%。

从上述增量数据上不难猜测,这是量、价的共同结果。销量增长主要是因该公司进一步拓宽产品市场,新增市场发展加快,一些新增省份迅速成为公司的主要市场,并且由原来的以华北地区为主的区域市场逐步发展为全国性市场;价格回升主要缘于大输液行业深度整合之后,小企业被迫大量淘汰,行业壁垒大幅提升,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凸显,以及大输液产品价格企稳回升,市场逐步形成良性有序的竞争格局。

从石四药销量与价格上完全符合智通财经APP上述行业分析逻辑,贴合行业发展趋势,何愁业务不好。

再说毛利率。截至期内,该公司公司毛利率提升至54.9%,同比增长5.3pp。

深入探讨石四药毛利率增长原因,是因为高毛利率产品的比例增加、输液产品的价格回升以及公司持续的成本控制措施。非PVC软袋和直立软袋高端产品上量明显,有效带动产品平均售价和毛利率的合理提升,合计占比上升至61.3%,是符合行业大趋势的。

另外,从三费来看,该公司的净利率在进一步提高。财报显示,期内,该公司由于扩张销售覆盖导致运输成本、广告开支以及销售及市场推广员工薪金开支增加的原因,销售费用同比增加48.5%至2.33亿元,销售费用率提升至17.6%。但俗话说,“渠道为王”,没渠道销量自然没有,所以这点钱还是应该花的。

管理费用则同比减少18.9%至1.22亿元,管理费用率降低至9.2%,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发生一次性购股权开支2668.6万港元所致;财务成本下降15.1%至2317.5万港元,财务费用率降至1.7%,主要由于银行借贷的平均利率同期有所下降。

综合来看,公司净利率进一步提高到了21.7%,按目前势头,2017年全年的业绩应该会很好看。

“被收购”短期内并不会实现

业绩开始全面回暖,石四药集团的研发也在平稳推进。

据智通财经APP分析,目前,该公司有32个品种待批生产,涉及54个规格,预计下半年有望获得替诺福韦酯原料药、血液滤过置换基础液、羟乙基淀粉等11个生产批件。加上上半年获得的软袋包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塑瓶包装碳酸氢钠注射液、直立袋包装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三个生产文号,全年将会新获得14个批文。

就现阶段治疗性输液占比达(约14%),可能否定的是新产品上市将能继续改善产品结构,利好于公司利润表。

与此同时,结合股东科伦药业这些年的举动,短期的“收购”是不可能实现的了。所以投资者也不必担心只能借机赚到一笔“要约”费。(其实,从回购就可以看出写端倪,该公司管理层还是一门心思想拉升股价的。)

2012年科伦公开披露计划向公司两个主要股东收购公司12.29%的股份或1.8亿股,对价为每股2.92港元。科伦同时表示将增持公司股份到30%。然而,此单收购相信由于港交所的反对而中断。尽管第一次收购行动失败,科伦通过公司前主要股东PrimeUnited的配股行动获得公司4.96%的股份,配售价格为每股2.79港元。

此后,科伦通过二级市场持续买入公司股票,目前持有石四药17%的股份。

占股比例提高的同时,科伦药业官方曾还公开表示:“关于收购石四药的事项,公司会根据实际情况谨慎考虑,亦不排除未来继续的可能性。”话说这样说,但从2017年的布局推测,科伦药业处于“划水”状态,并没有就收购一事与石四药正式洽谈。

同时,智通财经APP发现,2016年末,科伦药业净资产负债率为54%,单纯从财务状况而论,算不上十足的稳健派,发行新债或发新股进行筹资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短期并没有太大的可能上演“大鱼吃小鱼”的收购。

终上所述,行业+业绩+回购等多重因素触动下,石四药的未来并不悲观。

(更多最新最全港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